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伤寒论第十二条原文学习

发布于 2023-05-07 · 浏览 1132 · 来自 Android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任应秋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阴弱”均作“阴濡弱”。《千金翼方》:“啬啬”作“濇濇”,“翕翕”作“噏噏”。


桂枝汤方。《玉函经》:“擘”作“劈”。成无己本:无“三味”两字;“离”作“漓”;“小促”下有“役”字;“不出”下有“者”字。《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流离”作“淋漓”;《仲景全书》:“遍身”作“通身”;“小促”上有“当”字。《玉函经》:“小促”上亦有“当”字;“周”作“晬”没有“禁生冷”以下十五字。“若病重”以下,《千金翼方》为:“重病者,一日一夜乃差,当晬时观之,服一剂汤,病证犹在,当复作服之至有不汗出,当服三剂乃解。”《外台秘要》则为:“若病重者,昼夜服,特须避风,若服一剂晬时不解,病证不变者,当更服之。”王宇泰云“小促,宋版作少从容”,但赵复宋本,并不如此,是王氏所见为另一宋本。


【音义】啬啬,音色,悭吝怯退貌。淅淅,音锡,微风的音响,谢惠连诗:“淅淅振条风。”翕翕,音吸,轻附浅合貌。


桂枝汤方。炙,音治,加热炮制也。擘,音簸,分裂也。?咀,读如府举,碎药成粗块之意。滓,音子,淀也,浊也。歠,音啜,饮也。温复,即服药后,以衣被覆盖病人全身,使其出汗。,音直,小雨不辍貌。似,音嗣,续字解,有持续之意,《诗经·周颂》:“以似以续。”两、升,章太炎云:“以汉钱计算,武帝三铢钱最重,一两当今之五钱一厘一毫,王莽货泉最轻,一两当今之三钱四厘八毫,又以王莽的大泉寸法来计算,汉的一斗,当今之一升八合三勺强。”陆渊雷云:“从章先生所考,而折取其中,则汉之一两,当今之四钱二厘九毫半,汉之一斗,当今之一升六合五勺也。又《唐新本草》苏恭曰:古称皆复,今南秤是也,后汉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古方惟张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则水为殊少矣。据此,则药秤又当折半计算,然则桂枝汤桂、芍、姜各三两,分为三服,今当每服用各二钱,三服之水七升,今分三次煮,则每服用水三合八勺半也。”


【句释】“阳浮而阴弱”,轻诊脉搏,则现浮象稍重按,则感到脉的搏动不太鼓指。“阳浮者,热自发”,应解释为因为充血发热,所以轻诊脉搏则现浮。“阴弱者,汗自出”,应解释为因为不断的出汗,所以重按脉搏,则搏动力不足。“啬啬”“淅淅”,都是病人怕冷的表现。“翕翕”,即由恶寒而转变到发热时的形容。“鼻鸣”,为鼻黏膜充血发炎,呼吸障碍发生的音响。“干呕”,由发热刺激呕吐神经使然,即一般所谓的胃气上逆。


【串解】程应旄云:“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惟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即是说太阳中风的桂枝证,表现在症方面,为热自发,汗自出;表现在脉方面,为浮而弱,这是与太阳伤寒大不同处。而鼻鸣、干呕,并不是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喻嘉言云:“后人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苟简率易,误人多矣。”的确,这里既谈“恶风”,又谈“恶寒”,可见恶风、恶寒只是主观感觉上的轻重不同而已。


【语译】在太阳期的伤风症状,脉搏往往是浮而弱,因为发热,所以脉浮,又因为不断地出汗,所以浮中见弱。在还没有发热之先,常呈显一番啬啬、淅淅的恶寒状态,一会儿又翕翕然发起热来了,如热高时,亦有出现鼻道的呼吸障碍和干呕症状的,但都可以“桂枝汤”为主方进行治疗。


