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泪道激光联合植管术对泪道阻塞患者眼表及神经肽 P 物质的影响

发布于 2023-05-18 · 浏览 645 · IP 江苏江苏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5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谢圣超  许璨  田丽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泪道激光联合植管术对泪道阻塞患者眼表及神经肽 P 物质( SP) 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7 年 9 月 至 2018 年 9 月 期间本院收治的 86 例患者,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3 例( 75 眼) 。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泪道激光术, 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植管术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泪膜破裂时间、 泪液分泌量和泪液中神经 P 物质的含量。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93.33% 比 81.33%)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 0.05) ;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泪液中神经肽 P 物质含量为( 258.43± 17.35) pg/ml, 治疗后为( 262.43± 14.74) pg/ml,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而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泪液中神经肽 P 物质从( 253.38± 16.04) pg/ml 增加到( 305.64± 27.53) pg/ml,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泪道激光联合植管术对泪道阻塞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的眼表无显著影响, 但可导致患者泪液中 SP 质含量升高, 可能与该物质在术后参与创伤组织修复过程有关。

【 关键词】   泪道激光; 植管术; 泪道阻塞; 神经肽 P 物质

 

泪 道 阻 塞 性 疾 病( 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diseases, LDOD) 是眼科中的常见病之一, 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 职业、 性别以及眼部疾病均有紧密关系[1-2] 。 临床上常表现为溢泪、 溢脓、 眼屎多且浓稠, 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慢性泪囊炎。 出现流脓症状,还可导致眼眶蜂窝组织炎、 角膜溃疡、 内眼手术感染等并发症。 溢泪不仅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不适, 眼部泪囊的炎症还会向眼球及眶内蔓延 , 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3-4] 。 根据患者阻塞部位, LDOD 可分为泪点阻塞、 泪小管阻塞、 泪囊及鼻泪管阻塞等。目 前临床上常用的非手术法有探针探通扩张法, 该法简单但效果不佳且会损伤正常粘膜组织, 易形成疤痕; 泪囊鼻腔吻合术作为常用的手术方法, 手术过程较复杂, 手术过程出血量较大, 且易在面部留下瘢痕[5-6] 。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泪道插管术的改进与完善, 两者均在临床取得到了广泛应用[7] 。因此, 本文旨在研究泪道激光联合植管术在治疗泪道阻塞上的临床疗效, 及对患者眼表及泪液中神经肽 P 物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9 月 至 2018 年 9 月 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泪道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 参照《实用眼科学》[8] , 通过泪道冲洗试验和 X 线摄片检查确诊为泪道阻塞患者。 排除标准: ①合并泪囊炎、类天疱疹等对眼表功能会造成影响的疾病; ②合并全身重要器官严重原发性疾病; ③合并全身严重炎症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者; ④既往眼部手术史。按照随机数表法,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 n =43) 和研究组( n =43) ,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 23 例( 38 眼) ,女 20 例( 37 眼) , 年龄为( 36.73± 6.85) 岁, 病程为( 3.85± 1.19) 月 ; 研究组患者男 22 例( 39 眼) ,女 21 例( 36 眼) , 年龄为( 37.86± 9.04) 岁, 病程为( 3.95± 1.62) 月 , 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 0.05) 。

