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学习《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有了专家共识》及提要:
【383】学习《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有了专家共识》提要:
文献:
【1】简报报告:《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专家共识》出台
【2】丁香园检索: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7944068
附件:全文
摘要:
篇首:
慢性荨麻疹分为:
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
2)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由特定诱因(冷 、热、运动、压力、阳光、振动、水等)诱发、以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荨麻疹。存在多个类型和更多细分亚型,临床表现异质性强,病情迁延反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CIndU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特应性背景、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疫苗、免疫治疗、昆虫叮咬或水母刺伤、文身、精神压力、饮食、胃肠道菌群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CIndU主要表现为诱因暴露后出现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可伴有瘙痒、刺痛、烧灼、疼痛等不适。
根据诱因不同,将CIndU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两大类症状。
物理性荨麻疹包括皮肤划痕征、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冷接触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振动性血管性水肿;非物理性荨麻疹包括胆碱能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26] 。各个CIndU类型有各自的临床特点,有些CIndU类型各自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型,详见表1。临床分类分型的细化有助于疾病的精准管理。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四、诊断与临床评估
(一)疾病诊断:CIndU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诱因激发试验;
(二)鉴别诊断
(三)病情评估
五、治疗
(一)规避诱因:
(二)对症治疗
1. 一线治疗:推荐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卢帕他定、地氯雷他定等二代抗组胺药在CIndU的治疗中具有更多的证据积累。通常首先按照常规剂量用药,如果常规剂量治疗1 ~ 2周后效果不佳,可考虑更换其他品类,或两种不同的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按常规剂量联合使用。
(辛老师点评:
”如果常规剂量治疗1 ~ 2周后效果不佳,可考虑更换其他品类,两种不同的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按常规剂量联合使用”
--此语,临床处方点评中,常因没有学习和深入领会,经常出现在对临床处方点评的案例分析中,判断为“不合理,重复用药。常被本人评论。劝导点评药师,能否与临床专科医生沟通交流,咨请一下,有否前期其他治疗方案,疗效不佳而调整 的新方案。
本人一贯强调,临床药师,要深入临床一线。
(详见-【384】从《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导出肿瘤2 用药的评论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8332648
2. 二线治疗:对一线治疗抵抗者,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推荐将抗IgE单克隆抗体作为二线治疗选择。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是一种结合游离IgE的人源化IgG1κ单抗,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H1抗组胺药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CSU患者。临床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对大多数CIndU类型也有效[19,45]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和推荐标准[46] ,奥马珠单抗治疗不同类型CIndU的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见表6。除此之外,振动性血管性水肿仅有个案报道,提示对奥马珠单抗治疗反应差[54] ,尚无接触性荨麻疹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报道。奥马珠单抗治疗CIndU的起效时间从24 h到4周不等,人工荨麻疹的治疗反应最快,而胆碱能性荨麻疹和冷接触性荨麻疹的反应较慢,大部分患者维持治疗24周时达到最佳反应率[55] 。关于奥马珠单抗在治疗CIndU中如何减停尚无定论,本共识建议患者症状持续稳定至少6个月,再考虑逐渐减停。如果停药后症状复发,重新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仍有效[47]
3. 三线治疗:对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三线治疗。由于三线治疗选择在不同CIndU类型差别较大,且证据级别不高。本共识基于现有临床研究报道的证据质量和治疗反应,并结合临床可操作性,对各类型CIndU的三线治疗药物的推荐进行排序(表7)。其中针对部分CIndU类型的诱因脱敏治疗,比如冷/热适应脱敏治疗、振动脱敏治疗、光硬化(光适应性脱敏)治疗、自体汗液脱敏疗法、运动或热水浴脱敏疗法等,对相应的CIndU类型均能取得不错的治疗反应。但此类治疗一般操作比较繁杂,且存在一定的诱导加重风险,患者长期坚持有一定难度,在临床实践中若计划进行此类治疗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充分评估其可行性、依从性和总体获益。



少数患者如果突然出现症状和体征加重伴心血管症状(如心悸、血压下降等)和/或呼吸道症状(如憋气、呼吸困难等)时,要注意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应及时给予肾上腺素和/或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急救处理。
六、自然病程
基于国外已有的相关报道,各CIndU之间在疾病自然病程上有一定差异。虽然大部分CIndU的病程都较长,但最终基本都会自行痊愈。整体而言,已报道成人物理性荨麻疹 1 年缓解率只有16.4%[64] ,而 儿 童 CIndU 的 1 年 缓 解 率 只 有9.6%[65] 。因此在临床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预期,并建立长期配合治疗和疾病管理的理念。不同类型的CIndU自然病程有一定差异(表8)。
七、共识声明
八、免责声明
附1:文献【1】原文
【1】**报,2023年6月15日(2)
日前从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获悉,由该院皮肤科主任宋志强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顾恒教授牵头制定的《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专家共识》发布,这是我国首部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
据了解,慢性荨麻疹又称风疙瘩、发丹等。其中,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可伴有瘙痒、刺痛、烧灼、疼痛等不适症状,该病临床种类多、病因不明、病情迁延反复。以前,慢性诱导性荨麻疹临床不太常见,但数据显示,近年来该病患者数量呈增加趋势,正成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于缺乏相应的共识,我国广大基层皮肤科医生对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导致诊治行为不够规范。此次发布的《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专家共识》对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型、诊断与临床评估、治疗等内容进行了明确,有利于指导基层皮肤科医生规范化诊疗。
附-2,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
见上传-附件-2
最后编辑于 2023-06-28 · 浏览 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