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想做KO细胞,怎么偏遇上个“一身反骨”的基因

发布于 2023-05-11 · 浏览 523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6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今天逛某书的时候看一位网友提及她敲除了细胞里的某个基因,结果转录水平竟然增加了!简直是对这个“反骨基因”哭笑不得~

想必大家在进行KO细胞项目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状况可谓是“奇奇怪怪,没有脑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梳理,一起来看看KO细胞构建中的常见问题解答吧~


Q1: 基因敲除的sgRNA如何设计?

在CRISPR-Cas9系统中,sg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导Cas9蛋白酶至基因组特定的靶序列上,Cas9蛋白与PAM序列结合后便可对靶位点进行切割,形成DNA双链切口。sgRNA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于CRISPR-Cas9编辑系统的切割效率,甚至最后能否得到KO细胞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有诸多高效快速的gRNA设计工具,但我们仍需了解基本的设计原则才能更好地做出判断。sgRNA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不影响其他基因,尤其是编码蛋白的基因。挑选靶区域时应避免选择与其他基因重叠的区域。

2. 尽可能影响所有的转录本,敲除位点最好在编码区的前50%,但避免敲除ATG所在外显子或ATG之前的外显子。

3. 片段敲除的sgRNA设计在内含子上,这样能敲除整个外显子区,避免翻译出残留蛋白。敲除区域前后序列尽量简单,方便后续的PCR鉴定。同时敲除的外显子编码序列之和为非3的倍数,使靶区域后面的序列发生移码。

4. 在设计sgRNA时要综合考虑候选编辑位点的序列、位置、正负链、GC含量、潜在的脱靶位点等信息。例如靶点的GC%尽量不要低于40%,靶点序列GC%偏高(50%~70%)有较高的打靶效率;靶点内不要有连续4个以上的T碱基,避免形成RNA Pol III的转录终止信号等。


Q2: 如何避免脱靶效应?

研究表明,sgRNA 通常会与基因组DNA发生一定概率的序列错配,从而引起非预期的基因组编辑,即所谓的脱靶效应(Off-target effects)。为了尽可能避免脱靶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1. 提高sgRNA特异性

在设计sgRNA序列时,可选择GC含量在50%~70%,与靶基因序列之外的基因组DNA同源性较低的sgRNA序列,同时还可以选择在sgRNA的5’端增加2个鸟嘌呤,来提高sgRNA的特异性。你也可以进入赛业生物官网的Smart-CRISPR™细胞基因编辑系统,智能化计算得到低脱靶高效率的gRNA;如未查询到所需细胞/基因,则可以定制KO细胞服务,快至4周。

2. 控制Cas9-sgRNA用量

通过控制Cas9蛋白或sgRNA的表达量来减少脱靶效应,细胞中持续表达Cas9将增加脱靶风险,因此可以通过Cas9蛋白的抑制剂来降低Cas9活性,降低脱靶效应。尽管通过调节sgRNA和Cas9浓度可降低脱靶风险,但浓度降低后,相应的基因组编辑能力也会减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gRNA和Cas9复合物比值。

3. 改造Cas9

通过对野生型Cas9进行改造提高CRISPR-Cas9系统的特异性,可将Cas9中的一个酶切位点失活,得到突变型切口酶,由于突变型Cas9只能对单链进行切割,因此需要2条sgRNA同时引导,在DNA不同的链产生2个相近的切口,才能引起双链DNA断裂。只有2条sgRNA均发生错配时才会发生脱靶,这极大降低了脱靶效应。

4. 选择合适的递送载体

目前Cas9可以通过DNA质粒、病毒和蛋白质三种方式传递到靶细胞中,利用Cas9/sgRNA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s, RNPs)递送系统不会在被编辑的细胞基因组中插入外源DNA序列,可有效减少脱靶效应。

最后编辑于 2023-05-11 · 浏览 523

1 4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