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周兰若先生诊治痛经经验

发布于 2022-09-09 · 浏览 1027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3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已故老中医周兰若先生,行医四十余载,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就周师治疗痛经的有关遗案,整理介绍如下。

一、寒客胞脉治以壮督暖宫

《内经》谓:“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寒凝血泣,不通则痛,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周师认为,寒邪之所以侵袭而阻痹胞脉、留滞气血,往往是由于内在的阳气先虚,无力御邪之故。因此,在治疗时既不忽视温散寒邪,尤其重视壮阳益火。

【例1】俞某某,30岁,已婚。冲原血海,任主胞胎,皆受督脉之率领。冲、任、督三者,皆起自胞中,一源而三歧。早年罹疾甚伙,禀赋素来不足,来潮之后又欠加意,寒邪乘袭胞脉,气血循行欠畅,室女即患痛经,婚后六载未孕。近来经前腰膂痠楚,行经则腹痛如绞,下肢瘫软无力,经量少而挟块。平昔带下清稀,虽经温养气血,其效不显。脉象寸关沉迟,二尺细软,舌淡、苔白。倘仅温养气血,则难祛胞宫之寒,当壮督阳以暖胞宫,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消。”鹿角霜、川断肉、当归身各9克,淡附片、肉桂、大熟地黄、白芍各6克,炮姜、北细辛各3克,制狗脊、陈艾叶各12克,广木香(煨)4.5克。服上方四剂后,经行腹痛大减,腰痠带下亦轻,神情较奕,原方加丹参12克,并配温经丸(当归、附片等分,水泛为丸),每晚6克。调治八月,服药六十余剂。次岁怀孕,足月临产。

《奇经药考》谓鹿角霜、附片皆能“温通督脉之气舍。”督脉者壮督一身之阳气,与命门关系甚密,故督阳壮则命火盛,能祛阴寒而通经脉;肉桂、细辛、炮姜、艾叶等皆温下元之品,助之则其力更宏;归、芍、熟地黄养血和血为佐者,取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而生化无穷”之意,此案贯串了“治病必求其本”的精神,符合“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个客观规律。


二、痰热相结法宜消瘀通络

“寒者温之”,是治寒凝血瘀的原则。若凡瘀热锢结者,温之助热(火),反烁经血。朱丹溪有“紫者气热也,黑者热甚也。人但见紫黑、痛、块,率为风冷,而用温热,必败”的教训。周师常按“祛瘀生新之理,用消瘀通络法治疗。

【例2】沈某某,38岁,已婚。经水者阴血也,冲任主之,血输胞中,应时而下,系阴从阳化。平素喜嗜辛热,则热积营分,常见衄血;且又房欲不禁,相火偏炽,肾中真阴暗耗,时时赤带、腰痠。经期努力伤络,瘀血停聚胞宫,瘀热相结,经来少腹刺痛,色黑成片犹如镬底焦片,形肉消削,胃纳日减,骨蒸潮热,夜间盗汗,少寐心悸,势所必然,头目昏眩,亦属当然。脉细数,重按带涩;舌偏红,边布瘀点。势成干血,前贤有“瘀血不怯,新血无有生机”之说,采其意,投诸虫啮血之品以消瘀通络治。水蛭、虻虫、西琥珀(冲)各3克,醋炒大黄、京三棱、蓬莪术各4.5克,桃仁、当归尾、粉丹皮各6克,酒炒牛膝9克,紫丹参、失笑散(包)、威灵仙各12克,红花汁拌炒丝瓜络4寸,败酱草15克。1剂后,经血倍增,腹痛加剧;3剂,经色显赤,腹已和,诸恙均减。脉转濡细,舌质淡红,尚有瘀点。改易消瘀和血。水蛭、京三棱、蓬莪术各3克,当归尾、炒赤芍、炒川芎各6克,炒荆芥、川牛膝各4.5克,生地黄、丹参、威灵仙各9克,红花汁拌丝瓜络4寸。服5剂,次月复诊,经来已趋正常,唯经行之初稍感少腹胀痛,神奕纳增,已如常人,予养血调冲法善后。

瘀血有因寒疑,亦有瘀蓄化热、瘀热相结等,其治法不同。唐容川认为:“瘀血凝滞,为火气所薰,则为干血,……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此时虽诸虚毕现,总以去干血为主也。”案中用药宗法叶氏“虫蚁迅速飞走诸灵”,投水蛭、虻虫,合大队活血消瘀之品,以仲景抵当汤为基础。威灵仙专祛恶脓败血,败酱草清热行瘀,红花汁拌丝瓜络用以新绛以凉血通络。

三、气滞血瘀主以疏肝调冲

《女科经纶》谓:“凡妇人病,多是气血郁结,故治以开郁行气为主,郁开气行,而月候自调。”气为血帅,气行血运,气滞血郁,致四海不盈,经血循行失畅。周师遇此,每主疏肝调冲。

【例3】陈某某,30岁,教师。先哲谓:“诸气之升责之肝,诸气之苑亦责之肝。”肝体阴而用阳,宜疏泄条达为顺,其经足厥阴,环阴器,循少腹,与冲脉切切相关,患者情怀抑郁,厥阴经气失宣,木郁生火,热扰血海,所以月汛超前,量多色艳,经前一周即感胸闷乳胀,乳头亦感触痛,行经则少腹始胀继痛,纳少、嗳气,易怒烦躁,脉弦,苔糙,拟疏肝郁,调冲脉。柴胡、薄荷各2.4克,茯苓、当归身、生鳖甲、路路通各12克,蒸冬术、白芍、丹皮、乌药、枸杞子各6克,制香附、黑山栀各4.5克,牡蛎21克。经前服4剂。药后,经前乳胀、经行腹痛均有好转,原方除白芍,加丹参9克,娑罗子12克。服7剂,月候及诸恙均瘥,续以原方去丹皮、山栀,加绿萼梅3克、平地木12克,善后。

