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9年中国鼻咽癌发病与死亡的趋势及预测研究
鼻咽癌是指由被覆鼻咽腔表面的上皮或鼻咽隐窝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1],是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鼻咽癌是一种独特的头颈癌,发病机制复杂,具有多种诱发因素[2]。世界卫生组织将鼻咽癌分为3种类型:非角化、角化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018年,全球新增鼻咽癌病例129 079例,导致72 987人死亡[3]。鼻咽癌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发病率可超过20/100 000,而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鼻咽癌的总体发病率小于1/100 000[4]。全球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鼻咽癌新发病例6.2万例,死亡病例3.4万例[5]。目前关于中国鼻咽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趋势分析及预测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分析1990—2019年中国鼻咽癌发病与死亡的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3个因素对中国鼻咽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并预测鼻咽癌未来20年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为鼻咽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该数据库总结了不同疾病分地点、性别、年龄、原因的疾病负担数据[6]。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本研究从GBD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中国居民鼻咽癌的各年龄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以及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同时提取美国和英国居民鼻咽癌的数据以做比较。
1.2 统计学方法
1.2.1 Joinpoint回归模型 使用Joinpoint Regression Software计算不同国家、不同性别人群的鼻咽癌发病率、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7],以此分析中国鼻咽癌的发病与死亡趋势,并与美国和英国对比。若APC>0,表示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若APC<0,表示发病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若APC=AAPC,则表示发病率/死亡率无明显转折,呈单调上升或下降趋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2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可以更好地估计疾病受年龄、时期、队列因素的影响变动情况[8]。由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中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存在共线性,因此传统的模型分析无法得到模型参数的唯一解,YANG等[9]提出的内生因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IE)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将年龄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划分,时期按每5年一个时期进行划分,出生队列按每5年为一段进行划分。使用Stata 17.0 IE软件包分析得到鼻咽癌发病与死亡的年龄、时期和队列的效应系数及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效应系数为正,则表示风险上升;效应系数为负,则表示风险下降。RR=exp(效应系数),RR值越大,表明发病风险越高。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基本表达式:ln(Yabc)=μ+αa+βb+γc+εabc。其中,ln(Yabc)表示发病率或死亡率的自然对数;μ为截距,表示年龄、时期、队列参数的疾病危险性参照水平;αa为第a个年龄组的年龄效应,a=1,2……;βb代表第b个时期的时期效应,b=1,2……;γc表示第c个队列的队列效应,γc=b-a+n,n 表示年龄组数;εabc表示误差项或残差项。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 BAPC预测模型 R软件的BAPC包可以很好地预测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模型表达为ηij=log(λij)=μ + αi+ βj+ γk,μ表示截距,αi、 βj、 γk分别代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i(1≤i≤I)表示时期j(1≤j≤J)的年龄组;k表示队列指数,k=M(I-i)+j,其取决于年龄、时期和年龄组的宽度及时期间隔;M表示年龄组间隔比周期间隔宽M倍,例如对于5岁年龄组,M为5[10]。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990—2019年中国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趋势 1990—2019年,在中国居民和男性、女性居民中,鼻咽癌ASIR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1.82、2.35、0.69,P<0.05);2003年前,中国居民鼻咽癌ASIR变化较小,2003年后快速上升,并且男性居民的鼻咽癌ASIR上升幅度远大于女性;1990—2019年,中国男性居民的鼻咽癌ASIR均高于女性;1990—2019年,中国居民的鼻咽癌ASIR均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居民(表1、图1)。


1990—2019年,在中国居民和男性、女性居民中,鼻咽癌ASMR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2.45、-1.96、-3.50,P<0.05),且男性居民的鼻咽癌ASMR均高于女性。另外,虽然中国居民的鼻咽癌ASMR逐年下降,但仍一直高于美国和英国居民(表1、图2)。

2.2 1990—2019年中国鼻咽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2.2.1 1990—2019年中国鼻咽癌发病率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年龄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鼻咽癌的发病风险整体呈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趋势,并在50~<55岁年龄组达到顶峰(RR=2.99、2.33,RR值分别是最低发病风险年龄的33.2倍和17.9倍),随后男性和女性鼻咽癌的发病风险下降,直至75~<80岁年龄组,80~<85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发病风险又再次上升;35~<35岁、75~<85岁男性居民的鼻咽癌发病风险高于女性(表2、图3)。


时期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鼻咽癌的发病风险随年份增加而增长,在1990—1994年发病风险最低(RR=0.61、0.84),在2015—2019年最高(RR=1.81、1.33)。在2004年及以前,女性的发病风险高于男性,而在2004年后,男性的发病风险高于女性(表2、图3)。
队列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鼻咽癌的发病风险随队列推移而降低,在1910—1914年的出生队列发病风险最高(RR=3.47、2.64),在2015—2019年的出生队列发病风险最低(RR=0.22、0.31)(表2、图3)。
2.2.2 1990—2019年中国鼻咽癌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年龄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鼻咽癌的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0~<5岁年龄组发病风险最低(RR=0.10、0.12),在80~<85岁年龄组最高(RR=4.43、4.44)。在30~<70岁期间男性的鼻咽癌死亡风险明显高于女性(表3、图4)。