【释方】“桂枝”是发表解肌的必需药,即是能鼓舞血行,抵抗疾病。“芍药”,《本草经》称芍药除血痹;《名医别录》谓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本经疏证》说能破阴凝,布阳和。芍药同样能亢奋血行,协合桂枝,增加抵抗力,排除病毒。甘草和中助液,大枣培中和血,生姜暖胃,这些作用都能够补偿自汗的消耗


吴谦

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后凡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沈也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卫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荣分之浮也。荣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阳浮而阴弱也。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故曰:阳浮者热自发。荣受邪蒸,则荣不固而汗出矣。故曰:阴弱者汗自出。荣卫不和,则肌表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皮毛内合于肺,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胸中者,阳气之本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故宜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荣卫也。


程应旄

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难御也。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柯琴

此太阳中风之桂枝症,非谓凡中风者,便当主桂枝也。前条脉症,是概风寒杂病而言。此条加中风二字,其脉其症,悉呈风象矣。上条言脉浮而弱者,是弱从浮见。此阳浮者,浮而有力,此名阳也。风为阳邪,此浮为风脉。阳盛则阴虚,沉按之而弱。阳浮者,因风中于卫,两阳相搏,故热自发,是卫强也。阴弱者,因风中于营,血脉不宁,故汗自出,是营弱也。两“自”字便见风邪之迅发。啬啬,欲闭之状;淅淅,欲开之状,翕翕,难开难闭之状。虽风、寒、热三气交呈于皮毛,而动象是中风所由然也。风之体在动,风之用在声,风自皮毛入肺,自肺出鼻,鼻息不和则鸣,此声之见于外者然也。风淫于内,木动土虚,胃气不和,故呕而无物,此声之出于内者然也。干呕是风侵胃府,鼻鸣是风袭阳明,而称太阳者,以头项强痛故耳。亦以见太阳为三阳,阳过其度矣


成无己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 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 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冉雪峰

此节承前中风提纲,精辨其脉象,详摹其证型辨前提纲所未明。前只言发热汗出主证,此则补出鼻鸣干呕兼证。前只言恶风,此则补出恶寒。伤寒中风,同一发热,此则摹拟出发热的形态,及恶寒恶风的形态,啬啬、浙浙、翕翕情境宛然。是中风的恶寒;不是伤寒的恶寒;是中风的恶风,不是伤寒的恶风,是中风的发热,不是伤寒的发热。较量极精,可谓极辨证能事。且惟其热发,是以脉浮,惟其汗出,是以脉弱,又于浮弱中分出阴阳来。统而言之曰缓,分而言之曰弱,缓而似弱,缓中寓弱,弱而近缓,弱即是缓。浮缓合言,是从两个提纲合成一个脉体。浮弱分言,是由一条脉管,显出两个脉型。所以然者,脉行由内而外,至分尺为寸处,部位犹较深较隐,斜行而上,至寸口则较浅较露,故平人脉象,寸口轻按即得,尺中重按乃得。普通一班,寸口俱浮,尺中俱沉,浮阳沉阴,故脉诀云: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平脉可以尺寸分阴阳,则病脉以尺寸分阴阳,其何足怪。伤寒脉浮紧是初得之,至阴阳俱紧,则紧已达病变构成程度。中风脉浮缓,是初得之,至阳浮阴弱,则缓已达病机构成程度。曰紧、曰缓,昭显出步骤肯棨,证入脉理的最深层。程注以整个浮沉分阴阳,金鉴以左右营卫分阴阳,其说亦通,俱可融贯。但不若本编统尺寸深浅,阴阳浮沉分合穷研,较为具体精透。学者猛下一参,玩索有得,则全书脉理精神均可体到,其于脉法乎何有。

