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月好诊治痛经经验
“象庄秦氏妇科”起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象庄村,以治疗妇科疾病而闻名,至今已传承九代近三百年。秦月好主任医师为秦氏妇科第八代传人。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秦师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寒与瘀。本病立法在于温经、祛瘀。秦师认为,痛经按疼痛程度、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全身症状、止痛药应用等情况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痛经。临证分别选用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或温经散寒、逐瘀荡胞,或温经散寒、祛瘀解痉的治则。同时方药中佐以理气止痛之品,如木香、乌药、延胡索、川楝子等,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胞脉、胞络通畅,通而不痛。
1.轻度痛经宜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轻度痛经多见于原发性痛经患者,因病程短,病位浅,疼痛持续时间短,多以月经前或经行第一天小腹疼痛多见,血量增多或血块下即可缓解,尚可坚持工作和学习,临证无腰痛等伴随症状。此类病证多可予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方选《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加味,药用当归、川芎、白芍、人参、肉桂、莪术、丹皮、甘草、川牛膝等,稍佐益母草、茜草、内金等祛瘀之品,或用少腹逐瘀汤,药用小茴香、干姜、元胡、当归、川芎、官桂、赤芍、炒灵脂、蒲黄等,稍加吴茱萸、艾叶等温经之品,使血得温则行,血行则瘀散。胀甚者加乌药、元胡等理气止痛之品,经脉、胞脉通畅,通而不痛。
2.中度痛经宜温经散寒、逐瘀荡胞
中度痛经多见于继发性痛经,病程长,疼痛持续时间长,甚至持续整个月经周期,B超提示常合并盆腔炎性包块、附件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临证常表现为疼痛难以忍受,坐卧不安,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伴见腰痛,痛势绵绵,而一般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法效果不满意。秦师认为,此类病证已久,寒、湿、瘀搏结,阻于胞宫、胞脉,且病久必瘀,故疼痛拒按,提出温经散寒、逐瘀荡胞治疗大法,以四物汤加大黄、炒灵脂、炒蒲黄、肉桂等为基础方加减。其中大黄为主药,味苦性寒,主下瘀血,破癥瘕积聚。《别录》曰:“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痛经多瘀血为害,或寒凝血瘀,或湿瘀互结,或痰瘀互阻。血脉之周流,以通为补,苟瘀血留滞,则秽浊不去,新生之血,亦易瘀积,而徒为陈陈相因之恶腐。且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推荡陈腐,然后可致新。大黄气味重浊,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通利胃肠,而血络源流俱清,通而不痛矣。同时配合温经化瘀之药炒灵脂、炒蒲黄、肉桂,组方中,寓补于行,祛邪而不伤正。临床应用,常配伍乌药、元胡、琥珀、吴茱萸等温中理气之品,每获良效。
3.重度痛经宜温经散寒、解痉祛瘀
部分继发性痛经,病程长达数十年,感受寒邪更重,寒、湿、痰、瘀搏结,表现为痛势剧烈,难以忍受,甚至晕厥,不能正常工作生活,经期有烂肉样组织排出,且多伴有腰骶疼痛,呕吐,肛门坠胀,甚则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B超提示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等,属于重度痛经,治疗需温经散寒、祛瘀解痉方可奏效。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味,《素问·举痛论》:“因重于寒,则痛久矣。”故宜酌加细辛、川椒等散寒之品。秦师临证善用虫药,解痉止痛,多获奇效,多选用全蝎、僵蚕、蝉蜕之类。全蝎,味辛、性平,入肝经,性善走窜,功能息风止痉,善治痉挛抽搐,《本草求真》谓其“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手足抽掣……皆因外风内客,无不用之”;僵蚕,味咸辛、性平,入肝、肺、胃经,功能息风止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它能治“瘕块”,说明本品有软坚消瘕之功;蝉蜕,味甘、性寒,入肝、肺经,功能息风止痉,《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全蝎、僵蚕、蝉蜕有抗惊厥、镇痛、镇静等药理作用,故全蝎、僵蚕、蝉蜕为治疗重度痛经的首选。
4.分期用药,标本兼治
痛经的治疗需分期用药,《内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轻度痛经的治疗分经前、经时用药。经前1周,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品,治其本,经行时理气温通止痛,治其标。
中、重度痛经多属虚实夹杂,腹痛持续时间长,甚至整个月经周期,常伴有腰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故非经时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祛瘀为主,同时辨证施治,或补肾调冲、或健脾养血,或疏肝理气以治其本,经期依病情选择温经祛瘀之法治其标。再者,活血化瘀之品久服伤正,酌情选用党参、白术、黄芪、杜仲等扶正之品,使邪去而正不伤。
病案
高某,女,32岁。初诊:2009年9月19日。主诉:痛经10年。现病史:1999年开始出现经期腹痛,当地医院B超提示:双侧附件巧克力囊肿,遂于2000年行双侧附件巧克力囊肿剥除术,术后痛经消失。2002年顺娩一男婴。2006年痛经发作,在某院治疗,痛经未愈而求治。3年来,经来腹痛剧烈难忍,肛门坠胀疼痛,服“芬必得”稍能缓解。脉沉涩,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末次月经2009年8月23日,5天经净,当日B超示:子宫大小62mm×77mm×51mm,肌层回声不均匀,内膜清晰、偏厚,厚约17mm。子宫前壁厚19mm,后壁厚13mm,前壁回声不均匀,强回声夹杂低回声,边界不清。提示:子宫腺肌症。
诊断:痛经(子宫腺肌症)。
治法:因经将来潮,依“急则治其标”原则,温经散寒,祛瘀解痉。处方:桃仁15克、红花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艾叶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吴茱萸6克、炒灵脂15克、炒蒲黄15克、元胡15克、乌药15克、川牛膝10克、僵蚕10克。5剂,每天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09年10月5日。服药2剂后月经于9月23日来潮,5天经净。经量偏多,血块多,有烂肉样组织排出,小腹疼痛较前缓解,伴下坠,但能忍受。鉴于经已净,可用治本之法,温中散寒,软坚散结。处方:丹参15克、赤芍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郁金15克、内金15克、水蛭6克、元胡15克、桂枝10克、乌药15克、木香6克、川牛膝10克。6剂,2日1剂。
三诊:2009年10月17日。用前药后自觉身体轻松,小腹微寒,经将来潮,再次求药。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滑。守9月19日方,5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四诊:2009年10月28日。月经于10月20日来潮,经量正常,无腹痛,血块少量,5天经净。嘱守前治疗方案,巩固两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痛经未再发作,外院B超提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病愈。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王停主编《秦氏妇科经验辑要》,特表致谢!
最后编辑于 2023-07-17 · 浏览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