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动自杀意念与促甲状腺激素和催乳素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1]。据估计,18%~5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一生中有过自杀未遂的行为,其中4.9%~13.9%的患者死于自杀[2]。有研究表明,有自杀意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较无自杀意念的患者自杀风险增加了5.8倍[3],因此,自杀意念可作为自杀行为较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4]。自杀意念分为主动自杀意念及被动自杀意念,其中前者称为自杀想法,患者制订自杀计划但未执行,而后者又称为死亡意愿,为一种对死亡的渴望或者认为死了会更好[5],而被动自杀意念与老年人的自杀更有关联[6]。以往研究更多地关注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但针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亟需进一步研究。
关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相关的研究基本集中于社会人口学资料。本课题组既往研究表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绝望、自杀未遂史及精神病阴性症状[7]。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生物学标志物在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及催乳素(PRL)水平可能与自杀风险相关[8],但研究结果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罕见以神经内分泌角度进行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研究。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动自杀意念与甲状腺激素及PRL水平的相关性,旨在更好地鉴别被动自杀意念可能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受试者的各项医疗记录。纳入深圳市康宁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2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1)至少两名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生评定,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9];(2)年龄≥60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1)因严重认知障碍而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受试者;(2)存在导致甲状腺激素及PRL水平紊乱的垂体、甲状腺系统及下丘脑疾病者;(3)入院前1个月内使用对自杀风险存在影响的抗抑郁药及心境稳定剂者。本研究已通过深圳市康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K001-01)。
1.2 研究方法
1.2.1 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 MINI)中文版自杀分量表 由经过一致化培训的医生进行MINI的评估。根据MINI自杀分量表中第一个条目“你是否觉得死了会更好或者希望自己已经死了”的回答评估受试者近1个月的被动自杀意念[10],将回答“是”的分为有被动自杀意念组(n=37),回答“否”的分为无被动自杀意念组(n=211)。
1.2.2 社会人口学资料的采集 采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病程、住院次数、精神疾病家族史、吸烟史(曾经吸烟超过100支及以上,在入院前1个月内仍有吸烟行为)、饮酒史(饮用53度白酒,平均每周至少饮用1次,连续半年及以上)、退休金、罹患晚期疾病(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医疗保险、自杀未遂史。
1.2.3 临床检验指标 受试者入院后于次日清晨空腹抽血。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总甲状腺素(FT4)及PRL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患者之间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检验指标中的连续变量,通过Shapiro-Wilk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百分比等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各变量与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动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选择向后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有被动自杀意念组患者的女性、有自杀未遂史比例高于无被动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病程、住院次数、精神疾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退休金、罹患晚期疾病及医保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及PRL水平的比较 有被动自杀意念组的患者TSH水平低于无被动自杀意念组,而PRL水平高于无被动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T3及FT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动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被动自杀意念(赋值:0=无,1=有)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包括性别(赋值:0=男,1=女)、自杀未遂史(赋值:0=无,1=有)、FT3、TSH、PRL(赋值为实测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水平、女性、自杀未遂史、PRL水平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被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将患者按年龄进行分层(<70岁,≥70岁),因变量和自变量赋值情况同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L水平(P=0.039)是≥70岁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被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试图通过血液生化指标描述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动自杀意念的特征,在平均年龄为65岁的248例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被动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9%(37/248),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H水平与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动自杀意念呈负相关。女性、有自杀未遂史、PRL水平与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动自杀意念呈正相关,且≥70岁精神分裂症患者PRL水平与被动自杀意念仍呈正相关。
本研究发现,有被动自杀意念组的女性及有自杀未遂史的人数占比高于无被动自杀意念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自杀未遂史与近期的自杀意念存在显著相关性[11],且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男性患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12],本研究与之结果一致。然而,BAI等[13]研究发现,相比于女性患者,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的患病率更高,且自杀死亡率也更高。这种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所以跨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与性别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被动自杀意念组患者的TSH水平低于无被动自杀意念组。通过年龄分层后发现TSH水平不是70岁及以上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出现被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考虑本研究70岁及以上的样本量较少,而衰老不是一个匀速进展的过程且具有个体差异性[14],故相较于对不同年龄及特征的个体进行比较,分析相同个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可能是更合适的方法,因此,进一步的大样本量及纵向研究可能会得到更有信息量的研究结果。一项Meta分析发现近期有自杀意念的患者TSH水平较低,而且有自杀行为的患者FT3和总甲状腺素(TT4)水平显著低于无自杀行为组[15]。但DE SOUSA等[16]研究却有不同的意见,即有自杀未遂史的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TSH水平显著高于无自杀未遂史的患者。其他的研究也发现FT4、FT3与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相关性[17],但本研究未发现以上结果。有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可能会因生物学活性的降低而产生差异[18],并且TSH以分泌颗粒方式释放并具有昼夜节律性[19],因此,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不同时间和条件下采集的血液样本可能是导致TSH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有研究发现,近期有自杀未遂史或者自杀意念的患者TSH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反应减弱[20],并且有自杀意念的患者下丘脑室旁核TRH的信使RNA水平较低,使下丘脑TRH驱动减少,刺激TSH产生和垂体储存[21],从而导致TSH的缺乏。既往研究表明5-羟色胺(5-HT)功能活性降低与自杀风险的增加有关,机体会通过TRH的高分泌来改善中枢5-HT的活性,TRH的分泌增加可能导致TSH的水平升高[22],但本研究发现有被动自杀意念的患者TSH水平较低,可以认为是这种代偿机制的失调导致的。而对5-HT活性的调节可能只是甲状腺激素影响自杀风险的相关机制之一。比如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可能会通过色氨酸系统参与自杀的生物学过程[23],而甲状腺本身会影响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24],并且大部分研究认为甲状腺激素参与了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受体和信号转导过程以及基因调节机制[25]。虽然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失调与自杀具有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晰。所以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这一重要问题,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本研究同时探讨PRL水平与被动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有被动自杀意念组的PRL水平高于无被动自杀意念组。并通过年龄分层发现在≥70岁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PRL水平与被动自杀意念仍具有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PRL的升高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26],使老年患者骨折及跌倒的风险增加,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导致被动自杀意念的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PRL水平与自杀的相关研究中也存在矛盾的研究结果。FANG等[27]的研究发现,有自杀意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PRL水平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提示PRL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POMPILI等[8]研究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自杀未遂者PRL水平显著低于无自杀未遂者,本研究结果与之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标准有关。有研究已经证实除了5-HT可以刺激PRL的分泌,TRH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钙介导机制刺激PRL的分泌,并且PRL可能和其他激素一起参与了降低5-HT活性的复杂调节机制[28]。总之,这些研究表明PRL可能参与了自杀的病理生理机制,但PRL是否可以成为自杀风险的预测因素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探讨。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更好地解释这些变量的因果关系。其次一些可能影响自杀的混杂因素,如焦虑、抑郁、精神病性症状等未纳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控制更多的混杂因素,以更好地阐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被动自杀意念的潜在病理机制。最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调查偏倚。由于过去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这一重要问题,进一步探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动自杀意念的相关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女性、自杀未遂史、TSH、PRL是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产生被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PRL是≥70岁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产生被动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TSH、PRL可能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预测自杀意念有希望的生物学标志物,临床医生应该注意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激素水平,早期识别潜在的自杀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可能会最终降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曹子瑶,钱程,谢国华,等. 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动自杀意念与促甲状腺激素和催乳素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3): 2894-2898.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20.(点击文题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