此方医林称为仲景群方之魁,乃解肌和表总方桂枝中含挥发油,故外人用为芳香性神经药。芍药中含安息香酸,亦为芳香性神经药,故仲景用药凡例,腹痛均加芍药。桂枝刚中寓柔,芍药柔中寓刚,两两配伍,温润和煦,如冬日可爱,恰到好处。加甘草以和中,姜枣以和营卫,粥升发以和胃气,不宁和表里,和气血,并和诸药。又以各药之和者,各各化合而大和之,善用者可以应用无穷。但稍有增损,方制即变,如桂枝加桂、桂枝去桂、桂枝加芍药、桂枝去芍药等等,其适应治疗,即各各不同,此可悟方剂组织法,方剂加减法,亦可悟方剂随时裁化,治疗活泼法。至无汗不得服桂枝,此是专对麻黄汤说法,桂枝果忌无汗,麻黄汤是汗剂,何以方中又用桂枝。观本条方注: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是桂枝原可出汗。曰不可令如水淋漓,是桂枝并可多出汗。又曰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又曰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是汗不出,桂枝更可令其出。不过桂枝解表则有余,开表则不足,辅助麻黄发表则有余,单独发表则不足,学者须面面透彻,务体会其所以然。再麻黄汤中用桂枝,桂枝汤中不用麻黄盖麻黄用桂枝,可以助其氤氲鼓荡外出之力。桂枝原为解肌,无事用麻黄开外,即令风寒两伤,二证并见,亦只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技二麻黄一汤,此表证有汗无汗的分界,亦即麻桂二方方制的分界。至太阳中风病用此,和而不烈,刚而不躁,温煦暖营,兴奋体工,可发汗,可止汗,可祛邪,可扶正,并可醒灵窍以回苏,柔神经而止痉,顾用之者体会到如何程度耳。



曹颖甫

中风发于阳,故卫阳外浮;风着肌理之孙络,闭其外出之路,故营阴内弱。发热恶风暨恶寒并见者,上文所谓发热恶寒发于阳者是也。风袭肺窍,鼻中有清涕而气不通,故鼻鸣;风冱肌腠,脾阳内停,水湿不能作汗外达,故胃气不和而干呕,桂枝汤方用桂枝以通肌理达四肢芍药以泄孙络,生姜、甘草、大枣以助脾阳。又恐脾阳之不动也,更饮热粥以助之,而营阴之弱者振矣。营阴之弱者振,然后汗液由脾而泄于肌腠者,乃能直出皮毛,与卫气相接,卫始无独强之弊,所谓阴阳和而自愈者也。



张锡驹

此言风薄太阳之肌腠,而立方以救治也。风为阳邪,风干肌腠,则阳气浮而外应,阴气弱而内孤。阳浮于外,则热自发;阴弱于内,则汗自出。汗出者,肌腠实而皮肤虚也。啬啬者,皮毛粟栗之状。淅淅者,洒淅不宁之貌。邪从皮毛而入于肌腠,故啬啬然而恶寒,淅淅然而恶风也;翕翕者,动起合聚之象,乃风动之性与气合并而为热也;肺合皮毛而开窍于鼻,脾合肌肉而连膜于胃,邪伤皮毛,则肺气不利而鼻鸣;邪干肌腠,则胃气不和而干呕。桂枝汤主之。桂枝气温色赤,秉少阳三焦木火之气,故能助三焦而通会于肌腠;芍药气味苦平,花开初夏,禀少阴君火之气,故能助少阴之神,以生肌中之血;生姜之辛,所以宣通神明;甘草、大枣之甘,所以调补中土。神明通而中土调,肌腠解而汗自出,邪自无所容矣。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故啜粥以助药力,谷精足而津液通矣。禁生冷等物者,恐中气虚,生冷之物能伤脾胃也。此节论桂枝证之总纲,下八节俱明桂枝所以解肌之义


