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十三条原文学习
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任应秋
【校勘】《脉经》:“风”字下有“若恶寒”三字。成无己本:“风”字下有“者”字。
【串解】柯韵伯云:“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
柯氏之说,极有见地,这条等于是第12条的重点提出,互相发明,有“是症”用“是药”,最是《伤寒论》本色。
【语译】凡患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这几个症状,便是服桂枝汤的主要证候
成无己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方有执
此与前条文虽差互详略,而证治则一。前条有脉无头痛,以揭病名;此有头痛无脉,以言治互相详略耳,无异殊也
陈修园
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为太阳中风之主方,而其功用不止此也。凡中风、伤寒、杂病,审系太阳之为病,医者必于头痛发热等公同证中认出。
汗出一证为大主脑。汗出则毛窍空虚,亦因而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不必问其为中风、伤寒杂病也。第审其汗出斯用之,无有不当矣。
此一节承上节而推广桂枝汤之用。
陈伯坛
阙中风二字,冠太阳病三字。风邪已过去,太阳尚病耶?注家疑本节为重出,吾谓太阳未受桂枝汤之赐,病未衰固病,病已衰亦病。病在无药引太阳之阳,归根太阴。无药启太阴之阴,互根太阳。就令外邪已罢,仍可以外证未解目之。下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节,有外解外不解之分,同此例也。不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岂太阳之本相如是哉。乃浮阳未归经之变相犹存在,故同是头痛也,头痛未止在言外。以太阳未贯彻其头,阳经不受气于阳,将习惯于痛。亦同是发热也,热有所存在言外。经谓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此则汗气相薄,两热相合,亦有所遗。以其非热自热而汗自汗,热不发而汗发之,汗不出而热出之,故不曰热自发汗自出也。皆由太阳有开而无阖,纵不觉其漏汗,亦觉其漏风。不当汗出却汗出。并非中风却恶风,则汗出恶风又同而异,与《素问》诸遗异而同。《素问》责其强食,吾则惜其勿药也。桂枝汤主之,补一剂三服之缺,愈以见服至二三剂之不为滥也。不曰用前法,更新太阳足矣,无取汗之必要也。不用法便是法,易法不易方,起下文易方不易法也
曹颖甫
邪薄于外,正气不得外泄,则上冲于头,故无论伤寒、中风,皆有头痛之证。两太阳穴在目外眦旁最为空虚,故上冲之气,此最先受。初病便发热者,为其发于阳也。当皮毛开泄之时,风袭汗孔之虚,内薄肌腠。肌腠为孙络丛集之区,草书”丝”字,形近于”孙”,故《内经》俱作”孙络”,即今西医所谓微丝血管。营气居之,营气随受随抗,故一病即见发热。皮毛本开,故汗自出。风从汗孔入犯肌肉,故恶风。所以用桂枝汤者,取其辛甘发散,但令脾阳内动,营气自能作汗,从肌理泄出皮毛,然后肌表通彻,风邪即从汗解矣。无如近世庸工,谬以芍药为酸寒,又不知姜、枣、甘草为扶脾主药,桂枝、甘草所用不过三五分,生姜不过三片,红枣不过三枚,桂枝汤乃无复愈疾之功,可笑亦可叹也。
张锡驹
此风伤肌腠,循经上行巅顶,故止头痛也,亦宜桂枝汤以解肌。发热汗出恶风解见前
冉雪峰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中风的证,上各节均已言及,各证主桂枝汤,上各节亦均言及本节骤观外貌,与上从同,无他深意,几似重出,金鉴疑为衍文,讵得无故。学者须知本节是太阳病三字冠首,这个太阳病三字,值得着眼。太阳病下并无中风字样,可见得这个桂枝汤,原不仅单治中风。太阳病下亦无伤寒字样可见得这个桂枝汤,亦不仅兼治伤寒。其他温病中湿中喝,均可准此类推。经论在出桂枝汤后,紧接此节。盖此以上各节,是推阐中风证的方面。此以下各节,是推阐桂枝方的方面。实事求是,以现证为大眼目,既有桂枝证,即用桂枝方。桂枝的证形未变,即桂枝的疗法仍合。或疑本节何以不言脉,曰太阳病而热已发,脉之浮已寓其中。太阳病而汗自出,脉之缓已寓其中。何须赘言。此外脉经恶风下有若恶寒三字,颇饶意义。五种伤寒的太阳病,各有各的证象,各有各的性质,各有各的疗法,原不能拘于一个式。但既恶风,又恶寒,即明其非温喝等,合用桂枝。即为温为暍,而既恶风,又恶寒,温暍未张之焰,且未脱寒水面貌,在这个阶段仍有灵活运用桂枝之必要,桂枝方之泛应曲当奥义如是。此乃温病的性质,与伤寒的区域,并病合病耳。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列桂枝汤,恍若悟到此层,但诠说未能精透。柯注谓此节吃紧在汗出二字,予谓此节吃紧在太阳病三字。中风证用桂枝何足异,用桂枝而不限中风病,本节治疗的精神,乃因以昭昭显出
陈慎吾
