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荨麻疹名家治验方

发布于 2023-06-05 · 浏览 803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3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局部或全身大小不等的风团,突起表面,剧烈瘙痒,搔抓后风团增多、加大。

风团起落迅速,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

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一般把发病急,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名医经验】

01赵炳南诊治经验

赵炳南老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生或因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发,或因过食膏梁厚味、荤腥动风之物,脾胃滞热,再感风邪而发;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气血被耗,风邪侵袭而致。

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瘙瘾疹”。

赵老将本病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全身或暴露部位岀现风团样扁平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方药一:荆芥穗6g,防风6g,金银花12g,牛蒡子9g,丹皮 6g,浮萍6g,干生地9g,薄荷3g,黄芩3g,蝉衣3g,生甘草6g。方中荆芥穗、防风、薄荷、浮萍疏风解表;丹皮、干生地凉血清热;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黄芩清上焦之热;蝉衣驱风止痒。

方药二:桑叶6g,菊花 9g,杏仁泥5g,连翘9g,金银花12g,薄荷5g,甘草9g, 丹皮9g,防风9g。方中桑叶、菊花、薄荷散风热,清火;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甘草和中;杏仁、防风开腠理,散风热,止痒。

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 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脉浮紧,苔白。法宜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药用:麻黄3g,杏仁5g,干姜皮3g,防风6g,浮萍5g,白鲜皮15g,荆芥穗6g,蝉衣5g,陈皮9g, 丹皮9g,生甘草6g。方中麻黄、杏仁、荆芥开腠理,解肌发汗;丹皮和营血;干姜皮温中散风寒,且走肌肤;防风、浮萍散风;陈皮、甘草调胃和中;白鲜皮去内伏之壅湿,配以蝉衣更加强散风止痒之功。

滞热受风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风团、风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疹块或白或赤,奇痒不眠,并有中脘痞满、纳呆、胸闷、嗳腐吞酸、嘈杂恶心或腹痛等症。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红赤,脉沉涩,舌苔白厚或腻。法宜表里双解。

药用:防风9g,金银花15g,地肤子18g,荆芥穗9g,大黄5g,厚朴9g,云苓9g,赤芍9g,甘草9g。防风、荆芥穗、金银花清热解表散风;赤芍活血和营;地肤子去中州之湿, 止痒润肤;大黄苦寒泻热,荡涤肠胃;厚朴苦温行气,清肠胃之滞;甘草和中缓其力,而不过伤其气;云苓健脾助气。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表里双解。

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兼见头晕、头重、腰酸、体倦、失眠、多梦等症。脉沉细而缓,舌质淡或红润而净,无苔。法宜益气养血,疏散风邪。

药用:生地30g,当归15g,赤芍、白芍各18g,首乌15g,生黄芪15g,防风9g,芥穗9g,剌蒺藜15g,麻黄9g。方中生黄芪、当归、生地、首乌、二芍补气养血以扶正;麻黄、芥穗、防风、剌蒺藜疏表散风止痒以治标。

02.朱仁康诊治经验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老中医认为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患,在中医文献中称“瘾疹”,南方 称“风疹块",北方称“鬼饭疙瘩”。

朱老据长期临床观察,大致依下述分型论治:

风热久羁证:由于外受风热之邪,未经发放,以致风疹,发作不已。症见疹发大片鲜红,舌质红苔黄。治以搜风清热为主。常用自拟乌蛇驱风汤。药用乌蛇、蝉衣虫类搜剔,益以荆芥、白芷、羌活驱风,黄连、黄芩苦寒清热,银花、连翘、甘草解毒,大黄清泻于下。

血热风盛证,属于中医“风瘾疹”范畴,犹今之人工荨麻疹,又称划痕症,往往先则皮肤瘙痒,抓后立即掀起条痕,此所谓外风引动内风。由于心经有火,血热内盛,热甚生风,治重凉血清热消风为主,夹瘀略佐活血之品。药用生地、当归、赤芍、紫草、元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卫气不固证:属于风寒另一类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易侵,疹易发于裸出部位,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治拟固卫御风。药用炙黄芪、防风、炒白术(玉屏风散),益以桂枝、炒赤芍、生姜、大枣(桂枝汤意),荆芥、茯苓等。