1.2 仪器和试剂 SLM-6 眼科裂隙显微镜; 荧光素钠眼科检测试纸; 泪液检测滤纸条; 硅胶泪道引流管;YAG 激光泪道治疗机; ELISA 试剂盒( 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并且通过泪道冲洗试验和 X 线摄片检查确定泪道阻塞的具体部位。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即单纯泪道激光术,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植管术,具体操作为: 患者行仰卧位, 用盐酸奥布卡因进行滴眼, 利多卡因挤入鼻腔, 呋麻液棉片填塞于鼻道和鼻腔, 用 2% 利多卡因于内眦部皮下注射来神经麻醉。 用扩张器进行上下泪点扩张, 通过泪点将带针芯的探针插到患者泪道阻塞部位, 拔出针芯, 在空心针管中插入激光光纤, 对泪道阻塞部位行激光点射 2 ~ 3 次, 功率范围 150 ~ 300 mJ, 当点射有阻力减退且有明显的落空感时, 表明阻塞处被打通,抽出光纤, 以生理盐水进行泪道冲洗, 待患者可以正常吞咽后开始进行植管, 用带金属探针的泪道引流管沿下泪点进入, 经下泪管、 泪总管、 鼻泪管直到鼻腔。 通过牵引钩将探针钩取到鼻孔外, 自 上泪点的操作方法相同, 剪断管子两端的金属探头, 将硅胶管打结, 并固定于鼻腔内, 手术结束。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为: 患者流脓、 溢泪症状完全消失, 泪道通畅为显效; 溢泪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但泪道冲洗仍有阻力或存在小部分返流现象为有效; 仍存在溢脓、 溢泪等症状, 泪道仍不通畅为无效。 总有效率=( 显效人数 + 有效人数) / 总人数 × 100%。 ②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量, 其中用显微镜钴蓝光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 用5 mm× 35 mm 试纸进行泪液分泌量测试, 计算 5 min后试纸的湿润长度。 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泪液,采取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泪液中 SP 的含量。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81.33%, 而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3%,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 1。

 

img

2.2 泪道阻塞患者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量的比较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液分泌量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 2。

 

img

2.3 泪道阻塞患者治疗前后泪液中神经肽 P 物质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泪液中神经肽 P 物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泪液中神经肽 P 物质明显大于治疗前( P< 0.05) , 见表 3。

 

img

3 讨论

泪道阻塞是一种发生于眼部的常见疾病, 泪小管、 泪点以及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均为好发部位,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泪溢。 目 前临床上有多种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法, 非手术方法简单易操作,但临床效果较差, 如泪道探通法, 该法虽可使泪道扩张, 但对泪道的阻塞部位仅为穿破而非穿通, 临床效果不佳, 同时还会对正常粘膜组织造成损伤,形成疤痕, 造成加重阻塞的风险[8-9] 。 常用的手术治疗法如鼻腔泪囊吻合术, 效果虽好, 但该手术对组织损伤较大, 改道后的鼻腔引流方式与人体的生理要求不相符, 且在脸部会留有疤痕[10-11] 。 泪道激光治疗法虽可有效避免对泪囊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不会在面部留下疤痕,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单一的激光治疗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在术后由于黏膜纤维组织增加, 导致管腔内重新闭塞, 从而会形成新的创面[12-13] 。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近年来泪道激光联合植管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由于人体对硅胶有良好的相容性, 在激光术后植入引流管不仅可以使泪道扩张, 还可以有效防止粘连[14-15] 。

本研究显示泪道激光术联合植管术的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运用泪道激光术的对照组( P< 0.05) , 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表示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置入治疗泪道阻塞对眼表无明显影响。 SP 是人体泪液中的一种神经肽成分,其在泪液中的含量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眼表状态,它在维持眼表微环境稳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泪液中 SP 含量较治疗前有提高, 且研究组治疗后泪液中的 SP 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果提示 SP 可能参与了患者泪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反应。 有研究表明 SP 一方面可以直接参与组织修复的调控, 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各生长因子的表达,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 FGF-2) 、 转化生长因子( TGF) 、 表皮生长因子( EGF) 等, 来影响组织愈合修复过程。 由于人体眼表存在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 手术不仅促进了神经肽的增殖和分化, 还可通过增加 SP 的应激性, 促进内源性 SP 的及其他生长因子的释放, 导致正反馈机制, 从而进一步促进细胞增殖分化, 使炎性反应更加增强, 促进损伤组织修复[16-19] 。

综上所述, 泪道激光联合植管术对泪道阻塞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的眼表无显著影响,但可导致患者泪液中 SP 质含量升高, 可能与该物质在术后参与创伤组织修复反应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 敬 先 , 廖 素 华 , 刘 艳 , 等 . 泪 道 阻 塞 治 疗 的 进 展 与 展望 [J]. 中 国 中 医 眼 科 杂 志 , 2002, 12(1): 14-16. DOI: 10.3969/j.issn.1002-4379.2002.01.006.

[2] 赵启顺 . 泪道阻塞与性别年龄职业的关系 [J]. 现代预防医学 , 2006,33(3): 429-429. DOI: 10.3969/j.issn.1003-8507.2006.03.094.

