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肿瘤侵犯前沿区被首次定义
【407】肿瘤侵犯前沿区被首次定义
2030-08-08,收录
**报,2023年8月2日(6)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指导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团队与华大研究院合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对肿瘤侵犯前沿区进行定义。
标题 -1: 肿瘤交界区 “左右”肿瘤进展
恶性实体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同组织/区域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肿瘤交界区域是肿瘤侵犯癌旁组织,以及肿瘤细胞与癌旁的其他细胞群体直接接触的区域,也是肿瘤细胞向外浸润和转移的最活跃区域。
目前对于肿瘤的交界区域细胞成分、交互作用和功能特点仍不明确。全面揭示实体瘤不同区域尤其是肿瘤交界区域的细胞组成、空间异质性和细胞间交互作用,对于解析肿瘤侵袭转移机制和研发肿瘤治疗新药物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利用超高精度空间转录组技术(Stereo-seq)精准谱绘了肝癌空间异质性,重点聚焦肿瘤交界区,首次发现横跨肝癌和癌旁组织交界线上两侧各250微米的特殊带状区域(共500微米),突出表现为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肿瘤细胞脂肪代谢增强和严重肝细胞损害状态。研究人员将该区域首次定义为肿瘤侵犯前沿区(Invasive zone)。
标题 -2: 为肿瘤侵犯前沿区 “画像”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级别分辨率的空间转录组技术,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技术(DNBelab C4),详细谱绘了原发性肝癌不同组织(肿瘤组织、交界组织、癌旁组织和淋巴结)的单细胞和空间转录图谱,发现不同组织区域的细胞组成和转录组水平存在差异,尤其肿瘤交界区变化最为明显。这提示组织交界区域是一个具有低氧微环境、加剧的炎症反应、局部免疫抑制特征的区域。
为了进一步精准解析交界组织附近的空间异质性,团队随后构建了一种新的空间扫描和数字化模型(SDM)方法,以交界线为参考线,将两侧的组织区域划分成约25微米×25微米的不同区带。通过解析空间转录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肿瘤交界线两边各250微米的特殊区域,表现为明显富集免疫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同时具有高度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肿瘤细胞脂肪代谢增强和上皮间质转换(EMT)、肝细胞处于严重损害状态等特征,因而将该特殊区域定义为肿瘤侵犯前沿区。
标题 -3:揭开免疫微环境 “面纱”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得到的空间转录组数据显示,紧邻肿瘤细胞的癌旁侧肝细胞可能受肿瘤细胞直接侵犯,因而表现为明显的炎症反应特征。血清淀粉样蛋白(SAAs)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高表达。这些都通过空间多色荧光染色进行了验证。研究人员发现,一个肿瘤细胞亚群(CXCL6阳性亚群)具有侵袭性更强的肿瘤细胞特征,广泛分布在SAAs高表达的肝细胞富集区域。
分析表明,肝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存在密切的细胞间通信,可发生交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肝细胞可招募巨噬细胞并促进其发生M2极化,形成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研究者利用小鼠原位肝癌和肠癌肝转移模型,通过敲除小鼠肝脏中SAAs基因来抑制SAAs表达,可明显抑制肿瘤侵犯前沿区巨噬细胞的募集及其M2极化,进而抑制肿瘤的进展。
综上,该项研究聚焦肿瘤交界区,首次发现横跨肿瘤和癌旁组织交界线上两侧各250微米的特殊带状区域(共500微米),突出表现为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肿瘤细胞脂肪代谢增强、严重肝细胞损害状态,并将该区域定义为肿瘤侵犯前沿区。研究人员还进一步研究了侵袭前沿区如何通过募集和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形成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进而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
该项研究首次提出肿瘤侵袭前沿区的概念,并且精准解析和验证侵袭前沿区中局部空间微生态,为临床和病理学重新认识肿瘤侵犯前沿区、探索恶性实体瘤的侵袭转移机制,以及研发肿瘤治疗新策略提供新的角度和依据。
该项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和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

最后编辑于 2023-08-08 · 浏览 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