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廉价的血常规检测,RDW与心血管疾病有什么相关性?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血常规中一项常见的检测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RDW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预后都有着密切联系,其中也有研究提示RDW对主动脉瓣植入术后预后有着极大的预测价值。
主动脉瓣狭窄(AS)为常见的老年性瓣膜病,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可达5%。对于症状性AS 患者而言,过去一般采用的治疗方案是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但由于外科手术风险大,很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身体状况较差的高龄患者并不能耐受外科手术。

近年来,兴起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由于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也成为了 AS 的一项有效治疗方式。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血常规中一项常见的检测指标,主要用于贫血的分类及诊断的。
近年来,RDW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房颤等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也有研究提示RDW可能与主动脉瓣植入术后预后有关。为此,结合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现就RDW对主动脉瓣植入的影响进行综述。

一、RDW的概述
RDW是临床上一项常见的全血细胞检测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的异质性。在临床上,我们通常可以看见 RDW 一般有两项:RDW-CV和RDW-SD,前者为RDW变异系数,正常参考范围为11%-14%,后者为RDW标准差,正常参考范围为 35-56fl。
一般而言,临床上低于参考范围,通常说明红细胞的体积大小比较齐,一般来说并无特殊临床意义,但高于参考范围则通常说明异质性较大。RDW大小受红细胞数量、形态大小等各种因素影响。
RDW升高常见于异常形态的红细胞生成,例如缺铁性贫血和低色素性贫血时,新生成的红细胞体积偏小,而叶酸和 VB12 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新生成的红细胞由于成熟障碍导致体积偏大。
RDW升高也可见于正常红细胞的破坏增多,例如溶血性贫血、输血导致红细胞破坏、失血过多,进而引起骨髓中未成熟的红细胞过早释放,进入外周血液中。
镰状细胞贫血时的红细胞呈镰刀状,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时的口形细胞等所导致的红细胞形态异常,均可以导致 RDW 升高。因此,在临床上,RDW 现阶段主要用于各种贫血的诊断、分类、鉴别诊断。
近来关于RDW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RDW越高的急性心衰患者在后期出现的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有研究提出将RDW和BNP联合测定可预测心衰患者远期的死亡率。
甚至对于无心衰病史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RDW 高者后期出现心衰住院的风险更高。对于冠心病,RDW的变化与冠脉疾病的进展有关,RDW 的持续升高将促使冠脉疾病进展为冠心病。
同样,在心肌梗死患者上,RDW的持续升高提示预后差,可作为预测MACE事件发生和心梗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独立指标;心梗患者行PCI 术后RDW如果出现升高,则增加冠脉支架内出现血栓的风险。
RDW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上的研究显示,RDW升高者,后期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由此可见,高水平的RDW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情进展、预后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RDW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机制
RDW被认为与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的重要机理。研究显示,RDW 和白介素-6、C-反应蛋白一样也被认为是炎性标志物,参与了血管动脉硬化的进展。
主要由于炎症因子能干扰铁的代谢过程,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活性,抑制红细胞成熟,因此新生的幼稚红细胞被释放出来,最终导致 RDW 的升高。因此,RDW的增高可能是反映炎症的一项潜在指标。
RDW 可能还与氧化应激有关,氧化应激是由于体内活性氧生成和抗氧化系统的失衡,进而造成的细胞组织的损伤。氧化应激可诱导红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进而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破坏红细胞,缩短红细胞寿命,最终导致 RDW 升高。
氧化应激和炎症都可导致钙化,甚至有研究提出通过抗氧化治疗来逆转血管的钙化,AS 的病理改变为瓣膜钙化,其机制类似于血管钙化,都是主要由炎症和氧化应激所致,心脏瓣膜疾病和血管硬化性疾病均与血管钙化有着明显的联系。
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可引起RDW的升高,心衰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心室充盈压增高状态,机体可出现代偿,全面启动神经、内分泌机制进行调节,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可增加心肌的应激性;RAAS系统的激活,加重心肌血管的损伤。
