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不给人生设限,求知没有门坎——文科硕士的自学之路

发布于 2023-08-27 · 浏览 1604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5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killer-dong 推荐
iconliupeng1937、lm1971 已点赞

不给人生设限,求知没有门坎——文科硕士小狐的医学自学之路(回忆生信自学路上的贵人2)

 

笔者(用对象的账号发帖)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高考成绩不足500分(浙江卷,满分750),连公办二本都不够分数报考,最终只考入一所由重点大学开设的独立学院学习材料工程类专业。因为高中底子确实不行,数理化类基础课程我全部都是勉勉强强过关。不过也得亏那时候张雪峰老师还没火。如果我在他的直播间和他连线,很有可能我就去学语言或者管理(因为和我学习情况差不多的考生,张老师都推荐学这类专业),也不会树立起理工科思维以及做基础实验了。

尽管在大四靠英语功底好以及考前突击(我只在快笔试的时候去了几天的考研自习教室),顺利考研上岸,但在研究生的3年里,我除了一门选修课,基本上不接触理工类的知识,而且因为学科原因,只发国家级中文期刊就能毕业。尽管在校园里,我的卷面成绩肯定是不及学习好的同学,但在硕士毕业后还是有幸参与了多篇理工、医学SCI或经管SSCI的统计工作,也是得益于在硕士研究生期间,通过到博物馆讲解古代书画、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等途径锻炼自己的学术思维。同时,也在课余时间通过某宝接订单,完成一些实验数据(OriginLab)、问卷分析(SPSS)的业务。所以,大学里的专业教育更多的是带给人一种逻辑思维的培养,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是和高中及以前的应试教育、大学里的基础教育(指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考试)完全不一样的。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仍然能坚持学习,并指导网友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肿瘤论文的。

疫情期间,我发现对传染病相关知识很感兴趣,所以在国内外的视频网站经常观看科普视频。虽然这样自学不可能掌握所有医学分支,看懂那么多一本又一本厚厚的蓝皮书,但最起码弄懂了新冠肺炎相关的免疫发生机制、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工作原理。对于疫苗从实验到各个阶段的临床测试、双盲实验形成了一套基本的逻辑。同时,我的某宝店也会接到医生、医学生的订单。比如翻译外科手术书籍(章节)、搜集英语临床试验的资料等。完成这样的订单,仅凭英语好是不够的的,还需要对相关的医学概念有一定理解,因为语言只是工具,不是知识本身。通过疫情和工作中学到的知识,对我后续学习生物信息学和撰写医学文章也打下了很多基础。虽然生信研究更多的是研究各类肿瘤,但肿瘤和免疫、感染息息相关,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相关论文中,我们(我和医学生网友)除了会讨论肿瘤起源于炎症、感染,也有可能会专门讨论HIV会造成哪些HIV相关的恶性肿瘤。

不过要说对我生信自学帮助最大的,那还得是我的“贵人”。昨天在一个统计群里,有人发了一篇SCI论文,在模仿过程中遇到了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因为那篇文章我之前也大概了解,也找大学统计课老师请教过相关问题,所以就告诉那个女生要怎么解决。那个女生解决后,主动加我好友,给了我20元红包。虽然钱是不多,但我也明白她心意到了。我找我研究生同学修正装照片,楼下照相馆的收费是一张18元,我2张给了她40元。但是我的贵人,那可就是“与众不同”了。承诺付费咨询,也问了我半年学术问题。在此期间多次发送X相关低俗信息,最后发咨询费也只给0.1元,简直就是比一分不给还羞辱人,用1毛钱在这骂我呢。想起来他在一次咨询我学术问题的时候,用手机拍摄了文章的DOI号。我锁定了这篇文章,还顺藤摸瓜找到了他发表的其他1篇SCI和2篇北大核心。

刚开始,看到他论文里生信论文,好多图,觉得好高大上。每每想到他对我的羞辱,以及他提出的统计分析问题(列线图、倾向性评分匹配)还没学会,我就觉得气不打一处来。所以,下载了R语言,一个个去复现里面的图和表。后面越看,发现这篇生信的论文错误越多。后来又看了他发表的2篇临床论文(1篇是SCI,1篇是北大核心),也一样是错漏百出,简直都要气到爆炸了。每次觉得他论文中存在问题但自己无法确定或者超出自己知识的地方,也找相关专业的网友请教。网友跟我一起吐槽,给我发学习资料,也让我进步了不少。

