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发布于 2023-09-04 · 浏览 1462 · IP 江西江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5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推荐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病于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要因。

随着3D血管造影广泛运用、神经介入技术日渐成熟、新型栓塞技术以及栓塞材料逐步研发,推动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和推广。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体现了康复快、损伤小等优势,已发展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途径。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

1.单纯弹簧圈栓塞术

主要通过单纯利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且无需支架、球囊等栓塞手段辅助,多运用于窄颈动脉瘤患者。

img

2 液体栓塞技术

利用液体栓塞剂进至瘤腔和瘤腔血液,并及时凝聚为固体栓塞动脉瘤。

img

3 球囊再塑型技术

在保护球囊的基础上将弹簧圈填至动脉瘤腔内的有效手段。将微动脉瘤腔内置入导管,同时将不可脱球囊放置在动脉瘤开口位置,在载瘤动脉内将球囊充盈,并封闭瘤颈,向瘤腔内通过微导管置入可脱弹簧圈,将球囊排空,如果弹簧圈处于平稳状即可进行解脱,未稳定则继续调节或更换;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动脉瘤有效填塞。

img

4 支架辅助栓塞技术

动脉瘤颈周围的载瘤动脉释放支架,并于动脉瘤内确保弹簧圈稳定的介入栓塞方式。

img

5 血流导向装置

血流导向装置属于一类创新的密网支架,该装置特征体现为较小的网孔以及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可以促进载瘤动脉内血流作用变化,并有助于改善瘤颈处血管内膜。

img

6 双微导管技术

双导管技术是于瘤腔内通过2根微导管填入2个以上的弹簧圈,同时利用弹簧圈的相互作用产生稳定的篮,增强弹黄圈的填塞紧密程度,并有利于提升瘤腔内稳定性,运用于大型动脉瘤治疗中有着良好前景。

img

7 瘤内扰流装置

干扰动脉瘤瘤颈部的血流进入瘤内,并可加强瘤壁强度,克服了传统血流导向装置的缺点,常用于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img

8 覆膜支架技术

对于宽颈、巨大、梭形动脉瘤的患者,覆膜支架技术是其临床救治的良好选择。覆膜支架技术的治疗目标主要是将主瘤动脉重建,促使血管壁缺损封闭,常规栓塞治疗主要是为了填塞动脉瘤腔。(以Willis覆膜支架为代表的)

img

总结:

介入治疗体现了微创的优势,因而更具有安全性。在进行颅内动脉瘤治疗时要求综合评估脑血管的影像学诊断结果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具体的介入方式。

颅内动脉瘤 (25)
动脉瘤 (51)

最后编辑于 2023-09-04 · 浏览 1462

1 27 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