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宁腿综合征发病机制
RL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铁缺乏、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功能紊乱和基因变异等。
1、中枢神经系统铁缺乏或代谢障碍
铁是多巴胺合成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的辅基和多巴胺D2受体的辅助因子,参与脑内多巴胺合成、髓磷脂合成与能量生成、增加突触密度。铁缺乏或代谢障碍可使脑黑质神经元受损,也可影响多巴胺系统功能。
2、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紊乱
多巴胺能功能障碍在RL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纹状体以外区域多巴胺能D2和(或)D3神经元逐渐缺失,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可加重症状,而多巴胺D2和(或)D3受体激动剂可改善RLS临床症状。此外,RLS患者的纹状体以外区域功能磁共振、PET、尸检资料也证实脑内多巴胺能通路改变。
3、遗传学
GWAS表明易感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与RLS相关,如MEIS1与RLS强烈相关;MEIS1、PTPRD、BTBD9与周期性肢体运动强烈相关,且影响铁的动态平衡。目前已发现MEIS1、BTBD9、MAP2K5、LBXCOR1等19个基因可能与RLS有关。但目前关于中国人群的基因学研究中证实了BTBD9和MAP2K5/SKOR1与原发性RLS有关,但是尚未发现HMOX1、HMOX2、VDR、IL17A、IL1B、NOS1、ADH1B、GABRR3和GABRA4与RLS有关。
4、神经环路异常
中枢阿片系统异常、中枢神经系统下行抑制通路功能失调致脊髓神经元过度兴奋、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网络功能失调、腺苷通路异常等也可能在RLS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最后编辑于 2023-06-12 · 浏览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