精氨酸加压素等一些列体液因子的调节,这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系统处于长期激活状态,同样也可抑制骨髓造血,造成 RDW 的升高。RDW 的升高可促进红细胞聚集,减慢其溶解过程。
然而,红细胞聚集能力加强,容易黏附在一起,将使得血液粘稠度更高,进而导致血管的闭塞。这种高凝的状态同样也能缩短红细胞寿命,导致RDW上升。
而且,RDW的升高不止是与静脉血栓,与动脉血栓的形成也有关,伴有颈动脉硬化等外周血管疾病是 TAVI 术后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这种动脉硬化性疾病一般可波及全身血管,因此 RDW 升高也可导致冠脉病变,进而引起心血管疾病。肾功能异常和慢性贫血可导致 RDW 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RDW也可出现升高。
而且慢性肾病时,肾脏本身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下降,因此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RDW的上升。而且肾功能异常也可作为心血管病的预测因素,出现肾性贫血或者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时,也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三、RDW对主动脉瓣植入的影响
近些年,有研究显示基线RDW≥15.5%患者TAVI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降低,RDW被认为是TAVI术后长期死亡率最显著的预测因素,最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也显示TAVI术前基线 RDW≥15.5%是术后短期、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考虑RDW的升高与多个系统疾病均有关系,TAVI患者术前RDW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身体状况欠佳,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贫血、肾功能障碍等一些老年性疾病,这些都是影响 TAVI 术后预后的因素。
TAVI术前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其他慢性疾病导致的贫血患者,也可出现基线 RDW 的升高,术后AKI和致命性出血发生率偏高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肾性贫血患者,这类贫血严重或者本身肾功能不太好的患者,因为肾脏处于低灌注状态,氧供应减少,引起肾脏功能失调,术后容易引起急性肾衰竭。
而且,贫血严重或伴术后血管损伤大出血者输注红细胞后,同样也能增加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进而影响 TAVI 术后的预后。基线高的 RDW 患者往往伴有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颈动脉硬化等,从而导致血管风险的增高。
伴有颈动脉硬化等外周血管疾病是TAVI 术后出现脑卒中危险因素,因为 TAVI 术中需用到各种导丝和导管,有些患者由于动脉广泛硬化,导管在输送过程中容易损伤动脉壁,导致血管上的硬化斑块破裂脱落,从而导致脑血管栓塞。
研究提示RDW≥15.5%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瓣周漏,因为在置入瓣膜支架时,严重钙化的瓣膜支架术中与血管壁贴合更为困难,而且由于瓣膜的严重钙化,瓣口狭窄较重,反复球囊扩张引起瓣膜上的钙化脱落,同样能导致脑血管栓塞。
另一个并发症术中出现冠脉阻塞,大部分也是由于自身瓣膜的严重钙化或血管上存在斑块或者血栓,术中冠状动脉开口被脱落钙化结节、斑块或瓣叶阻塞所致。
RDW≥15.5%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血管穿孔、动脉夹层、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这也与血管存在严重硬化和钙化有关。
TAVI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研究提示其术前 RDW 也可偏高,而且术后RDW更容易持续上升,每月增加>0.1%可增加 10%的死亡风险。其机制可能是糖尿病可介导炎症反应。而且糖尿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广泛的血管硬化,因此,术后更容易出现血管并发症。
RDW对SAVR术后预后同样具有预测价值,一项191 例前瞻性研究提示,RDW 升高是 SAVR 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子,RDW>14.1 时,TAVI 术后存活率明显降低。
较高的 RDW 与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炎症因子抑制红细胞的成熟,导致氧转运能力变差,在面对一些大型手术或者疾病时,RDW高者可能更不能耐受,术后更容易出现肾功能衰、缺血性脑卒中、心衰。
此外,研究提示因为微循环被阻断,机体不能正常代谢,RDW升高者SAVR术后乳酸可偏高,而且RDW>14.3%更易发生MODS。微循环受阻,也可导致肾缺血,研究提示RDW>14.3%更易发生肾替代治疗的AKI。
四、结论
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均提示 RDW 对于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预后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总之,RDW 或许是反应术后各种不良事件的一项综合性指标。RDW作为血常规中常规检测项目之一,目前检测技术成熟具有方便、快捷、廉价、可推广性强等优点。
若能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充分明确RDW与瓣膜植入术之间的病理联系,使RDW充分的运用在临床上,用于瓣膜植入术手术风险的预测,甚至纳入STS评分系统,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预后。
最后编辑于 2023-07-14 · 浏览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