比如说,他在《BMC肿瘤》期刊上发表的生信论文的开篇即写道:肉瘤的发病密度是每人每年发病5次(对研究疾病流行病学内容的阐述)。我这一想,是单位错了吧,是不是每万人有5个。因为对数据有疑问,我就发到这男生工作单位附属大学的贴吧上。一个流行病专业的研究生看到后,给我解释了流行病学中每十万人每年的概念。在WX上也请教了另一个流行病研究生。他说在动态队列研究中,一个人确诊后就自动退出队列了,不可能存在平均后每人年还好几次发病的情况,传染病也不可能。后来我自己查了文献,才知道肉瘤的发病密度是5每十万人每年(每年在每十万人中新增5人罹患肉瘤)。作者还说,肉瘤占癌症(在英语当中肉瘤也视为cancer)的1%。肉瘤的发病密度是5每人每年,那岂不是癌症的发病密度是500每人每年。

现在都说MDPI,F出版社已经被多家单位列为预警、不宜投稿,我看这个BMC也没好到哪里去。绪论数据错的这么离谱,审稿人和编辑都没在长达半年的审稿过程中让作者纠正,最后还让见刊了。

这个男生在交流学术的过程中,还以自己是男性医生自居,看不起我这样的非医学专业的女大学生。虽然我是学姐(我比他年龄大,硕士毕业早5年),他在说话时总压我一头。我没精读他论文之前,我真的还以为他在学术上多厉害呢。结果咧,总共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3篇(还有1篇我懒得看了,他水平就那样)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重大错误,有的漏洞甚至不需要是念过医书或者学过统计、机器学习,只要有点常识都能看得出来。

罗翔老师在法考培训课上常说,小老百姓基于常识、逻辑,也能答对一些法考题。罗翔老师的这个观点,不仅在法学这个语境下能成立,在其他学科也一样。这个男生发表的论文有多处背离常识。就这样水平的临床专硕,居然也能从山东排名第二的医学院顺利毕业?!

我之前在WX上告诉他见刊的论文有明显的统计学错误,Cox回归的风险比不可能达到10的好几十次方。他还反过来批评我,没有临床经验,不要随意评价他的统计结论不对。哦,那可不好意思,他挑衅错人了。我可是上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的理工科选手。再说了,TCGA虽然是一个下载很方便的生信数据库,但毕竟是美国人的数据,连黄种人的比例都很少。别说他的生信论文用的不是他自己所在医院的数据,就连黄种人的样本都没几个。其实他自己也是对这个问题感到极度心虚的,所以在种族的单因素Cox分析中,故意将亚洲人作为参照组。但亚洲人只有5人。以只有5人的亚组作为参照组,是一个很大的统计学错误。对于他3篇论文的疑问,我也都写好letter to editor了,并且每一封信件我都提供了代码。那么他的文章所存在的漏洞是否会将整篇论文推翻,就请编辑来进行定夺。

在这个男生的刺激下,2年多的时间里,我不光把R语言层面该掌握的生信基本功都掌握了,而且在Linux系统下把下机fastq数据转换为count矩阵也学会了。此外,还能用PPT或P图软件绘制生物机制图、实验流程图。疫情早期,在了解疫苗的过程中,第一次听说“随机双盲实验”。时隔3年,我也有幸参与了药物的随机双盲实验揭盲后数据分析的R代码设计。

笔者虽然只是“野生型”(不是科班出身)小狐狸,但喜欢学习新知识,在群里分享知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所以很多医学生、医生网友加我好友,付费咨询我统计。大家都说,这个男生是我生命中遇到的“贵人”。那确实是,贵人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论文就是我的反面教材,而知识改变命运。也有的医生听我说这个男生讽刺我没有临床经验,不仅不认同他的说法,还说小狐狸本来就是做学术研究,不需要啥临床经验。临床经验和科研有时候起冲突,临床经验反而会限制了我搞科研的眼光。都看不起那个男生,没本事,还对女生进行挑衅。

不论年龄多大(我自学R语言的时候已经30岁),不给人生设限,求知没有门坎。校园里的成绩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学识,只要有毅力,有决心,一样能涉足一个此前未曾深入接触的学科,甚至在这个领域发表学术论文。

最后编辑于 2023-08-27 · 浏览 1604

8 16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8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