脾失健运证:由于脾虚失运,外受于风,气机失利, 症见身发风团,胃痛腹胀,大便溏泄,甚至恶心呕吐等, 治拟健脾理气,祛风散寒。药用苍术、陈皮、猪苓、茯苓、 泽泻、羌活、防风、炒白术、木香、乌药等。

血瘀生风证: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失宣,外受风寒或风热相搏,发为风疹。本症可常见于腰围束带或手腕表带等处,受压处易起,今称为压迫性荨麻疹,舌紫暗或现瘀斑,治宜活血祛风为主,药用当归尾、赤芍、桃仁、 红花、丹参、荆芥、蝉衣、甘草等。风热加银花、连翘;风寒可佐以麻黄、桂枝。

03.张志礼诊治经验

张志礼教授认为荨麻疹分为急、慢性两类。

急性者多因禀赋不耐,又食鱼虾等荤腥动风或不新鲜食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食滞、饮酒过量、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七情内伤,营卫失和。卫外不固、汗出当风,风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也有因药物过敏而诱发荨麻疹型药疹的。

慢性荨麻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热,伤及阴液,或因有慢性疾病,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血虚生风,或产后受风;或因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

由此可见, 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二者又可互相转化。

因此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并根据夹寒、夹热不同,酌用清热或散寒之法。

本病日久则多属虚证,应配以益气养血之法。临床上张教授将本病分为四型。

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发病急,风团色红,灼热剧痒,兼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胸闷腹痛、恶心欲吐,脉浮数,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辨证属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处方荆芥、 防风、金银花、牛蒡子、牡丹皮、浮萍、生地黄、薄荷、 黄芩、蝉衣、马齿苋、白鲜皮、桑白皮、地肤子、冬瓜皮等。方中荆芥、防风、地肤子去皮里膜外之风,并佐冬瓜皮清热利水消肿;马齿苋、白鲜皮清热除湿散风,表里双解;金银花、牛蒡子清热解毒;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清热;黄芩泻肺火;桑白皮、薄荷、蝉衣清肌表之热。如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舌红苔黄、可加生石膏、 栀子、芒硝、川军,清热泻下,釜底抽薪,以泻阳明实火。

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皮疹色淡红粉白,遇冷加重。症状不多或有无汗头身痛,口不渴。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脉浮紧。证属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疏风止痒。处方: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鲜皮、牡丹皮、陈皮、僵蚕、丹参。方中麻黄、杏仁、干姜皮辛温宣肺以开腠理,解肌发汗、疏风止痒; 浮萍、白鲜皮疏风除湿止痒;丹参、丹皮养血活血,润肤止痒;僵蚕祛风解痉,祛顽固性风邪,治皮肤风疹;陈皮、干姜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遇风加重者加黄芪、白术、防风以祛风固表。

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易怒,口干不思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舌质淡,脉沉细。证属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宜滋阴养血,疏散风邪。

处方: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首乌、生黄芪、刺蒺藜、麻黄、防风、荆芥、甘草。方中归、芎、地、芍、首乌养血滋阴;黄正益气固表;刺蒺藜、 麻黄、荆芥、防风疏风止痒,甘草和中。

心脾两虚型:患者素体虚弱、面色白,口唇质淡,失眠多梦,健忘怔忡,心悸盗汗,常入夜起病,汗后发疹,皮疹色淡而痒。多见于精神型荨麻疹或人工荨麻疹。证属心脾两虚,卫气不固。治宜养血安神,益气固表。

方用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黄芪、白术、防风、首乌藤、熟地、 白芍、当归、麦冬、白鲜皮、牡丹皮、地骨皮、赤苓皮、桑白皮、五加皮、浮萍、刺蒺藜、扁豆皮。

