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重视早筛 别等肠息肉变成癌

发布于 2023-05-09 · 浏览 499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按:

这习这篇文章,主要还是提高认识,加强对定期检查的自觉性。


2023-05-09,收录



重视早筛 别等肠息肉变成癌


**报,2023-03-30(8)


3月22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文章,公布了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数据显示,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肺癌的第二高发恶性肿瘤。


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习惯,家族病史,有肠息肉等均是大肠癌高危因素。其中,肠息肉是“罪魁祸首”,大多数大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


□天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主任医师 秦海




大肠癌是指在环境、遗传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大肠黏膜发生的恶性病变。大肠分为结肠和直肠,因此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的“笨”癌,发病率随年龄递增,只要足够重视,就能防控它。


早期筛查

谨防肠息肉“变坏”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1/3以上的癌症可预防。其中,大肠癌被列为适合筛查的癌种之一。这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所以也有专家将肠息肉形容为大肠癌的前身。肠息肉“变坏”一般经历这个过程: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90%以上处于肠息肉阶段的人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只要在这期间发现并及时切除肠息肉,就能够有效阻断其演变为癌。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的患病率、癌变率,甚至死亡率。


肠息肉家族有很多种病理类型,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的主要包括锯齿样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另外,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比较常见,癌变风险相对较低。在临床也能见到第一次做肠镜发现肠息肉,复查时肠息肉消失的病例,这种多是炎性息肉。随着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正确饮食习惯的建立,肠道内环境的改变,炎性息肉也随之变小,直至吸收。


此外,是否易发生癌变还与发现时肠息肉的大小、外观、生长速度,乃至患者的遗传背景等有关体积较小、带蒂的肠息肉多属于良性,而宽基广蒂的肠息肉容易癌变。生长速度快、有遗传倾向的肠息肉容易癌变。肠息肉数目越多,癌变风险也越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十几岁时开始出现腺瘤,如不及时治疗,至40岁左右,转变为大肠癌的概率可达100%。所以,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


另外,有炎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患者肠道细胞反复病变,患病时间越长,越容易让肠黏膜发育不全而转成癌症,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高出一般人4~20倍。


高危人群

定期筛查不容忽视


只要完整做一次筛查,基本就能成功发现肠息肉,甚至大肠癌。


目前,专家推荐大肠癌筛查年龄段是40~74岁,从40岁开始定期做便隐血检测,并填写一份“大肠癌高危因素问卷”。便隐血检测和问卷中的其中一项为阳性或者两者均为阳性的,即可确定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建议在一年内做全结肠镜检查


大肠癌高危因素问卷”中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是否有肠息肉病史;

★是否有其他系统癌症史;

★是否一级亲属有肠癌史;

★是否有慢性腹泻史;

★是否有慢性便秘史;

★是否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病史;

★是否有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病史;

★是否有不良生活事件史等。


提醒大家注意,如具有其中一个症状即为高危人群


凡属上述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防癌检查。有症状时,不要轻易判断为肠炎、痔疮等疾病,应及时就诊,定期做便隐血试验和全结肠镜检查。


40岁以上人群,就算没有症状,也应每年做一次便隐血试验,并按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


被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全结肠镜检查,也要每年检测便隐血,决不能疏忽大意。

img

最后编辑于 2023-05-09 · 浏览 499

2 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