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医生发SCI可以从哪些方向入手?请接收这份内科医生科研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为临床医生,日常的工作并非只有治病救人,常常还有攻克医学难题的科研工作,有着科研理想的医生往往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之间左右为难,疲惫不已,临床工作琐碎耗时长,科研工作复杂无眉目,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选题并能有所发掘并不容易。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占据了获取临床样本的的一手优势,与活跃在手术室的外科医生不同,内科的舞台是在病人床旁,影像报告、病历面前,他们常常在诊断与治疗之间见微知著。发现科学问题并加以探索,这个过程往往十分耗人心力,及时了解专业上的研究热点,结合个人优势发掘出好的科研选题,对内科医生来说十分重要。
内科医生如何科研?怎样才能利用好自身优点发SCI文章?接下来,跟着小瑞,我们将站在内科医生的角度看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好科研吧~
01内科医生做科研的先天优势和弊端
对于内科医生来说,对疾病足够熟悉,对病人情况准确把握,对检查结果精准评价,对医嘱用药了然于胸是工作常态,然而结束临床工作后,又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了解、掌握甚至深耕于某个科学问题对内科医生来说非常关键,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在接诊患者时及时调动最新的研究资料与最先进有效的治疗手段去完成诊疗过程,这也往往是疑难疾病患者辗转求医的最大意义,这是一系列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科研和看病融会贯通的过程。
与其他科研工作者相比,内科医生可能获取手术样本的机会并非那么多,基础实验技术亦不够精通,但他们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科研优势:在接诊患者时,常常容易碰到有着疑难症状的患者,而科研就是在遇到这些患者时,试图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行医的过程中,医生就是在为患者寻求最好的诊治方案。这不仅是一个治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医学研究的过程。
02日常临床工作应多加注意
科研存在于每天的医疗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在医疗看护过程中同时用心发现或发明新的诊治方法,或者用心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享,这就是科研的开端;新的诊治方法或者药物应用可能对某种疾病状态、信号通路或生理学现象有所影响;而同一病种但不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的治疗可能存在效果/预后差异;根据专业的不同,各内科医生能够收集到的患者样本也不尽相同,作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及时记录这些样本特征,妥善整理及保存样本数据,及时签署知情或伦理检查,并合理利用样本进行后续基础实验的嗅觉。
如果内科医生没有实验条件或充足的资金资助,首先能够利用手里的病例完成一些有意义的科研项目,例如:
1.临床回顾性研究
不需要做实验,研究对象容易获得,研究步骤简单易掌握,是新手科研医生的入门首选;
2.临床数据横断面研究
横断面研究指的是从较大人群中筛选出目的人群,按某特征分成不同的亚组,然后比较不同组别的结局;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抽样需要甄别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真实的疾病或健康状况;
3.高阶临床研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方法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以对照效果的不同,试验结果对于临床诊治将具有启发性意义。
03适合内科医生研究的新思路
对于一些有了科研经验和成果的医生而言,如果还能获得相应的基金资助,就可以向着探索更具有科学意义的议题出发了。2023年伊始,各基金项目的申报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从申报的项目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研究方向:
1.免疫调控
免疫调节指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的过程。在免疫调节过程中,众多免疫因子、免疫细胞以及其它系统之间会发生协同、拮抗等作用,组成复杂、系统的调控网络,进而维持生物体稳态。相关研究方向可以是:
①外周血中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的表型,可反应病程免疫状态;
②脑脊液或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群改变或炎症信号改变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③引流淋巴结中的免疫细胞功能特征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④靶向免疫细胞的药物递送系统显著改变疾病微环境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2.巨噬细胞
作为一类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在肿瘤、炎症性疾病、骨相关疾病、组织修复中均可见到众多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制于:
①靶向癌症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减少或重编程;
②注射诱导后巨噬细胞进行癌症治疗;
③非编码RNA对巨噬细胞的驱动性调控;
④通过单细胞CITEseq、单核测序、空间转录组学和空间蛋白质组学等手段揭示巨噬细胞空间分辨细胞生态位和驱动其独特转录组特性的微环境回路;
⑤巨噬细胞的可塑性对于损伤后组织修复的影响;
⑥巨噬细胞对机体代谢稳态的调控。
3.线粒体
