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405】规范务实谋发展!—— 肿瘤重症医学领域学术盛会在津顺利召开

发布于 2023-08-05 · 浏览 528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7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按:

【405】规范务实谋发展!—— 肿瘤重症医学领域学术盛会在津顺利召开

新名词:

“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及重症医学-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肿瘤重症患者感染规范化防控新进展研讨会”

“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

 

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肿瘤护理;重症护理)

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肿瘤重症医学

 

【大会主席王东浩教授专访】

重视肿瘤不良反应救治,为患者谋求更多获益

小标题一-1;从理念到模式全进化,搭建肿瘤重症医学未来发展之路

 

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

第一点是治疗理念的变化--围治疗期的理念;

第二点是救治体系的变化--肿瘤重症医学加入到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

第三点----我们面对更高要求和挑战所做出的改变,除了全国的学会之外,我们在15个省市自治区也都成立了省一级抗癌协会旗下的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小标题一-2;全环节主动参与,肿瘤重症康复为抗肿瘤持续治疗提供条件

 

肿瘤患者可能涉及各个年龄段,针对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瘤种的患者,我们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肿瘤领域各个亚专科也有专门的评分标准,出现重症需要到ICU治疗,我们不能仅以救活患者为目的,更要综合营养治疗、镇痛镇静治疗、抗凝治疗、免疫调节、功能锻炼等重症康复手段,让患者在离开ICU之后有能力、有条件继续接受抗肿瘤治疗,这一点对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小标题一-3;建立人才梯队是寻求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肿瘤重症医学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医生不仅要熟悉重症医学的技能,也要学习肿瘤学科的知识,不仅专业要求高,工作强度也非常大,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梯队,满足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023-08-05,收录,

 

 

【405】规范务实谋发展!—— 肿瘤重症医学领域学术盛会在津顺利召开

 

为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诊疗的优势,加强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同其他学科的交流,打造肿瘤重症医学高地,践行中国抗癌协会“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诊治原则,由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及重症医学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肿瘤重症患者感染规范化防控新进展研讨会”于2023年7月21-23日在天津顺利召开。

 

随本次大会一同召开的还有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

 

 

 

大会盛况,精华集萃

 

大会邀请了来自肿瘤学、肿瘤重症医学、重症医学、感染病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分享和交流肿瘤重症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工作心得,以推动各医院肿瘤重症医学专业水平的提升。

 

大会共开设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聚焦新型抗肿瘤治疗 (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及多种治疗序贯联合等不良反应临床早期识别合理处置、肿瘤重症患者感染防控救治新进展、重症医学技术应用、肿瘤重症患者护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等多项内容。来自全国各地近五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天津,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及重症医学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肿瘤重症患者感染规范化防控新进展研讨会

 

大会在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扬主任和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夏睿主任的共同主持下开幕。天津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黄鼎智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常松教授,天津市医师学会第一届与第二届重症医学分会会长、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王勇强教授,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彭民教授,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东浩教授先后发表了欢迎致辞。

 

黄鼎智教授 首先表达了对肿瘤重症医学医生的敬意。他表示,此次参会有两个直观的感受,一是肿瘤重症学科的发展,肿瘤重症医学专委会成立6年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肿瘤治疗而言,重症医学发挥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二是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已经得到临床广泛关注。在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提出的“评扶控护生”的理念指导下,天津市抗癌协会也成立了肿瘤不良反应专委会,旨在使临床各学科提升对肿瘤救治不良反应的认知,能够通过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甚至杜绝发生危重症状态,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相信本次会议会推动肿瘤重症治疗的发展。

 

王常松教授 此次大会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诞生地天津举办具有重要意义,感谢主办方及王东浩教授的付出和贡献。王常松教授回忆,早在2016年,王东浩教授就提出肿瘤重症学在肿瘤救治全流程的必要性肿瘤患者的特殊性也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肿瘤重症医学医护团队为肿瘤临床救治保驾护航。如今专委会已经成立六年,学科步入发展快车道,而且还成立了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委会,这些都离不开王东浩教授的付出与努力。