陈修园

救治之法,须辨脉证以立方,先以太阳言;太阳中风,风为阳邪而中于肌腠,其脉阳寸浮而阴尺弱。阳浮者,风势迅发,不待闭郁而热自发;阴弱者,津液漏泄,不待覆盖而汗自出。而且啬啬欲闭之状而恶寒。淅淅欲开之状而恶风,翕翕难开难合之状而发热,阳邪上壅而鼻鸣,阳邪上逆而干呕者,中风脉证的确无疑。桂枝汤主之。此一节言风中太阳之肌腠,立方以救治也。


陈伯坛

发于阳之代词曰中风。冠以太阳,与上节病人示区别也。发于阳则阴荣阳,但标阳之势力可见,本阴之势力又可见而不可见。阳浮阴不浮阴弱阳不弱也。阳刚故浮,阴柔故弱。不露刚而柔,第觉浮而弱。其尺寸之阴阳然,其手足之阴阳亦然。故特阙脉字,非省文也。与太阴中风节阙脉字同义,举太阳太阴为例也。得毋阳浮故发热,阴弱故汗出耶?似也,特热非太阳中见之热,乃寒化热。发热自发热,与阳热无涉,阳中之热不宜发也。汗亦非太阳阴中之汗乃谷生汗。汗出自汗出,与阴汗无涉,阴中之汗不容出也。夫邪并于阳则热,得汗则阳受气于阴,未有精胜而邪不却者,胡发热如故耶?此殆阴弱不敌之原因,是又热自热而汗自汗。故虽共见其为热,彼尚觉其为寒,宜其恶寒恶风不恶热。对于风寒不满意者,对于发热似无甚加意也。何以添多啬啬、淅淅、翁翁六字耶?盖恐人非共见太阳之开,特借观皮毛之阖以形容之,时而毛窍啬啬也。阖而静者也,则恶风之寒,时而毛窍浙浙也。阖而动者也,则恶寒之风,啬啬淅淅之不已而翁翕也。乍阖而乍开,旋静而旋动,觉热从风发,非从寒发也。皮毛诚回护太阳哉?吾谓太阳尤受手太阴之赐也。肺之合皮也,主使皮毛之阖者肺为之,宁开窍于鼻者亦肺为之。无如吸入多而呼出少,通塞有声而鼻鸣,一若以鼻受邪也者。毋亦手太阴力有未逮软?何以阳明不多出其汗以供耶?正惟汗液不还人胃中,几令阳明不能阖,则续自微汗出也难。干呕非告匮乎哉?虽谓阳明欲牺牲其谷气以谢太阳可也,然而长沙已谋诸足太阴矣。桂枝汤主之句,详注方后。