线粒体是一个动态信号细胞器,虽然氧化磷酸化可能是线粒体最重要的功能,但线粒体在代谢前体的合成、钙调节、活性氧的产生、自噬、线粒体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免疫信号传导和细胞凋亡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细胞健康并导致疾病,正常的细胞器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及其超过一千种蛋白质的生物发生和维持,因此,靶向线粒体依赖途径可能是改善人类疾病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
4.血管功能
血管功能是涉及多种临床疾病如癌症血管新生血管、肺部微血管内皮系统与肺纤维化、肝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肝病中的作用、心脏冠脉疾病与高血压、新冠后肺血管变化等,不仅是许多内科医生值得一探的议题,也是国自然相关研究中的一大热门,常见治疗性研究方向包括血管生成重塑、血管生成拟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等,相关专业内科医生们可从以上方向入手,提炼出值得探究的、以解决临床现有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向。
5.外泌体
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EV)的一个子集,其分泌内容含有DNA、RNA、脂质、代谢物以及胞浆蛋白和细胞表面蛋白,外泌体的分泌目的尚未被明确,可以知道的是外泌体某一特定成分的分泌具有靶向性调控细胞功能的作用,外泌体与免疫反应、代谢、妊娠、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癌症进展相关。
医生们可以从患者的血液、唾液、尿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得外泌体,随后采用超速离心主动分离法、超滤被动隔离法、体积排阻色谱法、聚合物沉淀法等方法进行纯化与提取,利用免疫印记技术检测TSG101,HSP70和ALIX等外泌体相关蛋白对外泌体进行鉴定。
6.铁死亡
铁死亡这个名词自2012年创造以来,相关研究在过去几年中呈指数级增长并且迟迟未减退,这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由铁依赖性磷脂过氧化驱动,受多种细胞代谢调节,包括氧化还原稳态、铁处理、线粒体活性以及氨基酸、脂质和糖的代谢,及与疾病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
通过诱导和抑制对铁死亡进行药理调节,在治疗耐药癌症、缺血性器官损伤和其他与广泛脂质过氧化相关的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从调控机制入手,铁死亡存在诸如经典 GPX4 调节途径,不受控的磷脂过氧化,细胞代谢如自噬对铁死亡性细胞死亡的调控,氧化应激反应转录因子对铁死亡的调控,E-钙粘蛋白-NF2-Hippo-YAP 信号传导等,都是值得思考的研究方向。
7.干细胞
干细胞领域研究由来已久,不同于其他领域,干细胞已投入了许多临床应用中,其中间充质干细胞研发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其应用涵盖脑中风、卵巢早衰、糖尿病、、银屑病、皮肤抗衰、膝骨关节炎、心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此外,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方面的研究亦不在少数。
已发表的前沿文献包括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基因改造的干细胞在中风或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中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人源iPSC衍生的心房肌细胞用于电生理学、心脏收缩性研究、心肌病筛查和研究、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治疗帕金森、干细胞移植重塑克罗恩氏病患者免疫系统等。对于有实验条件和研究基础的临床医生而言,干细胞技术的应用无疑为临床患者带来了巨大福音,根据专业领域遇到的问题,如果能够运用干细胞进行治疗,必将是推动临床治疗效果的有力工具。
8.代谢重编程
细胞代谢重编程是细胞为满足能量需求,通过改变代谢模式促进自身生长的机制,其不仅细胞抵御外界伤害,还能赋予细胞新的功能。肿瘤发生过程中的“瓦伯格效(Warburg effect)”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细胞代谢重编程模式之一;其它细胞生理过程中代谢重编程现象也普遍存在,如免疫细胞根据不同的激活状态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代谢模式、肿瘤和免疫系统之间代谢竞争、肿瘤细胞通过产生乳酸、前列腺素E 2、精氨酸、色氨酸及mTOR、AMPK、腺苷信号通路对免疫细胞造成干扰,这些都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息息相关,读者可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开展课题。
除上述几方面之外,还有一些方向值得一看:
m6A甲基化修饰作为大名鼎鼎的RNA修饰,参与了众多肿瘤致癌通路的调控;疾病相关的CircRNA正在成为治疗靶点,具有相当大的临床转化潜力;miRNA作为一种被最为广泛研究的非编码RNA,在细胞中可参与转录后的基因表达调控,即主要通过miRNA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调控靶mRNA的表达,从而参与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脂肪代谢和细胞分化等众多生理过程;
细胞焦亡是细胞死亡新机制的又重大发现,它是一项在拮抗感染和内源性危险信号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反应。广泛参与肿瘤、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此外,组蛋白、肠道菌群、乙酰化等议题亦热度不减,内科医生在提炼选题时应当充分结合当前领域的研究瓶颈与科研实力,选择出最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课题。









最后编辑于 2023-07-13 · 浏览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