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熟地、白芍、当归养血活血;首乌藤、剌蒺藜养血安神,疏风止痒;五加皮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 配陈皮、干姜皮除风湿散寒行气;桑白皮除肺热消肿利水;白鲜皮、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冬瓜皮、赤苓皮、大腹皮、扁豆皮可利水消肿去湿;再以浮萍散风除湿于腠理,当归养血入于血分,此二药沟通表里,调和气血,相辅相成。如新感寒邪可重用干姜皮、陈皮;热邪较重可重用桑白皮、 地骨皮、牡丹皮;湿邪较重可重用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风邪较重可重用五加皮、白鲜皮、防风。

04.李今庸诊治经验

李今庸教授认为本病多由风寒、风热侵袭肌表,营卫气血不和而发。治疗上可分为两型。

风热型:外感风热,症见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 形状不一的皮块成片,色红,灼热,瘙痒,此起彼消,心中烦乱不适等。治宜行血,凉血,祛风散热。药用当归 10g,川芎8g,赤芍10g,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0g,薄荷10g,甘草10g,黄芩10g,紫背浮萍10g。上10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方中取荆芥、防风、连翘、薄荷、紫背浮萍疏风散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取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取茯苓宁心安神,取甘草调和诸药。

风寒型:

(1)荆防败毒散证:症见皮肤上突然岀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疹,成块成片,色白,瘙痒,此起彼伏等。治宜疏风散寒。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羌活10g,独活 10g,柴胡10g,前胡10g,茯苓10g,炒枳壳10g,防风 10g,荆芥10g,桔梗10g,川芎8g,甘草8g。上11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方中取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疏风散寒,取柴胡之升,前胡之降,一升一降搜尽周身上下之邪,取枳壳、桔梗疏利气机,以助防风、羌活、独活等疏风散邪之力,取茯苓宁神,甘草调和诸药,取川芎以行血中之气。

(2)桂枝汤证:症见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 不一的皮疹成片,色白瘙痒,此起彼伏,并兼见汗出、恶风等。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8g,生姜10g,蒴藋10g,炒枳实10g,大枣3枚。上7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因桂枝汤祛风散邪,和调营卫; 枳实《神农本草经》卷一谓其“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用之以祛风止痒;蒴藋活血善治瘙痒疹块,古代医家屡用之。

05.何汝翰诊治经验

北京中医医院何汝翰老中医将荨麻疹分为四型论治。

风热证:发热头痛,口渴心烦,纳呆。局部表现为扁平红色风团,奇痒,遇热则剧,得冷则减,大便干,小溲黄。舌苔白或薄黄,舌质红,两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法。药用薄荷叶2g(后下),金银花12g,滁菊花10g,净连翘 10g,桑叶10g,赤芍药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2g ,牡丹皮10g,茯苓皮10g,黄芩10g。

随证加减:头痛加白蒺藜;大便干加瓜蒌仁、大黄;小溲赤加六一散、竹叶;夹暑湿者加藿香、佩兰、大豆卷。

风寒证: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头痛,骨节痛,口不渴。在皮肤表现为白色风团,得热厚衣则减,入暮加剧,每逢阴天易作。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宣解法。药用荆芥橞4.5g,苍耳子6g,金银藤12g,防风6g,白鲜皮15g,秦艽10g,当归尾10g,茯苓皮10g,地肤子10g,生甘草10g。

随证加减:身痛重者加汉防己、丝瓜络、桑枝;风寒较重者,(血压不高)加麻黄、桂枝,减荆芥、防风。

湿热郁滞证:身热不扬,头重体倦,口渴不欲饮。局部表现为暗红色风团,遇风与热皆剧,阴天加重,午后易作。大便不畅,小溲赤涩。舌苔白腻或黄厚,脉象滑数。治以芳香疏化法。药用藿香6g(后下),佩兰10g(后下),金银花15g,蒲公英12g,厚朴6g,赤芍药10g,茯苓皮10g,陈皮6g,滑石块10g,生甘草6g,黄芩10g。随证加减:若风团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大便不爽者加山楂炭、 槟榔、枳实、防风。