方中加芍药则入腹,开太阴者也。去芍药则出胸,开太阳者也。不去不加,则须奥便一方作两方用矣。否则周时观之,必入而复出矣。方其服药未及须史也,药气取其静,契合太阴之静而翁,借翁力以阖太阳。及其服药既有须也,药气俊其动,契合太阴之动而辟,借辟力以开太阳。下言桂枝将息者,非消息病情也,太阴太阳有息息相通之故。阳浮将消息足太方中加芍药则人腹,开太阴者也。去芍药则出胸,开太阳阴隐为之系,阴弱将消息足太阴暗为之援,本方所为先阖后开也。观其微火煮,已纳诸药于温柔鼎沸之中,曰适寒,就寒正以避热。曰温服,喜温为其恶寒。曰服已,止一升药而病形一齐收束,不独正与邪划清界线,汗与热亦划清界线。盖收回已出之汗,为浮阳之保障。遂徐徐歌粥,伫待须奥而得汗。不日助谷生汗,曰以助药力者,取汗以药故也。温覆令一时许,又避风恐其漏汗。夫而后遍身挚微似有汗,羡称之曰益佳。阳明不靳与汗固佳,魄汗由太阴过付而来,则益佳也。假令稍为强汗,将如水流漓,挟其悍之谷气,越出病形之外,病不肯除也必矣。若一服汗出病差,是药力之能事已毕,停后服一语似无消说。乃再则曰不必尽剂,彼欲尽剂者,以为宁为过量也。岂知一服则阖力多而开力少,后服则阖力少而开力多,尽剂反重开太阳也。若不汗宁更服依前法。何以未肯更作服耶?非爱惜药力也,更服太阳较易开也。又不汗后服,胡得汗之难耶?续自汗虽取给于阳明,实乞灵于太阴。足太阴举稼穑之精气以奉上,手太阴才代太阳以汗解也。曰小促役其间,为热稀粥后盾,振足太阴之懦,助足太阳之弱,何不汗之有。吾独疑其半日许,始令三服尽,显见更服后服犹留而未尽也,岂非故重其病耶?孰意病重者尤夜以继日服,大抵日服太阳之病未必衰,夜服庶几太阴之令行。追周时观之,仍视药剂之如量未如量以为衡。如其服一剂尽病证仍在者,作未尝服一剂论可也。曰更作服,何其不肯改易方针乎?若不汗者,乃服至二三剂以尾其后,长沙真阿其所好哉,服毕后尚有未尽之词。汗解在言外,非关太阳之自解,太阴以汗解太阳在言外。末举等物以示禁,即《素问》强食有所遗之旨,防阳明为太阳之累。实防食物为桂枝之累,桂枝汤与足太阴合其撰,下文以一称麻黄,而以二称桂枝。一者阳之称,二者阴之称。麻黄有乾刚,桂枝有坤德者软?独是芍药阴也,姜桂亦阴耶?长沙方所以有不可思议者在。逐味求之,抑末矣。适寒训从寒,即《内经》适寒凉者胀之适,揭开鼎盖,略受寒气也。



方有执云:太阳中风,乃掇上条所揭,攒名以指称之。犹上条掇首条所揭,而以太阳病为首称,同一意也。阳浮而阴弱,乃言脉状,以释缓之义也。《难经》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是也。“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言外为阳,卫亦阳也。风邪中于卫,则卫实,实则太过,太过则强。然卫本行脉外,又得阳邪而助之,强于外,则其气愈外浮,脉所以阳浮。阳主郁,气郁则蒸热。阳之性本热,风善行而数变,所以变热亦快捷,不待闭郁,而即自蒸热,故曰“阳浮者,热自发”也。内为阴,营亦阴也。营无故,则营比之卫为不及,不及则不足,不足则弱。然营本行脉内,又无所助,而但自不足于内,则其气愈内弱,脉所以阴弱。阴主血,汗者,血之液,阴弱不能内守,阳强不为外固,所以致汗亦易,不待覆盖,而即自出泄,故曰“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乃双关之句,啬啬,言恶寒由于内气馁,不足以耽当其渗逼,而恶之甚之意;淅淅,言恶风由于外体疏,犹惊恨雨水,卒然淅沥其身,而恶之切之意。盖风动则寒生,寒生则肤粟。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所以经皆互文,而互言之也。翕翕发热,乃形容热候之轻微。翕,火炙也,翕为温热而不蒸。蒸,大热也。鼻鸣者,气息不利也。干呕者,气逆不顺也。盖阳主气而上升,气通息于鼻。阳热壅盛,故鼻窒塞而息鸣,气上逆而干呕也。主,主当也,言以是为主当,而损益则存乎人。盖脉证无有不相兼而见者,所以经但活泼泼,不欲人拘执之意也


柯韵伯云:两“自”字,便见风邪之迅发。


喻嘉言云:风、寒互言。后人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苟简率易,误人多矣。翕翕发热,乃气蒸湿润之热,比之伤寒之干热不同。


