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关于血糖监测,这些认知误区不要再犯了!

发布于 2023-09-05 · 浏览 3067 · IP 湖南湖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4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走出自己的天空、大知閒閒 已点赞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血糖监测作为经典的监测手段,可以帮助糖友监测到即时血糖,过去人们认为只要能够控制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强化降糖治疗,就能很好的进行血糖管理。


但是随着糖尿病血糖管理的不断深化,HbA1c和自我血糖监测已远不能满足当今个体化的血糖管理新需求。而动态血糖仪的出现则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其血糖指标丰富,可以展现血糖波动,预警高/低血糖,尤其是血糖达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IR)成为临床评估血糖控制水平、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优选指标。


但在动态血糖仪的使用过程中,不少糖友仍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今天诺诺就“现身说法”,帮助糖友们厘清疑点误区~


误区1:只要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而餐后2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的功能以及当餐进食、用药量是否合适,这两项血糖指标都是糖尿病诊断及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然而,传统的血糖测量方式(如指尖血糖监测),只能提供当下即时的数据,而无法全面呈现血糖的变化......


或许你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早晨起床测量血糖,结果偏高,于是你可能会试图调整药物用量或饮食习惯。但你是否曾想过,这个单一的数值或许并不能准确反映你整个夜间的血糖波动?这就是所谓的"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都是在清晨监测血糖发现空腹血糖偏高。但"黎明现象"是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仅在清晨一段时间内血糖很高;而"苏木杰现象"是由于夜间发生了无症状低血糖,但未被发现,继而升糖激素分泌导致的清晨高血糖。如果错把二者“混为一谈”,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药物调整,甚至引发低血糖风险。


img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瞬时血糖值交织而成的,仅关注当下的即时血糖并不足够,尤其对于那些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友而言,这些单个的瞬时血糖值不足以为糖友和医师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动态血糖仪的出现,能够帮助糖友们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掌握每时每刻的血糖趋势,从而不再依赖单一时间点的测量数据。


而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方面,动态血糖仪也发挥着巨大的优势。通过了解血糖波动的全貌,医生能够更精准地为糖尿病患者调整药物使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这不仅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低血糖风险,还能提升整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误区2:动态血糖仪应该与指血血糖结果一致,评价一个动态血糖仪设备结果是否准确的标准就是和指血结果的一致程度


动态血糖仪的价值之一在于能够准确反映血糖控制的诸多指标,如日内血糖波动、平均血糖、血糖达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IR)、高血糖时间(TAR)、低血糖时间(TBR)、变异系数(CV)等。


与传统的毛细血管血糖测量方法不同,动态血糖仪准确性以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RD)为标准进行评价。MARD值的评价考虑的是动态血糖仪记录的葡萄糖曲线与参考曲线的近似程度,要求平均差异要符合要求,而不是单个点值的绝对差异。这与传统血糖仪的准确性评价方式有所不同,传统血糖仪注重每个点值的准确性。因此,在使用动态血糖仪时,不能将每个单独的测量点与毛细血管血糖值直接对比,而应关注整个葡萄糖曲线的趋势。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捕捉血糖的波动情况,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全面地了解血糖的变化趋势。


其次,毛细血管血糖是全血葡萄糖浓度,血液中的葡萄糖可通过浓度差易化扩散进入组织间液。有研究证实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存在高度相关性。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组织细胞摄取及利用葡萄糖障碍或异常葡萄糖输出,造成组织间液内葡萄糖积聚,进而促使血糖升高。因此,组织间液可以说是机体利用葡萄糖以及异常血糖对组织细胞造成损害的“第一现场”,所以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更能反映细胞的糖代谢情况。由此可见,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监测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具临床指导意义[2]。三诺爱看动态血糖仪的葡萄糖传感器含有对葡萄糖非常敏感的试剂,可持续检测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从而更精准地监测糖代谢的变化以及血糖波动情况。