食滞证:中脘痞满,纳呆,胸闷,嗳腐吞酸,嘈杂恶心,腹痛,大便不调,小溲色赤,皮肤风团或白或赤,持续不已,发作无常。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治以疏风导滞法。药用金银藤12g,白鲜皮15g,地肤子10g,黄菊花10g,云茯苓10g,焦麦芽10g,焦山楂10g,焦槟榔10g,炒枳壳6g,鸡内金10g,赤芍药10g。

随证加减:偏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牡丹皮;腹痛者加香附、青皮、木香;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枳实;若燥热较重者加大黄、元明粉。

06.何任诊治经验

浙江中医学院何任教授认为荨麻疹多因汗出当风,外邪入侵腠理,风气搏于肌肤,与热相结,则成荨麻疹。其症四肢胸胁发痒,起红色疹块,或圆,或椭圆,或成条,或成块,大小不一。及至通身疙瘩,痒而灼热,烦躁难忍。

其症急者一二日,四五日后即消散。慢者,发作数日发后消隐,数日又作,迁延不已。甚则数月、数年不断根者,而成顽疾。此证之治,总在疏风解毒,清热泻火。

亦有将此证分作风寒、风热、虚热、湿热、风寒湿等诸型者。

何任以为此证虽亦可作分型辨证,但主要首先宜区别或在气分抑或在血分,采用基本方,随辨证而加减之,既简捷又能获得显效。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何任教授常用之基本方。

此方原为解毒、清热、利湿之剂,治伤寒瘀热在里,小便不利,身发黄之用。

初起荨麻疹,在表者,即以本方增加桂枝、浮萍之类即可。

若见症风疹缠绵不已,移邪经络,热积湿郁,气血阻痹则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黑芝麻30g ,何首乌9g ,苦参6g ,石菖蒲6g ,甘草5g。

水煎服,能饮酒者可加黄酒30~60g同煎,每日1剂,常见显效。若荨麻疹久发不愈,时作时瘥,疹见于周身,而舌绛苔光者,为入血络。

则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地龙9g ,刺猬皮 9g,杏仁6g,赤芍6g,皂角刺5g,或视证情酌加银花、薄荷等。

07.任继学诊治经验

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认为荨麻疹又称瘾疹,是临床常见之疾。

它的病因以正气内变为主,复因饮食不节,以及鱼蛋虾蟹馨香燥热之味,或外在风寒之邪侵伤机体,造成人体正气内变,营卫损伤,则营卫二气失调,致使气血壅塞,不得宣泄于外,必郁滞于内而化热生风;风动则痒,热胜则红则肿。

法宜调和营卫,凉血熄风为主,方以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芍药入营而熄风,并有益气化血之功;

桂枝得生姜之力攘之于外,芍药得甘草、大枣安之于内,以断正气内变之功,再用当归、生地和血养血;配以何首乌以安抚气血,阻滞正气内变之能,上药合用,使机体阴阳趋于平衡,营卫协调,故一般病变,此方即可收功。但亦有正虚太甚,郁久不复,营卫二气不易和调者,多引起脾气失调,肾气不充,气血虚滞,则虚热虚风,渗入营血,伏潜募原,而成顽痼之疾。

任老每于前方加入苦参一味以清热祛风止痒,并有补阴益精、安五藏、通利九窍之能,或参以荆芥、防风以宣通腠理,使气机得畅,营卫得行,则虚风自熄,其疾可望向愈。

08.李寿山诊治经验

大连市中医院李寿山老中医认为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俗称“风疹块”。

急性因为肺卫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内传肺及脏腑,亦有因吃了某种食物、药物及肠寄生虫或其他致敏因素而引起。

