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

其他医师 · 最后编辑于 2023-05-23 · 来自 iOS · IP 河南河南
7066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4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功能包括胚胎时期造血、储存,过滤血液,破坏衰老血细胞,并且还在抗感染和肿瘤免疫、内分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生理状况下,血小板总量的1/10每日会被更新,衰老的血小板可被脾脏清除。脾脏储存约占全身总量33%的血小板,且正常人在输注血小板后30%在脾脏中储存、备用。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脾切除术后脾血池消失可导致机体血小板计数增加50%;脾脏切除术后,循环血中血小板可增加2~6倍(也可能与脾切除术后脾脏产生体液调节因子,导致机体血小板生成增多有关)。

脾切除术后易发生静脉系统血栓,尤其是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5%-10%左右,会给患者预后带来不良后果,所以术后抗凝治疗至关重要。脾切除术后第2-3天血小板开始升高,7-14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在1-2月后恢复正常。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危险因素

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

术前过低的血小板数量脾静脉直径是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患者术后血小板的数量都增加,并且门静脉系统血栓更容易出现在术前血小板更低的患者,当门静脉直径大于8 mm时,血栓形成风险增高,术前血小板数量<50×109时对血栓形成有重大意义。脾长径大于20 cm时形成血栓的风险明显高于脾长径在15~20 cm时。

外伤脾切除

在外伤患者行脾切除术后比单纯外伤患者的血液更易成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开始于受伤后48 h,并且持续5 d,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但是目前血栓形成的机制未完全清楚,与多种原因有关。

血栓的预防

1.抗凝时机

脾切除术后第2-3天血小板开始升高,7-14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在1-2月后恢复正常。

当血小板数量超过500×109/L时开始抗凝治疗,血小板降至正常范围时停药。

2.药物选择

在一项研究中,有三组患者进行了用药对比,一组是术后24 h给予低分子肝素0.3 ml肌肉注射持续5 d,每天2次,然后规律的口服华法林1个月,若术后血小板数量高于300×109/L及以上,再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持续1个月;第二组是当血小板的数量高于300×109/L时再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0.3 ml肌肉注射持续5 d,每天2次,然后规律的口服法华林1个月;第三组是不使用抗凝药物。该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血栓发病率最低,第三组血栓发病率最高。同时在肝硬化患者中,抗凝治疗与未抗凝的患者相比,抗凝组能使门静脉主干的血栓减少将近75%。另有研究比较了两种抗凝方法的治疗效果,第一种方法主要是在术后第1天开始连续7 d每天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当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或者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ATC分类为:BO1AC/04。氯吡格雷选择性也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lllb/lll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必须经生物转化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还没有分离出产生这种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除ADP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持续1个月;另一种方法就是在脾移除身体后,立即给予皮下4200 IU低分子肝素注射,持续7 d,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或者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也持续1个月。

最后表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特别是在移除脾后就开始抗凝治疗,比术后24 h用效果更好,并且不会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也有研究是术后经颈内静脉置入导管到肝静脉,术后立即注入抗凝药物,结果抗凝治疗第1个月和6个月时,与全身系统抗凝比较时,能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病率。

img


血栓形成后的治疗

1.溶栓治疗

首先是200 000 U尿激酶通过周围静脉30 min内泵入,然后通过微量泵每小时泵2000~5000 U,持续3~5 d,在溶栓治疗之后继续口服华法林2.5 mg或者阿司匹林100 mg,用药必须严格根据INR和血小板的数量,若通过超声检查,血栓部分或完全脱落,就将治疗转变为口服华法林1个月,若血栓没有改变甚至是增大,证明治疗无效,患者将继续规律的接受口服华法林和阿司匹林。

2.取栓+导管溶栓

在超声的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进入门静脉主干血栓,用尿激酶40 000 U注入血栓内,与系统抗凝治疗同时进行,留置的导管可以反复注入尿激酶[12]。当然还可以根据血栓形成后的位置分别治疗,在门静脉系统分支(残余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支)血栓形成后,用尿激酶20 000 U每天静脉滴注,同时每隔12 h使用低分子肝素4200 U皮下注射,持续7 d;如果血栓出现在主干,那么除了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外,每天加华法林5~10 mg服用1个月。

何时停药

抗凝治疗的停药时间,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没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只是抗凝的时间为1~3个月,能减少血栓的发病率,随访1年以上的研究较少,有待继续研究。当血小板数量降为正常时停药是否为最好的选择尚有待商榷




该帖还没有疾病标签去添加
3 182 23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