动态血糖仪还可以结合动态葡萄糖图谱(AGP),这是一种以标准日(24小时)为基础,将多天的葡萄糖数据叠加在相应时间点呈现的方法。AGP通过五条平滑曲线来表示葡萄糖监测系统的数据,从而更全面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AGP不仅能提供葡萄糖数据的波动趋势和变化预估,还能展示过去15天的平均葡萄糖水平。


img

三诺“爱看健康”APP中的AGP图谱


由于动态血糖仪监测的是组织间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与毛细血管血糖不同,因此在使用的时候无需格外苛求其与毛细血管血糖值一致。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动态血糖仪的准确性较高,符合临床使用对准确性的要求。动态血糖仪与AGP图谱结合,不仅能给出血糖变化曲线,还能全面展示多项血糖控制指标,也更加直观和客观。


误区3:HbA1c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只要能够把HbA1c降下来,就不会出现并发症了


HbA1c被认为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能够显示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然而,HbA1c也存在一些限制,如它在评估血糖水平时有一定的延迟效应。


随着糖尿病管理进一步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血糖管理需求也在崭露头角。动态血糖仪能够提供全天候、全面和可靠的血糖信息,揭示血糖的波动规律和趋势,并发现传统监测方法难以检测到的隐匿高/低血糖情况。随着动态血糖仪的广泛应用,糖尿病管理逐渐关注除HbA1c以外的其他血糖控制指标,如低血糖、血糖波动以及TIR等。


"HbA1c、低血糖、血糖波动"这三个因素被合称为"血糖三角",它们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为了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糖尿病管理趋向于实施“糖尿病管理三角”策略。这意味着医生和糖友将不仅关注HbA1c水平,还得注意低血糖和血糖波动,以确保更全面的血糖管理,减少并发症风险。


VADT研究表明,低血糖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心血管风险;多项临床研究也表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ADVANCE研究[4]表明血糖波动会显著增加大血管事件风险,血糖波动也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Hsu等[5]发现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最新CGM国际共识提出TIR可作为描述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TIR也是目前学术界比较推崇的认为可以用来替代HbA1c的重要指标;Beck等[6]发现TIR与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和微量蛋白尿发生风险显著相关,TIR每降低10%,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加64%,微量蛋白尿的风险增加40%。


img

TIR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相关性


贾伟平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TIR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且该相关性独立于HbA1c[7]。Vigersky和McMahon[8]研究表明HbA1c和TIR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这使得TIR成为评估临床研究结果,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和评估个体患者血糖控制的优选指标。


因此,目前HbA1c虽然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不可否认其确实存在一些局限性。除了HbA1c之外,血糖波动、低血糖、TIR等其他控糖指标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血糖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综上所述,随着对血糖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仅靠HbA1c和即时血糖来指导血糖控制的时代已经不适合于当今"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动态血糖仪的广泛应用能够帮助糖友们了解自己全天的血糖变化,而且能充分展现和客观评估阶段性血糖水平,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提供了更多可靠的血糖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侯新国. 血糖监测从点到曲线的路,我们有哪些误区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 (8): 562-564.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9.08.012

[2]戴冬君, 周健. 组织间液葡萄糖监测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J] . 中华医学杂志,2018,98 (40): 3296-3298.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40.017.

[3]SuG, MiS, TaoH, et al. Association of glycemic variability and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Cardiovasc Diabetol, 2011,10:19. DOI: 10.1186/1475-2840-10-19.

[4]HirakawaY, ArimaH, ZoungasS, et al. Impact of visit-to-visit glycemic variability on the risks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the ADVANCE trial[J]. Diabetes Care, 2014, 37(8):2359-2365. DOI: 10.2337/dc14-0199.

[5]HsuCR, ChenYT, SheuWH. Glycemic variability and diabetes retinopathy: a missing link[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15, 29(2):302-306. DOI: 10.1016/j.jdiacomp.2014.11.013.

[6]BeckRW, BergenstalRM, RiddlesworthTD, et al. Validation of time in range as an outcome measure for diabetes clinical trails[J]. Diabetes Care, 2019, 42(3):400-405. DOI: 10.2337/dc18-1444.

[7]LuJ, MaX, ZhouJ, et al. Association of time in range, as assessed by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18, 11(41):2370-2376. DOI: 10.2337/dc18-1131.

[8]VigerskyRA, McMahonC. The relationship of hemoglobin A1C to time-in-rang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8, 21(1):81-85. DOI: 10.1089/dia.2018.0310.

最后编辑于 2023-09-05 · 浏览 3067

32 21 2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