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胃肠不良反应的七大类常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等。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用药品种日益增多,与此同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在药品引起的各类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占很大比例。根据 2021 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胃肠系统疾病不良反应占比 27.8%,位列各种不良反应第一名[1]。


2021 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器官系统
图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1 年)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有哪些常用药物易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1. 常见药物
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吡罗昔康、萘普生、双氯芬酸钠等。
2.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溃疡等。
3. 作用机制
NSAIDs 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相关[2,3]:
✦ 对胃肠道的直接损伤:几乎所有 NSAIDs 均具有弱酸性和脂溶性,对胃肠道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能破坏消化道黏膜屏障;当 NSAIDs 进入到上皮细胞后会影响细胞代谢,进一步造成黏膜损伤;
✦ 对 COX-1 的抑制作用:COX-1 在胃肠组织中广泛表达,具有促进胃黏膜形成,改善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酸分泌,维持黏液和黏膜屏障功能等作用。NSAIDs 抑制 COX-1,减少对胃肠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引起胃肠道黏膜血供减少,进一步损伤黏膜上皮,导致糜烂和溃疡形成;
✦ 抗血小板凝集效应:NSAIDs 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4. 注意事项
✦ NSAIDs 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在使用时需掌握好 NSAIDs 的适应证和剂量,可从小剂量开始,疗程不可过长;
✦ 可选择对胃肠道反应小的特异性 COX-2 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同时避免 2 种或多种 NSAIDs 合用;
✦ NSAIDs 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可联合使用护胃药如质子泵抑制剂(PPI)、H2 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从而保护胃肠道黏膜;
✦ 口服 NSAIDs 餐后用药可减少胃部不适,不建议空腹使用;
✦ 药物剂型可以选择肠溶剂型、缓释剂型,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 对于老年人、有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慎重,注意监测有无胃肠道不适或出血症状。
✦ 消化道溃疡活动期和近期有过胃肠道出血的患者禁止使用。
二、抗精神病药
1. 常见药物
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多塞平等。
2. 胃肠道反应
口干,口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感,腹泻,便秘及肠麻痹等。
3. 作用机制
因抑制肠蠕动,减少肠液分泌和降低血钾,常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4]。
4. 注意事项
✦ 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与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具有相关性,建议使用单一药物进行治疗;
✦ 胃肠道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早期,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如果持续不缓解且症状严重,建议更换其他药物治疗。
✦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 与抗胆碱药物联用时麻痹性肠梗阻症状会加重。
三、抗抑郁药
1. 常见药物
文拉法辛、帕罗西汀、曲唑酮、氟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等。
2.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厌食等。
3. 作用机制
刺激下丘脑或脑干的 5-HT3 受体可能会引起恶心或呕吐;作用于胃肠道的 5-HT4 受体,引起胃肠不适和腹泻[5]。
4. 注意事项
✦ 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避免联用多种抗抑郁药物,餐后服用,服用缓释剂型等方式进行缓解;
✦ 维生素 B6 对抗抑郁药物引起的呕吐可能也有效果,如胃肠道反应严重,可加用;
✦ 一些抗抑郁药有抗胆碱能作用,引起口干,可通过多喝水进行缓解。
四、抗菌药物
1. 常见药物
各类抗菌药物。
2.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
3. 作用机制
一方面对胃肠道有直接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抗菌药物可以破坏肠道菌群,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以广谱抗菌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严重[6]。
4. 注意事项
✦ 若出现腹泻症状时,需特别注意艰难梭菌的感染;
✦ 避免空腹给药;
✦ 在使用时需掌握好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使用剂量以及治疗疗程,如果使用时间较长,可合用护胃药;
✦ 使用抗菌药物时,可联合使用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恢复肠道通透性,提高肠道免疫力。
五、抗肿瘤药
1. 常见药物
抗肿瘤药物有铂类、放线菌素 D、卡铂、环磷酰胺、阿霉素、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紫杉类、吉西他滨、依托泊苷等。
2. 胃肠道反应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黏膜炎,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胃肠道出血,穿孔,肠梗阻,肠坏死等。
3. 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特别是细胞毒性药物选择性较差,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损伤正常细胞。此外,肿瘤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后,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会降低,大量病原体侵犯胃肠道黏膜,容易导致感染性腹泻发生,常见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7]。
4. 注意事项
✦ 化疗时常加入皮质激素等防止呕吐;
✦ 症状严重时,化疗前预防性应用 5-HT3 受体拮抗剂如雷莫司琼、格拉司琼及甲氧氯普胺与地塞米松联用等;
✦ 如果出现便秘,可用润肠通便药物;
✦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腹泻,严重时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尤其要防止发生低血钾;
✦ 如果无法耐受,可改用其他胃肠道反应较轻的治疗方案;
✦ 还可以考虑在化疗前半小时不进食,减轻肠胃压力,此外,注意饮食的多样性和温和性。
六、消化系统用药
1. 常见药物
如质子泵抑制剂、促胃动力药、抑酸药等。
2. 胃肠道反应
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口干,消化不良,便秘等。
3. 作用机制
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系统,容易刺激胃黏膜、影响胃液分泌、促进胃动力等[4]。
4. 注意事项
一般不需停药,症状较轻者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七、其他
一些中药制剂、中成药、降糖药,糖皮质激素、心脑血管疾病用药、造影剂等也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
总结
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在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药品适应证和用量,胃肠道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可采取饭后服用或使用肠溶片、缓释剂型等方式进行缓解,若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可联用护胃药物。情况严重,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最后编辑于 2023-06-30 · 浏览 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