 

王勇强教授 首先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和同道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肿瘤重症医学的发展是适应肿瘤学的发展,肿瘤重症医学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颇具特色的天津重症品牌会议。

 

彭民教授 把自己的医生角色称为“肿瘤重症人”,因为肿瘤治疗必然会伴随着不良反应,有的就会出现重症,催生了肿瘤重症的发展,同时也对肿瘤重症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来,肿瘤重症专委会与时俱进,促进了我国肿瘤重症治疗领域的发展,为肿瘤重症医学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他期待在学术环节与各位同道相互学习切磋,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王东浩教授 肿瘤重症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仅救治围手术期肿瘤重症到救治肿瘤各学科围治疗期重症患者,从被动接诊肿瘤危重症患者到建立肿瘤重症患者MDT诊疗模式,搭建肿瘤重症患者临床救治平台,建立计划内转入ICU模式,大幅度提高医疗效率并确保医疗质量。更要适应当今的医疗模式,主动发挥肿瘤重症医学的学科特色,为肿瘤救治保驾护航。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正式进入学术报告环节。数十位肿瘤领域和重症医学大咖分别就肿瘤重症救治前沿、肿瘤重症感染防控、肿瘤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重症营养、重症护理等多个学术内容进行了精彩报告,更与现场参会的近五百名同道展开了热烈探讨,分享多项治疗理念,学术干货满满,交流氛围浓厚!

 

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田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黑静,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蕾,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晓波、顾婷、尚晓辉等专家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护理专家学者莅临津门,共话肿瘤重症护理学术热点,探讨肿瘤重症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瑛副理事长在致辞中首先祝贺本次会议的召开,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同仁的到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今年在天津成立,目前拥有99名委员,虽然是一个年轻的专委会,但已经发展了近2万名会员,位列总会第二,是一支团结、有发展潜力的队伍。王瑛强调,人员壮大,肩负的责任更重大。因为肿瘤护理重症护理都是对专业要求很高的学科,肿瘤重症护理可谓是肩负了最难的两大重担。因此,肿瘤重症专业需要护士专业性更高、知识面更广,更需要怀有对肿瘤重症护理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大家可以开阔视野、交流思想、共同提升。

 

随后田丽、黑静和陈蕾先后作了欢迎致辞。会议的学术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护理专家学者热情分享了肿瘤重症护理专业的热点话题,为广大肿瘤重症护理人员带来多维、立体、全新的视角与理念,并热烈探讨了肿瘤重症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次会议为肿瘤重症护理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平台,推动了肿瘤重症护理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大会主席王东浩教授专访】

 

重视肿瘤不良反应救治,为患者谋求更多获益

 

随着医学的发展,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手段,如新型的免疫治疗、CAR-T治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等,这些治疗的出现,使肿瘤从不治之症逐渐转变为了一种可防、可控、可持续治疗的慢性疾病。但新的治疗手段在带来治疗获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这时就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学术组织和肿瘤科医生一起来研究这些不良反应。通过早期评估、早期干预减少或杜绝不良反应发展到重症,防患于未然。同时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生命,我们也有更加针对性的措施来处理,提升救治效率,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就是我们要建立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的初衷,一方面帮助临床医生,让肿瘤治疗更加顺畅高效;另一方面帮助患者,取得更好的临床获益。

 

小标题一-1;从理念到模式全进化,搭建肿瘤重症医学未来发展之路

 

第一点是治疗理念的变化。过去肿瘤重症医学主要关注的是围手术期重症患者的救治,随着和肿瘤学科的高度融合,我们逐渐认识到肿瘤治疗不仅仅是手术,更重要的是综合治疗,因此我们提出了围治疗期的理念,让肿瘤重症医学能够参与患者治疗的各个阶段,寻求更多获益。

 

第二点是救治体系的变化。过去肿瘤重症医学并不参与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而随着如今整合医学(HIM)概念的完善,我们已经加入到这个工作中来,用重症医学的思维去提前关注、评估高危患者的重症风险,做到有备而来,而非仓促应战。

 

