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祝谌予治咳心法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施门祝勇医师分享的施今墨老先生与其爱徒祝谌予教授治疗咳嗽的经验,希望大家通过名家经验,从中得到启发!
施今墨治疗咳嗽经验
施老始终倡导革新中医,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二:
1.革新中医
1.1主张中西医病名统一
诊断用西医病名(见《祝选施今墨医案》)
开发新药用西医病名命名如高血压速降丸。
1.2把西医诊断和病理融合到中医的辨证论治之
如中医辨证为气虚的病人,西医检查出肿瘤,则在治疗时加入软坚散结药物,并根据部位及中药归经选择药物。
2.重视辨证论治
创新“八纲辨证”加入气血。
施今墨认为:“气血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十分重要,应该补充到八纲之中”。因此提出“以阴阳为总纲,表、里、虚、实、寒、热、气、血为八纲”。
咳嗽的病因
1.外因:
呼吸系统与外界无时无刻不连通,故容易发生感染及传染类疾病。“人体内脏与自然大气关系至密者即使呼吸器官,故大气之变化、空气之污染皆能影响呼吸系统而致病。”
2.内因:
致病之因不独外因,尤以内因为主。如脾胃虚弱,可生痰湿;肾不纳气,可致喘嗽;而心肺气虚更能引起喘咳,甚至呼吸困难。故经有“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之语。
3.认识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大体解剖与治疗预后相关
1.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空洞性肺结核及肺组织损坏丧失机能者治之较难。
2.一般鼻、咽、气管功能性疾病,如辨证准确,层次分清,用药有技巧,处理能适当,治之非难。
施老:对于咳嗽病应首先辨别气血、虚实和表里。
辨气血,即分清层次;
论虚实,即考虑邪正关系;
审表里,即详查表里比重。
咳嗽的分类
1.外感咳嗽
咳嗽病初起,临床多见寒热错杂,常为内有蓄热而外感风寒,治疗时应既解表寒又清里热;因而创“清解比例法”治之。
主要治疗思想:“给邪以出路”。
外感咳嗽常用方:止嗽散+芦茅根。
禁忌“三误”误过早用寒凉、收敛、滋腻药物。
2.咳嗽表未解
主要治疗思想:“给邪以出路”。
外感咳嗽常用“对药”:前胡白前、麻黄杏仁、苏子桑叶。
禁忌“三误”误过早用寒凉、收敛、滋腻药物。
3.咳嗽表已解
主要治疗思想:“敛肺降气”。
内伤咳嗽常用“对药”:百部款冬、贝母紫菀、枇杷叶桑白皮。
4.虚咳
常用“对药”:沙参阿胶,冬虫夏草蛤蚧。
5.妇人久咳
常用“对药”:必加理血药川芎、当归、熟地。
咳痰的分类
1.痰涎
常用方:大剂量四君子汤
常用“对药”:陈皮半夏、砂仁枳壳。
2.燥痰
常用“对药”:海蜇、荸荠、蛤粉、竹茹、竹沥水、贝母。
3.湿痰
常用方:二陈汤
常用“对药”:橘络胆南星、白芥子莱菔子
案例分析
白xx,女,35岁。昨日天气酷寒,晨起外出,旋即发冷发热,继而咽痒欲咳,晚间则咳重,但无痰,头痛如裂,全身骨节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
脉浮为风,紧则为寒,时届冬日,原蓄内热,风寒暴感,腠理紧闭,阳气不越,寒热互争。肺为娇脏,最畏寒冷,遂致咳嗽不停。《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急拟辛温解表并清里热,用七解三清法治之。
处方:炙前胡5克,炙麻绒1.5克,炙白前5克,酒黄芩10克,杭白芍(川桂技3克同炒)10克,广陈皮5克,桑白皮5克,海浮石10克,蔓荆子(炒)6克,冬桑叶6克,炒杏仁6克,旋复花(布包)5克,瓜蒌根6克,苦桔梗6克,炙甘草3克,瓜蒌皮6克。
按语:患者服药三剂诸证全解。冬日酷寒若有内热,常致暴感,病势甚急,治宜既解风寒又须兼清内热。本案以麻黄汤解风寒,用黄芩清里热,七解三清为法。
祝谌予治疗咳嗽经验
祝谌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师承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
其学术思想主要为:
1.力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三境界
低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西药混合使用。
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将西医诊断和化验指标纳入中医辨证,将西药定性纳入西药中用)用中医理论指导运用中西药物。
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理论上结合的探索。
2.中西医结合勿忘辨证论治
力倡中西医结合,切记辨证论治。
治咳四法
治咳四法--宣降润收
宣:温宣:麻黄、杏仁;凉宣:薄荷、蝉衣。
降:旋复花、款冬花、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润:贝母、紫苑、沙参、枇杷叶、蛤粉、竹茹、竹沥水。
收:柯子米壳、乌梅五味子、桑白皮地骨皮、七味都气丸。
代表方剂
1.过敏煎
组成:银柴胡、防风、乌梅、甘草、五味子。
应用:“酸甘化阴”。
典型的季节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过敏因素关系密切,患者由于接触花粉、尘螨、药物等过敏源后,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管腔狭窄,导致哮喘发作,故又称为过敏性哮喘。
辨病用药,常选验方过敏煎(银柴胡10克、炒防风10克、乌梅1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6克)以抗敏、解痉、平喘止咳,随证加钩藤、薄荷、蝉衣、地龙等解痉药。药理实验证实上述方药均有一定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2.仲景“定喘五圣”
(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姜)
“综观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三方均有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姜五味药,由此可知“喘必有饮”,而此五药为仲景治喘之要药。”--《金匮要略讲义手稿》
麻黄: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山谷。
细辛: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生山谷。
半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容。
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容。
--《神农本草经》
3.“五子定喘汤”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杏仁)
后人在五子定喘汤的基础上衍生出七子定喘汤和九子定喘汤。
七子定喘汤:五子定喘汤+五味子,车前子。
九子定喘汤:五子定喘汤+冬瓜仁,天瓜子。
案例分析
王某,女性,50岁,干部。
1993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咽痒、咳嗽2月,加重1周。
两月前不慎受凉,始则咽痒,继之咳嗽。自服川贝枇杷糖浆、蛇胆川贝液、麦迪霉素、复方甘草片等,近1周咳嗽反而加重。平素月经量多,常感头晕乏力。胸部X线检查正常。现症:咳嗽频作,少量白粘痰不易咯出。咽干喉痒,喷嚏频发,胸闷不畅,入夜加重。舌淡,边尖红,脉滑。
辨证立法:风热袭肺,清肃失常。
治以:疏风清热,官肺止咳。
方用:止嗽散化裁。钩藤10克(后下),薄荷10克(后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鱼腥草30克,仙鹤草3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白前10克,紫菀10克,桑白皮10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经过:药进3剂,咳嗽明显减轻,痰易咯出,咽痒、喷嚏均消失,再服3剂,诸证已愈七八,但旋即受凉,咳嗽胸闷复作,原方去仙鹤草加厚朴10克,再服3剂,诸证告愈。1月后随诊未再反复。
继承:清解法+阶段法(宣降润收)
发扬:中西医理论结合(三阶段)
专病专药:过敏煎、定喘五圣、五子定喘、止咳对药
最后编辑于 2023-05-20 · 浏览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