急性荨麻疹治疗并不困难,首先应除去病因,尽量找到致病因素,辨证不外风热、风寒二证。

风热证皮疹发红灼热,奇痒难忍,昼夜不止,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暖热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脉浮或数。治以疏风宣肺,清热凉血。

李老常用麻黄连轺赤豆汤加减:麻黄5~15g,连翘15~20g,桑白皮 15g,制杏仁10g,苦参 15g,蝉蜕10~20g,赤小豆 30~50g(先煮)。水煎服。

风寒证,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在冬季或接触冷水时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或沉缓。

治以散风寒,和荣卫,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桂枝、麻黄、制杏仁、白芍各10g,荆芥、防风各15g,蝉蜕10~15g,生姜 10g,大枣5枚。水煎服。

大便秘结者,热证加大黄10g,芒硝 10g (另烊化服);实证加大黄10g,枳实10g。

腹泻者,热证加川连5g,黄芩10g;寒证加白术15g,茯苓20g。

腹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5g;因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炒使君子仁各 15g,槟榔20~30g。

慢性荨麻疹,多为久病,伤其气阴,阴虚血燥而生风,气虚卫表不固易招外邪而反复发作,或遇劳即发,或遇寒、遇热而发。

妇女常在月经期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而缠绵不愈。

患者形气怯弱,面色不华,皮疹色淡红或色白,舌淡,脉细或弦。治当养血祛风,益气固表,可用首乌饮:何首乌 20~25g,黄芪15~30g,当归、白芍、生地、苦参、仙灵脾、僵蚕、乌梢蛇、地肤子各 15g,白鲜皮15~20g,紫草10g。水煎服。此症取效较缓,一般服 10剂才能获显效。

09.马瑞臣诊治经验

北京中医医院马瑞臣老中医认为内伤七情及起居失节,均能引起营卫失和,正气受损卫外之气不固而发荨麻疹。

脾胃为后天之本,当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又不能运化水湿,胃弱则精微不足,久则气虚、血虚。

故治疗本病应重视调理脾胃。

另外六淫邪气均能引起本病。治疗时急性期宜驱邪为主,慢性期宜扶正为主。

马老将本病分为三型论治。

风热型: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扁平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有时伴发便秘。治宜疏风清热。方选桑菊饮加减,并佐以清热凉血之品如:银花、连翘、丹皮、紫草、赤芍、生地等。加减:如舌苔白腻,为湿热俱盛之象,应佐以健脾化湿之药,如:茯苓、茵陈、白术、扁豆等。

风寒型: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粉白色或红色的风团样扁平丘疹作痒,遇冷更剧,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滑缓。治宜疏风散寒。方选麻杏疏风汤加减,佐以活血化瘀之药,如:红花、桃仁等。

虚型瘾疹(划痕症):全身泛发粉红色扁平皮疹,遇冷或热均发,剧痒,或呈条索状,抓之随手而起、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面色灰黄,舌苔净、舌质淡或红润,脉沉细而缓。

治宜益气固表,健脾益肾。方选玉屏风散加减。脾阳不足则重用白术,佐以茯苓、扁豆;表虚易汗则重用黄芪,佐以党参、白芍;肾阴不足佐以元参、生地、地骨皮。

10.刘惠民诊治经验

山东刘惠民老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湿郁肌肤,营卫失调,表卫不固,外感风邪,或多食鱼腥,肠胃滞热再感风邪;或因平素体弱,气血不足,风邪侵袭等原因所致。

而总的说来风邪是引起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有以下几型:

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风团色红、灼热、奇痒,舌质红,脉浮数,宜以清热、疏风为法,常用银花、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白蒺藜、赤芍、浮萍等药。

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色白、奇痒,舌苔薄白,脉浮弦或紧,宜以疏风散寒为法,常用防风、荆芥穗、羌活、桂枝、当归、红花、黄芪等药。