时期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鼻咽癌的死亡风险随年份增加而降低,在1990—1994年发病风险最高(RR=1.42),在2015—2019年最低(RR=0.79)。而男性的鼻咽癌的死亡风险在1990—2009年呈下降趋势(RR值最大为1.02,最小为0.95),2009年以后小幅上升(RR=0.99)。在2004年及以前,女性的死亡风险高于男性,而在2004年后,男性的死亡风险高于女性(表3、图4)。
队列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鼻咽癌的死亡风险随队列推移而降低,在1910—1914年的出生队列死亡风险最高(RR=3.49、2.46),在2015—2019年的出生队列死亡风险最低(RR=0.12、0.19)(表3、图4)。
2.3 中国居民鼻咽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男性和女性居民鼻咽癌发病率在未来20年仍会继续上升,预测到2039年男性鼻咽癌发病率为21.32/105,相较于2019年(8.54/105)上升149.54%;女性鼻咽癌发病率为4.95/105,相较于2019年(2.82/105)上升75.28%,见表4、图5。中国男性居民鼻咽癌死亡率预测会略有增加,随后继续降低,预测到2039年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1.88/105,相较于2019年(2.18/105)下降13.95%;女性居民鼻咽癌死亡率预测在未来20年会继续下降,2039年女性鼻咽癌死亡率为0.53/105,相较于2019年(0.72/105)下降26.03%,见表4、图6。



3 讨论
鼻咽癌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如EB病毒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环境污染、吸烟、饮酒等[11]。研究表明,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有直接关联[12]。EB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世界上90%的成年人感染过EB病毒,研究认为环境、遗传和饮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产生关联[13]。EB病毒也可能通过变异改变致癌力进而影响鼻咽癌的发生[14]。另有研究提示,咸鱼和腌制品的摄入与鼻咽癌的发生相关[15]。进一步研究发现咸鱼和腌制品含有高致癌性的亚硝胺及其前体,并含有EB病毒激活因子[16]。但也有研究表明咸鱼和其他腌制食品与鼻咽癌的关联较弱,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要小[17]。还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与鼻咽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18]。暴露于粉尘、化学蒸气、废气/烟雾或酸/碱的工作环境中也会增加鼻咽癌的发生[19]。研究指出,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鼻咽癌的风险更高[20]。一项队列研究发现,不吸烟的鼻咽癌患者死亡风险为2.95,而每日吸烟的鼻咽癌患者死亡风险达4.03[2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频饮酒(≥7次/周)与鼻咽癌的发生相关,而少量饮酒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鼻咽癌的发病风险[22]。鼻咽癌还伴有一定的家族遗传,一级家属有鼻咽癌病史的人患鼻咽癌的风险会增加4~5倍[23]。
本研究发现中国的鼻咽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美国和英国,且美国与英国的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变化较小,而中国居民的鼻咽癌发病率在2003年后上升较快。根据以往的研究,在中国,尤其在中国南方,食用咸鱼和其他腌制品较多[16],这可能是中国鼻咽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接触到的危险因素也更多,同时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空气污染,使得中国居民的鼻咽癌发病率不断上升。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专业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是放疗技术的发展,包括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24],使得鼻咽癌得到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鼻咽癌死亡率。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更低,更先进的医疗手段可能是原因之一[25]。本研究还发现中国男性的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要明显高于女性。有研究发现,雌激素对于鼻咽癌的发生具有潜在保护作用[26],并且男性饮酒和吸烟的概率要大于女性,这些可能是男性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的原因。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结果发现,随年龄增长,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但30~<70岁男性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要明显高于女性。有研究表明,吸烟会导致EB病毒的激活[27],再加上随年龄增加,身体功能和免疫力下降,导致男性鼻咽癌发病风险增加。在鼻咽癌的发生中雌激素具有保护作用,而在女性绝经后这种作用会降低[28],这与本研究中55岁以后男性与女性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的差距减小基本一致。时期效应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前女性的发病和死亡风险高于男性,2004年后男性的发病和死亡风险高于女性。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柴火的人患鼻咽癌的风险是其他人的6倍[29]。20世纪中国城镇化建设不完善,农村大多以木材为燃料来烹饪,导致女性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高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男性吸烟和饮酒的可能性增加;城镇化建设的完善使得女性不再使用木材为燃料来烹饪,这些可能是导致男性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高于女性的原因。队列效应分析结果提示,越晚出生的人群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越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群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使得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不断降低。
预测结果显示,未来20年中国居民鼻咽癌发病率会继续上升,相较于2019年,男性上升149.54%,女性上升75.28%。而死亡率会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水平不断提升,医疗保障也越来越完善,使得鼻咽癌死亡率不断下降。为加强鼻咽癌的防治,国家应积极出台相应卫生政策,对于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群进行筛查,使用EB病毒 DNA分析和内窥镜检查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出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患者[24]。另外,提倡居民坚持健康饮食模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腌制品。研究表明增加新鲜食物中膳食纤维的摄入在鼻咽癌的发生中具有保护作用[30]。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GBD数据库的数据准确性,数据的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分析的鼻咽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预测结果与实际有所偏差;其次在于未将研究对象按城市、农村或南方、北方分别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本研究属于生态学研究,故不可避免会出现生态学谬误。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的鼻咽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鼻咽癌的发病与死亡风险随之增加,随队列推移发病风险增加、死亡风险降低,越晚出生的人群鼻咽癌发病和死亡风险越低;预测未来20年,中国居民鼻咽癌发病率会继续上升、死亡率下降。建议开展健康宣教,呼吁群众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腌制品,戒烟、少量饮酒。同时注意口腔卫生,以减少EB病毒的传播。在今后的鼻咽癌防治工作中,建议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以检测出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患者,加强鼻咽癌的三级预防。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引用本文】 朱文鹏,韩梦琦,王雨欣,等. 1990—2019年中国鼻咽癌发病与死亡的趋势及预测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34):4269-4276.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47.
最后编辑于 2023-08-15 · 浏览 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