提到桂枝汤,我们还要把它的用法说全面。桂枝汤除了治中风之外,凡是太阳病伤风有汗的都可以用。太阳证有汗的叫中风,中风是因为太阳病有汗。——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我觉得两句话是不一样的,它们讲的是两个病。我举个例子,太阳病伤寒,原来是没汗的,吃了发汗药后出汗了,但是伤寒病没好,而这时候病人已经出过汗了,那么这是属于中风还是伤寒呢?说它是伤寒吧,已经出过汗了,说它是中风吧,开始是没汗出的,所以我们不如笼统地说“这是属于太阳病当中有汗的病”,这样说不就更全面、更好懂了吗?!所以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皆可用桂枝汤。这是讲桂枝汤用法的第二则条文。
丹波元简
《金鉴》以此条为重出衍文,误。
恽铁樵
柯氏“辨证为主”四字,是初学从入之门
刘渡舟
第13条的描述和第12条类似,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第12条的桂枝汤证开头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治疗的只是太阳中风。这一条是太阳病,太阳病就是表病,并没说是中风、伤寒还是其他。因此,凡是太阳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其他病也好,如果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这样来看,桂枝汤就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它就有广泛的意义了。邪气伤人是很复杂的,随着人体状态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完全用风、寒这两法来衡量表证是不足的,也是不符合客观病理变化的。因此,在中风、伤寒以外另立一条,就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我们就可以给他用桂枝汤。汗出、恶风是什么?这是主证。桂枝汤的主证已经出现了,无疑就是表虚的营卫不和证,就可以用桂枝汤。下面我举一个用桂枝汤治疗发热、汗出、恶风的例子。有一次,我看一个老年人,浑身出很严重的荨麻疹,越到夜晚痒得越厉害,睡不好觉。虽然是个小病,上了年纪的人了,也是影响健康的。找过很多大夫,凉血、清热、疏风、解湿毒的方子都服过,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荆芥、防风也都用过,就是不好。我一看,他的脉浮而缓,就问他:你这个疹子除了浑身痒,还有没有其他的病证啊?他说:我怕风,有时候还发热,发热的时候就出汗,出汗的时候就怕风。这就和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主证吻合了,所以我毅然开了桂枝汤的原方,并嘱咐他吃药以后喝点儿热粥,盖上被子出点儿汗。果然,他吃药以后汗出了,疹子就退了,后来就掉疹子的皮屑,病就好了。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抓主证的重要性。柯韵伯很有经验,他说疟疾、下利,只要出现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效果很好。
胡希恕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呀(认为)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这条还没人注意。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
刘元春
本条主要讲太阳中风类证的治疗。
这里把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列举出来,进一步明确太阳中风用桂枝汤这一原则。
但本条的意义还不仅于此。
只要是太阳病,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只要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大症状,那么就用桂枝汤!
句首冠以太阳病,没有说是太阳中风或太阳伤寒。那么这个太阳病就有可能是太阳中风,也有可能是太阳伤寒。
如果是太阳伤寒,按理不会有汗出的症状,因为出汗的是中风,无汗的是伤寒,这本来是泾渭分明的事情。
但是,临床上什么事情都能碰到!你能保证你接诊的每一个患者都是刚刚得病而且看的第一个医生就是你?
很有可能,这个患者在找到你之前,已经被无数医生“经手”了!那么病可能已经被治乱了,治坏了!
好吧!我们再看原文,一个太阳病,而且可能是太阳伤寒,在经过很多医生治疗,甚至患者自己的各种折腾之后,病情很可能发生了变化,原本不出汗的,现在出汗了!虽然汗出来了,但病并没有好!
那么这时候出现了太阳中风的症状了,那就要按照太阳中风的方法来治疗!不管患者患病之初是什么情况,医生只对刻下的症状负责!
最后编辑于 2023-05-09 · 浏览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