气血两虚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常感疲乏无力。

舌质淡红,脉细弱,宜以益气养血,固表疏风为法,常用黄芪、防风、白术、当归、生地、熟地等药。

刘老治疗本病,除重视外感风邪的因素外,也很重视病者的气血因素,特别强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

故临床用药,多在诸祛风药物中配用当归、生地、熟地、赤芍、红花等和血行血药,以及黄芪、白术等益气固表药。

11.吴少怀诊治经验

山东吴少怀老中医认为荨麻疹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一般风热者多见疹块色赤,遇热则剧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散风清热利湿,风寒者,多见疹块色白,剧痒,恶风怕冷,得热则轻,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胃肠有实热者,多见发热,瘙痒,脘腹痛,小便赤热,大便秘结,或热迫泄泻,灼肛、便黑,舌苔黄燥,或黄白厚腻,脉滑数有力,治宜祛风解表,清泄里热。

吴老医师认为,卫气行于皮表,为肺之所主,营气行于脉中,为心之所主。

胃肠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若人之营卫失调,风热侵犯皮表则风伤肺卫,皮肤作痒。

热伤营血,皮疹色红,遇热加剧,治宜疏风、清热、凉血;

若素体肺虚卫弱,腠理不密,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则皮疹色白,恶风、怕冷,治宜温经散寒、调和营卫,或益气固表;

若伤饮食,热积阳明,脏腑气血失调,由内而发,则皮疹色红,片大痒剧,脘腹痛,小便赤热,大便于燥,或湿热泄泻,灼肛、便黑,治宜祛风凉血,清泻里热。

12.宋祚民诊治经验

北京中医医院宋祚民老中医认为荨麻疹有风热、风寒之分。

风热多表现为病起急骤,发热,疹色鲜红,面唇焮肿,皮疹瘙痒,甚则呕吐、腹痛。治宜疏风清热解毒。药用荆芥、芦根、银花、连翘、栀子、薄荷、防风之类。

风寒多表现为起病缓,时间长,经久不愈,易于反复,其疹色淡红,遇冷风即出。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药用:北防风、生黄芪、桂枝、白芍之类。宋老常用的验方为:防风12g,浮萍10g,连翘10g,赤芍6g,蝉蜕6g,焦槟榔10g,地肤子10g,蛇床子6g,黄柏6g。

痒甚加白鲜皮10g;眼睑水肿或头皮焮肿灼痛作痒,加蒲公英、白芷各6g,菊花亦可选用;

大便燥结,或有食滞,可用神曲,甚至用大黄;湿热重者可加苍术、黄柏;

湿重可用土茯苓、生苡仁、茯苓皮之类;兼有蛔虫者,用乌梅丸治之。

治疗本病的要点:须掌握既要透表,而又不可单纯汗解,还需清里,以除其发病之基。

总以透达清内,表里两和为治。

如疹出过甚,布满头面全身者,还须敛其胜势,如:乌梅、五味子,或地龙,以清化,现谓之“脱敏”。

13.周鸣岐诊治经验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周鸣岐老中医认为荨麻疹表现为疹块发红,瘙痒不绝,触之微硬,境界明显,大小不等,从豌豆大至成人手掌大,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急性者很快消退,慢性者病程漫长,风邪久恋,缠绵不愈。

周老认为本病系外受风邪(风寒或风热)郁于肌表,使毛窍阻闭,不得宣泄,久则郁结化火,伤及阴血。

在治疗时以疏风为主,常用荆芥、防风、白鲜皮等。周老重视夹杂湿、热、寒、虚的辨证。

如湿胜者疹块见水疱或大疱,伴有腹胀,纳呆,大便溏泻,苔白腻。常用苍术、滑石、地肤子等。

热胜者疹块色红灼热,遇热则剧,瘙痒不绝,得冷则舒,心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数。常用公英、地丁、连翘、大黄、黄芩。

寒胜者疹块色白,遇冷则剧,得热则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常用麻黄、桂枝、附子等。

