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本《伤寒论》分析柴胡桂枝汤是否有调和营卫作用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各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2、唐本《伤寒论》
原文: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此方从方剂组成看,为治疗太少两感病,而其方剂组成有桂枝汤原方,治疗范围应包括桂枝汤的调和营卫。
唐本《伤寒论》,有治疗“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此条文很好发挥了柴胡汤与桂枝汤的特点。发汗多,病必不除,亡阳谵语者,汗出胃中津液亏损,形成阳明证(与脾约证形成机理类似)。如果单纯有汗后津液亏虚的阳明证,则单用麻子仁丸即可,此处用柴胡桂枝汤应有太阳少阳阳明三者合病。汗多表未解或是营气亏损太过卫气相对较强,为典型的营气不足,卫气偏胜的卫强营弱证,所以用桂枝汤原方调和营卫较为合适。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条为阳明与少阳合病症,用小柴胡和解少阳兼通胃中津液,则诸症自愈。
可见唐本《伤寒论》 柴胡桂枝汤治疗三阳合病并有营卫不和症状。
最后编辑于 2023-06-24 · 浏览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