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赵炳南医案之荨麻疹

发布于 2021-10-28 · 浏览 971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9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急性荨麻疹

赵炳南医案

(外散风寒,内清滞热)

吴某某,女,19岁。1972年3月28日初诊。

病史:发热,身上起红斑瘙痒3天。3天前游泳以后回家受风,突然高热怕冷,全身起风疹,颜色深红,痒感明显,遇风则加重。大便干而少,2~3天一行。尿色深黄,身倦,胃纳不佳,精神尚好。

检查:体温39.6℃,全身性红色斑疹,融合成大片,压之褪色。弦滑稍数,舌苔薄白。

辨证:里热外受风寒。

治法:凉血,散风止痒。

处方:大青叶30g生石膏30g麻黄3g酒军9g

紫草15g茜草9g大生地30g白茅根30g

赤芍9g白鲜皮30g苦参15g薄荷(后下)9g

二诊:1972年3月30日。服上方1剂后,体温恢复正常,皮肤色红渐退,微痒,大便通畅,食纳好转。

处方:大青叶30g生石膏30g赤芍9g紫草15g

茜草9g丹参9g生地15g白茅根30g

薄荷9g大黄9g玄参9g

三诊:1972年4月3日。上方服3剂,皮肤瘙痒已止,皮疹大部消退,躯干部只有散在红斑,形状不规则,上方佐以养阴凉血之剂:

大青叶30g赤芍9g紫草15g茜草9g

丹参9g生地9g白茅根15g地肤子9g

黄芩9g玄参9g

四诊:1972年4月6日。继服3剂后,又去游泳未再发病。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诠解】赵炳南赵老认为,荨麻疹常见的证型有风寒型、风热型、滞热受风型、血虚受风型,其中风热型、滞热受风型常见于急性荨麻疹,风寒型、血虚受风型常见于慢性荨麻疹。本例患者属于内有滞热,外受风寒型。患者身倦、胃纳不佳,大便干而少,2~3日一行,尿黄赤,说明内有滞热;发病时值三月,天气尚凉,下河游泳出水后感受风寒邪气,闭郁肌表,所以出现恶寒发热不适;全身起风团皮疹,色深紫,说明热已灼伤阴血。因此,处方中运用小剂量的麻黄发散风寒,开皮毛;薄荷辛凉散表祛邪;赤芍、紫草、茜草、生地、白茅根凉血活血;大青叶、生石膏清内热;苦参清热燥湿止痒;酒军通里导滞热,洁净腑,表里双解。用药1剂则体温恢复正常,大便已畅,说明表邪已解,里热已退,但血分之热未清,再以凉血活血、清热化瘀以收功。


二、慢性荨麻疹

赵炳南医案

(辛散表之风寒,清泄里之湿热)


李某,女,41岁。1971年2月10日初诊。

病史:10余年来全身不断发生红疙瘩,痒甚。患者10余年来不断在四肢、躯干发生大片红色疙瘩,剧烈瘙痒,时起时落,每日早晚发疹较重,无一定部位,特别是冬季晚上入寝后更重,夏日亦不间断,曾经多方面治疗不效。检查:四肢有散在指甲盖大或铜元大不整形之大片扁平隆起,淡红色。脉沉缓,舌苔白,舌质淡。

辨证:先有蕴湿,外感风寒之邪化热,风寒湿热交杂,缠绵不去,发于皮肤。

治法:调和阴阳气血,兼以清热散寒,疏风祛湿。

处方:五加皮9g桑白皮9g地骨皮9g牡丹皮9g

干姜皮9g陈皮9g扁豆皮9g茯苓皮9g

白鲜皮9g大腹皮9g当归9g浮萍9g

二诊:1971年2月17日。进服上方7剂,皮疹明显减少,只是早上外出后仍有少数皮疹,晚上也基本不发。

二诊:1971年2月26日。又继服4剂后,皮疹即完全不发;又服3剂,临床治愈。

【诠解】本例患者荨麻疹日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赵老辨证为素体有湿,感受风寒邪气,风寒郁久化热,风寒湿热四邪交杂而致病,治疗上选用辛、温、苦之五加皮散风、除寒、燥湿,一药多用,配干姜皮、陈皮除风湿散寒理气,桑白皮清肺热,白鲜皮、牡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利水消肿除湿,同时运用浮萍散腠理之风邪,当归养血入血分,此二药沟通表里,调和阴阳气血。诸药合用,达到散风寒、清湿热、调畅阴阳气血的作用。


本方是赵老的经验方——多皮饮,对原因不明的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效果较好。赵老认为,如属感寒邪较重者,可重川干姜皮、陈皮;热邪较重者,可重用桑白皮、牡丹皮、地骨皮;若湿邪较重者,可重用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扁豆皮,风邪重者,可重用五加皮或可加入防风9g。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皮肤病》(大国医经典医案诠解·病症篇)/段行武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971

4 9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