虚是营血不足。多见疹块反复发作,缠绵数月或数年不愈,劳累增剧,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濡细。常用黄芪、当归等。

在临床上周氏将荨麻疹划分为四个类型进行治疗。

风寒型:皮疹呈白色或粉红色风团,瘙痒,遇风加剧,多伴有发热恶寒,无汗体痛之症,脉浮紧,苔白。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药用:麻黄7g,桂枝10g,防风10g,荆芥10g,白芍15g,羌活10g,独活10g,杏仁10g,白鲜皮 25g,甘草10g。

风热型:皮疹扁平,稍高于皮面,潮红、灼热、剧痒,心烦口干,溲赤、便秘,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治宜辛凉解表,清热止痒。

药用:蝉蜕10g,牛蒡子10g,荆芥穗10g,薄荷10g,浮萍10g,金银花30g,连翘15g,黄芩15g,苦参15g,地肤子20g,甘草10g。

胃肠湿热型:皮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奇痒难寐,并伴有脘腹痞满疼痛、纳呆嗳腐、便秘或腹泻、溲赤之候,脉滑数,舌苔黄腻。

治宜清解表里,通腑利湿。

药用:防风10g,荆芥穗10g,栀子10g,黄芩15g,连翘10g,制大黄10g,苍术15g,白鲜皮25g,滑石20g。

大便秘结者,改用生大黄15g,加芒硝10g(冲服);热泻者加黄连10g,白芍20g;寒泻者加白术20g,白蔻15g,茯苓15g;脘腹痞满不解者加炒神曲、山楂、麦芽各15g,枳实10g;由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15g,黄连10g,苦楝皮15g,使君子 10g。

气血双虚型:皮疹多反复发作,常因劳而发,午后入夜加重,兼见头晕体倦,失眠多梦,多伴有纳呆便溏,面容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治宜调补气血,疏风止痒。药用生黄芪2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0g,当归15g,白芍15g,何首乌15g,生地25g,防风10g,蝉蜕10g,刺蒺藜40g,地肤子25g。

如治瞿某某,女,40岁。全身起风疹团5天。疹块焮红,大小不等,此起彼伏,瘙痒不绝,夜不能寐,伴发热恶寒,口苦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荨麻疹。系内有湿热,复发于肌肤。治以疏风清热,利湿止痒。处方:防风10g,荆芥10g,苦参15g,白鲜皮15g,大黄15g,公英25g,黄芩15g,滑石30g,甘草10g。连服3剂,疹消痒止而愈。

14.刘学勤诊治经验

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中医院刘学勤教授认为荨麻疹属过敏性疾病,往往经年难愈,广为考证,此证与风、湿、食关系甚密。

临证常用经验方消疹一号治疗湿蕴中焦,风寒客于肌表者,药用净蝉蜕12g,独活7g,防风9g,荆芥9g、地肤子30g,焦槟榔7g,草红花12g,白鲜皮12g,皂角刺7g。

若病情急重,瘙痒无度加全蝎8g,炒刺猬皮12g;若胃脘疼痛,饮食难进加炒枳壳12g,川厚朴9g;若脘腹胀痛,烦躁不宁加炒枳实9g,生大黄9g(后下);

若痒疹鲜红,疹块发热加京赤芍12g,粉丹皮12g;若缠绵难愈,病久血虚加全当归12g,蒸熟地12g;气虚加黄芪12g,明党参9g。

按现代药理分析,其中荆芥、防风、地肤子、蝉蜕、白鲜皮等均有较好的脱敏作用。

刘老体会服药期间尚有几个问题,应予注意:消化不良是诱发此证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治疗时在祛风脱敏的同时,应注意消食导滞。

忌食鸡、鸭、鱼、虾、奶、蛋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病愈后亦应注意。免受风毒。临床治愈后,应继续服药3~20剂,以期巩固疗效,铲除病根。


荨麻疹 (67)

最后编辑于 2023-06-05 · 浏览 803

1 13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