第三点是在国家宏观医疗模式改革下我们面对更高要求和挑战所做出的改变。如今普通肿瘤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够得到治疗,而疑难、复杂、危重的肿瘤患者则向着大型医疗中心集中。在这样的医疗模式下,通过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运行效率,肿瘤重症医学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开展,尤其是建立门诊重症监护的体系,为日间病房、日间放化疗、日间手术的患者提供保障,让患者更加放心、更加平安地接受抗肿瘤治疗。肿瘤重症医学专委会自2017年成立以来,除了全国的学会之外,我们在15个省市自治区也都成立了省一级抗癌协会旗下的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同时还有三个地级市也建立了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随着队伍的日益壮大,我想我们的学会今后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小标题一-2;全环节主动参与,肿瘤重症康复为抗肿瘤持续治疗提供条件

 

肿瘤是一种需要持续治疗的慢性疾病,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摸索,我们发现肿瘤患者可能涉及各个年龄段,针对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瘤种的患者,我们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肿瘤领域各个亚专科也有专门的评分标准,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在治疗中的潜在风险。当肿瘤科医生担心新的治疗方式会引发不良反应,或者患者基础病较多时,都可以寻求肿瘤重症医生的介入,共同努力让患者每个抗肿瘤治疗环节都能平稳、安全地进行。

 

患者在抗肿瘤治疗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重症需要到ICU治疗,我们不能仅以救活患者为目的,更要综合营养治疗、镇痛镇静治疗、抗凝治疗、免疫调节、功能锻炼等重症康复手段,让患者在离开ICU之后有能力、有条件继续接受抗肿瘤治疗,这一点对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肿瘤重症康复的开展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除了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资源外,也没有专门的费用回报能够体现这项工作的价值。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克服困难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因为肿瘤重症康复是整体治疗的一个必要环节,也代表了肿瘤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标题一-3;建立人才梯队是寻求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除了刚才提到的资源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外,专业人才培养也是我们遇到的问题。肿瘤重症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很多人对这个学科不了解、不认同;肿瘤重症医学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医生不仅要熟悉重症医学的技能,也要学习肿瘤学科的知识,不仅专业要求高,工作强度也非常大。这些困难造成年轻的医学人才很少能主动选择肿瘤重症的工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我们学会的不断壮大,广大同道对肿瘤重症医学的不断重视,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梯队,满足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结语)

本次大会的举办,对推动中国肿瘤重症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肿瘤重症医学专业作为肿瘤学和重症医学的交叉学科,在肿瘤危重患者的临床多学科诊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我国的肿瘤患者呈现老龄化趋势的当前更具现实意义。多基础病、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局部或全身感染、多脏器衰竭等都是临床上的棘手问题,在肿瘤病因的加持下,很多病例更是成了医学“禁区”。但肿瘤重症医学专业的特点恰恰就是“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可谓是保障肿瘤重症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后防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抗癌协会大家庭中年轻的一员,在自成立起的短短6年间发展迅速,展现出了昂扬的势头和蓬勃的活力。在肿瘤学与重症医学的交叉阵地上,扮演了攻坚队的角色,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解最难的问题,培植出一条条规范、务实、先进的诊疗指导意见,为临床肿瘤医生点亮了一盏盏耀眼而温暖的指向明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肿瘤重症护理学科立起了一根主心骨,期待未来在近2万名会员的凝聚与努力下,在和肿瘤重症医学专委会紧密配合中,持续提升和进步,为更多肿瘤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保驾护航。

 

肿瘤重症医学人一步一个脚印,在于凯江、王东浩、王常松等教授的带领下,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委会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条求实、创新的发展之路。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和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的诞生,也为中国肿瘤重症医学发展泵入了新的血液。我们有理由相信,肿瘤重症医学能为更多的中国肿瘤重症患者带来福祉!祝愿中国肿瘤重症医学学科欣欣向荣,再攀高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来稿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整理)

 

**报,肿瘤周刊2023年07月27日B2,B3版.pdf

 

最后编辑于 2023-08-05 · 浏览 528

3 收藏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