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


疾病概述
表皮样囊肿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颅内病变,又名“珍珠瘤”、“胆脂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细胞的异常迁移,沿脑池间隙蔓延,表现为“见缝就钻”的蔓延特点或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症状,以头痛及癫痛发作最为多见,临床表现取决于病灶对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影响,最常累及的是V、VII和VIII颅神经,表现包括听力丧失、头晕、步态不稳、三叉神经痛、视力障碍、精神状态改变等。
病理上呈白色、珍珠状,界限清晰,包膜完整且为双层结构,其囊壁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随着内层细胞的不断分裂并脱落,持续形成囊内容物,肿瘤得以不断长大。
影像学表现
CT呈低密度,密度与脑脊液密度相似;MRI呈长T1、长T2改变,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一般无强化。
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DWI呈明显高信号,主要见于表皮样囊肿和脑脓肿。很多疾病如急性期脑缺血、多发性硬化的急性期、颅内出血与血肿、脑膜瘤、淋巴瘤等多种实性肿瘤,DWI 都可呈高信号。但表皮样囊肿和脑脓肿DWI信号强度要高于其他疾病,而且表皮样囊肿和脑脓肿是囊性或囊样病变,两者可通过脑脓肿周边明显水肿及脓肿壁的明显强化来鉴别。
鉴别诊断
❖ 蛛网膜囊肿
好发于颅中窝,大多数位于侧裂池、枕大池区、鞍上区等,桥小脑角区少见,形态规则,无钻缝生长的特点;CT上常表现为低密度占位,与脑脊液密度相似,在 MRI中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灶,DWI呈低信号,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无强化。
❖ 皮样囊肿
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最常见于鞍上或鞍旁、后颅窝,发生在幕下的较少,由于囊张力相对较大,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CT上为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内含脂肪密度。T1WI、T2WI 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增强无强化。皮样囊肿破裂后,脑沟、脑池或脑室内可见脂肪信号灶。
❖ 神经鞘瘤
听神经瘤和三叉神经鞘瘤最常见,具有神经鞘瘤特征性表现以及相应的脑神经损伤症状,完全囊性的神经鞘瘤罕见,边缘可见强化。
❖ 神经上皮囊肿
一般呈圆形、类圆形,形状规则且相对较小,呈长T1、长T2改变,信号均匀,DWI呈低或等信号,增强后无强化。
小结
01
一种生长缓慢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又名“珍珠瘤”,发生部位以桥小脑角最多见,有“见缝就钻”的生长特点
02
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取决于对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影响
03
典型影像学表现为CT上类似脑脊液密度灶,MRI上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


最后编辑于 2023-08-10 · 浏览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