王肯堂谓:“天癸既行,病候当究厥阴”,肝经气血失舒,影响冲任,导致经、带、胎、产诸疾,历代医家十分重视条达肝气,以治妇科疾患。疏肝方药当首推逍遥散,案中柴、苓、术、芍、归、薄均用,加丹、栀以清热凉血,鳖甲、牡蛎以柔肝调冲。

五、肝肾阴亏治仿乙癸同源

《解产难》谓:“八脉丽于肝肾。”倘肝肾精血充盈,奇经得以洒丽,血海宁静,月候自调;若肝肾阴亏,血少而燥滞,亦可见痛经,周师宗“乙癸同源”之理以调之。

【例4】秦某某,35岁,农妇。蛊毒痹络伐损肝脏,肝阴不足,胁下痞满肿痛;产育频密,暗耗肾元,肾真亏虚,耳鸣、头晕、腰痠。月汛参差,经量少而色鲜;带下缠绵,色白而质黏稠。汛期少腹隐痛,得按稍缓,经后渐瘥,神疲肢软,时有衄血。脉弦细数,苔薄黄糙。拟育肾涵肝,投自订乙癸同源饮加减。大生地黄、甘杞子、北沙参、生鳖甲各12克,当归身、白芍、麦冬各6克,杜仲(盐水炒)、炒川断、金铃子(小茴香1.2克拌)各9克,藏红花1.5克,牡蛎21克,制女贞4.5克。服5剂,带净,腹和,汛期准行,色、量如常,再予原方,调治三月。

魏玉璜治肝病主张“非柔润不能调和”,其用药则“首重地、杞”。江笔花亦谓:“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周师处方系采魏玉璜、叶天士两家之长,以育肾涵肝为法。

七、血虚痛经法当调养心脾

张景岳谓:“凡经期有气逆作痛,……若痛在经后,多由血虚。”心主血,脾统血。武之望谓:“心气不开,脾气不化,水谷日少,不能变化气血以入二阳,血海无余。”运用调养心脾法以治血虚痛经具有渊源。

【例5】吕某某,42岁。操事甚勤,终朝筹虑,心脾气结,经血不荣,夜寐欠安,心悸惊惕,纳谷不昌,神怠困惫,带下赤白相兼,月汛愆期量少,经色淡而不畅,经行腹痛懒言,脉象濡细带数,舌淡红、苔薄糙。王氏云:“劳碌耗脾之气,思虑伤脾之营”,拟养益心脾以调气血。当归身、白芍、蒸冬术各6克,党参、炒枣仁、柏子仁、细生地黄、茯苓神各9克,远志、佛手片各4.5克,紫石英、炒神曲、白薇各12克。5剂后,心悸减,夜寐安,经行色、量渐趋正常,腹痛亦减,上方加减,服五十余剂,调治四月,诸恙皆失。

唐容川谓:“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治法宜大补气血,归、地是也。”又谓:“治血者,必治脾为主。”本案即用归、地黄、芍药、枣仁、茯神、柏子仁等养血宁心,参、术、苓健脾运资化源,佐清冲热之白薇,摄冲脉之紫石英,气血双补,心脾同调。

八、气虚下陷选用升阳调经

唐容川谓:“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清气升而津液四布,浊气降而水道下行。”然则“脾宜升而胃宜降”,中阳不振,气虚下陷,升举无力,生化乏源,血失统制,浊注胞宫,致成痛经。周师辄选升阳调经。

【例6】黄某某,40岁,工人。形体素丰,恣啖厚味,中气本虚,脾湿留恋。咳嗽入冬必作,平昔动则气短。此番经来量多如崩,气随血耗,颜㿠少华,其后带下秽腥黏稠,心慌,懒怠。上月汛行量少色淡,经行绵绵腹痛,纳呆,便溏。脉来迟,舌胖嫩、苔薄腻。拟益气升阳,和血调经。炒党参、炒于术、焙山药各12克,炙黄芪、当归身各6克,制茅术、炒川芎、广木香、制香附各4.5克,柴胡、香白芷、炙升麻、缩砂仁(杵)各2.4克。5剂后,腹和、神奕,纳谷渐增,带下日减,中气渐复,阳气得升,便尚不实,脘有胀闷,前方加葛根3克,以振奋脾阳。

《内经》谓:“虚者补之,陷者举之。”本案参、芪、于术、山药,皆健脾益气之品,术、芷除湿通阳,升、柴升下陷之气机,具有“风药胜湿”之意,芎、归和血而调经。

结语

通过遗案整理,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异,有气病及血,血病累气等不同机理。但“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临床辨证应该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才能提高疗效。

二、“不通则痛”,是痛经的共性;督阳不振、胞宫客寒、肝气郁滞、瘀热内结、心脾血虚、冲任失均、气虚下陷……等,又系各患者的个体特异。因此,前人有“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诸法,也就是祖国医学“同症(病)异治”的基础(依据)。

三、痛经疗效似与投药时间的选择有关。周师掌握:经前痛(或经初痛)者,于临经前4~7天服;经后痛(或经末痛)者,于行经之日起服。尝谓:“妇人经病,投药必须过细,药物补偏救弊,中病即止,否则亢害即至。”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吴章穆主编,浙江中医杂志社编《百家名医临证经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027

回复9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