[3] 陶 海 , 马 志 中 , 侯 世 科 , 等 . 泪 道 阻 塞 性 疾 病 的 诊 断 研 究进 展 [J]. 国 际 眼 科 杂 志 , 2009, 9(2): 342-34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09.02.042.

[4] 刘爽 , 陶海 , 王伟 . 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国际眼科杂志 , 2008, 8(1): 140-143.

[5] 陶 海 , 马 志 中 , 侯 世 科 , 等 . 泪 道 阻 塞 性 疾 病 的 治 疗 研 究进 展 [J]. 国 际 眼 科 杂 志 , 2009, 9(3): 551-55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09.03.046.

[6] 孙叙清 , 戴青 , 罗 丰年 , 等 . 应用激光治疗慢性泪道阻塞性疾病的 几个问 题 [J]. 国 际眼科杂 志 , 2004, 4(5): 905-90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04.05.032.

[7] 张启 珍 , 徐传赏 , 罗 顺利 . Nd: YAG 激光联合泪 道置管术治疗泪 道 阻 塞 [J]. 眼 科 新 进 展 , 2006, 26(12): 940-941. DOI: 10.3969/j.issn.1003-5141.2006.12.018.

[8] 陈丹 , 曾 宪武 , 王静 . 泪 道置管术治疗泪 道阻塞的疗效及影响因 素 [J]. 国 际 眼 科 杂 志 , 2013, 13(6): 1279-12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6.68.

[9] 刘楠楠 , 张震 , 周佳丽 , 等 . 顺逆联合全泪道置管术治疗复杂性泪道阻塞 [J]. 中 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2015, 37(2): 143-145. DOI:10.3760/cma.j.issn.2095-1477.2015.02.017.

[10] Sahai A, Malik P. Dry eye: prevalence and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in ahospital-based population.[J]. 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05,53(2): 87. DOI: 10.4103/0301-4738.16170.

[11] 张年荣 . 泪道激光探通联合泪道置管术在泪道阻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J]. 中国 继续医学教育 , 2015, 7(26): 110-111. DOI: 10.3969/j.issn.1674-9308.2015.26.078.

[12] 陈炜 , 王智 . 泪道阻塞性疾病治疗方法新进展 [J]. 国际眼科杂志 ,2008, 8(5): 1015-1017.

[13] 李泽宜 , 蔡建毫 , 周元升 , 等 . 泪道内窥镜下环钻泪道成形联合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观察 [J]. 临床眼科杂志 , 2013, 21(5): 436-440.DOI: 10.3969/j.issn.1006-8422.2013.05.018.

[14] 李妍 , 庞润晖 , 白萍 , 等 . KTP 激光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18, 28(13): 95-99.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8.13.017.

[15] 王 庆华 , 孙松 , 汤伟 . 泪 道阻塞性疾病置管选择及疗效 [J]. 中国 实 用 眼 科 杂 志 , 2015, 33(2): 176-179. DOI: 10.3760/cma.j.issn.1006-4443.2015.02.022.

[16] Hong HS, Kim S, Nam S, et al. Effect of substance P on recovery from laser-induced retinal degeneration[J]. 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2015,23(2): 268-277. DOI: 10.1111/wrr.12264.

[17] Słoniecka M, Le Roux S, Zhou Q, et al. Substance P enhances keratocytemigration and neutrophil recruitment through interleukin-8[J]. MolPharmacol, 2016, 89(2): 215-225. DOI: 10.1124/mol.115.101014.

[18] Yang L, Di G, Qi X, et al. Substance P Promotes Diabetic CornealEpithelial Wound Healing Through Molecular Mechanisms Mediated viathe Neurokinin-1 Receptor[J]. Diabetes, 2014, 63(12): 4262-4274. DOI:10.2337/db14-0163.

[19] Nishida DST, Inui M, Nomizu M. Peptide therapies for ocular surfacedisturbances based on fibronectin-integrin interactions[J]. Progress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2015, 47: 38-63. DOI: 10.1016/j.preteyeres.2015.01.004.

 免责声明:本号所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 旨在知识分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泪道阻塞 (3)
溢泪 (4)

最后编辑于 2023-05-18 · 浏览 645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