方氏《或问》云:啬,悭吝也。恶寒者,譬如悭吝啬细惧事之人,恁的常常怯怯然畏恶也。淅,淅米也。孟子“接淅而行”是也。恶风者,譬如裸体之人,被人卒然以水洒淅于身,蓦地惊恐,恨恨然而畏恶也,然特迎风动扇则如此,闲静坐卧则不恶。此二者,所以有大同小异之分也。顾氏《溯源集》云:翕翕者,热在表也,如鸟翼之附外也。《方言》:翕,炙也。又曰:翕,炽也。《伤寒选录》云:张氏曰:对病施治,乃依方疗疾也,事理平正,无曲折可否之责,止对证而用药,即无疑难,故曰“主之”。假如此条理明而言简,曰“主之”者当然。其他虽有病证冗杂者,而理终归一途,别无差失相反。方内凡言“主之”,理同一体也。黄炫《活人大全》云:或问:经言用药,有言可与某汤,或言不可与,又有言宜某汤,及某汤主之。凡此数节,旨意不同。敢问曰:《伤寒论》中,一字不苟,观是书片言只字之间,当求古人之用意处,轻重是非,得其至理,而始可言医矣。所问有言可与某汤,有言不可与者,此设法御病也;又言宜某汤者,此临证审决也;其言某汤主之者,乃对病施药也。此三者,即方法之条目也。


铁樵按:方氏注释,往往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疑是文学关系。吾辈以阐明医理为的,古人文字,不当求疵索瘢。惟其说脉之浮沉,与发热之有汗无汗,实多未达。读者苟以吾二三卷讲义中所言者,一相比拟,得失自判。吾故曰:苟能明白何故发热,何故有汗,何故无汗,《伤寒论》全书可以破竹而下也。方氏医学知识不过尔尔,乃敢改定《伤寒论》章节。喻嘉言《尚论篇》更尤而效之,二人皆可谓无忌惮者。吾所以不加删节,使读者一聆此等人绪论,庶知吾中医不进步之所由。尝谓治医学当明死活。如处处从根本解决,热病须推求何故发热,有汗无汗须推求何故有汗无汗,是即活医学;仅向故纸堆中求医学,不明所以然之故,便是死医学。活的有进步,死的无进步。诸君当知所以致力之道矣。


《医宗金鉴》云: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漐漐微似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利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也。此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营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若一服汗出病瘥”,谓病轻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谓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过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谓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依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谓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谓服此第三升,当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缓,以半日三时许为度,令三服尽始适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剂三升尽;病不解,再服一剂;病犹不解,乃更服三剂。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为度,务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汤法”者,即此之谓也。


丹波元简云:方氏谓桂去皮而用枝,张志聪谓用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而去皮骨。钱潢、《金鉴》删“去皮”二字,并失考耳。


《玉函·方药炮制》云:生姜,皆薄切之;大枣劈去核;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佳。陶隐居云: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总病论》云:桂,刮去粗皮。《直格》云:削去皴皮,官桂是也。《元戎》云:去浮皮。陶氏《本草序例》云:㕮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楞严经·五种辛菜注》:五辛者,谓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本草纲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薹。《伤寒附翼》云: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后人分门证类,使人无下手处者,可同年语耶?《总病论》云:凡桂枝汤证,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梢,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逆冷,不恶寒,反恶热,或饮酒后,慎不可行桂枝汤也。


恽铁樵

桂枝汤功用为汤药之冠,亦为自有汤药以来之第一方。学者须于古人所说用法,非常注意。古人经验多,于病理往往多谬误,其论用药,则语皆后进师资。吾侪所以能治病者以此,即后此有所发明,亦藉此为基础,其功不可没也。仲圣自云“桂枝本为解肌”,方后说明,则继进与否,当以有汗与否为衡。于以知本论所谓可发汗不可发汗,皆指麻黄而言。凡伤寒禁汗之病,荆防在所不禁,柴胡、桂枝亦非所忌,此不可不知者也。又柯韵伯云,用桂枝汤以脉弱自汗为主,其语甚精。此外,更有一紧要关键,凡热病舌干者,桂枝不可用。所以然之故,热病津液少者,即是阴虚热化之证,桂枝虽解肌,其性则温,凡热病治以热药,例不得汗。况津液已干,更以温化之品予之,阴液如何能作汗?不得汗则热无出路,是益之热也。故误用往往劫津难救。王叔和谓阴虚阳盛,桂枝下咽即亡,正是指此。此言其浅者。伤寒末传,少阴危证,津液枯涸,宁用附子,不用桂枝,此言其深者。语详后附子证中。然无论深浅,凡热病舌干者,不得用石斛。古人著书,恒用极简之文字,无论如何,不肯破例,以故恒言之不详。后之业医者,苦于无学。如喻嘉言者,又粗豪自喜,且不能无私心,遂不能细心体会;如陈修园者,拘文牵义,更不能领会。致古书无人懂得。桂枝之用既不明了,于是石斛起而代之,今则遍地皆是石斛。镇日杀人而不自知,则因彼等入手时,皆死医学,非活医学,故无进步如此。此不可不知者二也。《千金》云:古称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神农之称也。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考定古量一两,合今量七分六厘。准此,则桂枝三两,合今称二钱余,分三次服,则每次不过七分六厘。今有用桂枝麻黄至两许者,自以为较仲景尚少一半,不知其较仲景已多至十四倍。吾曾见过五六次,有误药之后,已临危不可救药者,有尚能至敝寓门诊者,然形与神离,亦终必死。门人有以不遽死为疑者,其理诚不可晓,然亦有说。须知药当与病相得。药与病相得,药中病则病愈,药反病则病危。故有服药少许,下咽竟死者,非药杀之,病杀之也。若多服至于非常,则药不与病相得。药不与病相得,病不当药而正气当药,正气当药则全身气脉筋肉均起反射作用,故其人神志斗呈异状,反得不即死者,以五脏中毒均也。吾曾见误服大山人参数两,其人肌肤腴润,气色不变,惟双目失明,头不得动。中西医皆穷于应付,呻吟床褥,至八月之久乃死者。可知用药逾量,虽人参有大毒,何论《本经》中中下品哉!此不可不知者三也。又药苟中病,无有不应手立效者;若一服不效,至于再服。一剂不效,至用第二剂,此非可以贸然学步者。须知药既中病而又不效,乃绝对例外之事。须有真知灼见,所谓捏得稳,算得定,然后可以再进、三进。否则,无有不败事者。吾治陶希丈之女公子,生才四个月,连用麻黄,一夜尽五剂,然后汗出得寐。当时从各方考虑,煞费脑力,故能言之亲切如此。此又初学者不可不知者也。


陈慎吾

太阳中风的脉证和第2条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脉证是一样的吗?两者不是一样的,它们的病体不一样。人体不同,得的病自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它们的病理是一样的。那么这一条条文(12条)与第2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这一条(12条)条文有鼻鸣干呕的症状而没有提及头项强痛。两个证都有气上冲的现象,它们都是因为气血向外不能畅达,逆而向上,导致有的人因头项部充血而出现头项强痛有的人因鼻部充血而出现鼻鸣;有的人因胃气上冲而出现干呕。虽然它们之间症状不同,但是病理是相同的。


刘渡舟

这一条讲太阳中风的治疗方法、病理变化,并补充了证候,要和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合在一起来看。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是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是阴弱。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脉浮缓的一个具体描写。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两个自字说明中风的发热和汗出都比较快,和伤寒的阳气闭郁以后发热不同。阳浮就是卫受邪,风阳并于卫阳,所以发热很快。卫强,卫有风邪而强,营阴得不到卫的保护而外越,加上风阳之邪的开泄,所以在发热的同时自己就出汗。从描述中又反映出太阳中风的发热、汗出是有次第先后之分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微恶风寒的互辞,不要割裂开来体会。太阳中风发热汗出以后,毛窍开泄,会出现微恶风寒。啬啬指怯冷貌,是对恶寒的形容。淅淅是形容恶风的程度就像冷水浇身一样翕翕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虽然发热快,但是热在表,不是蒸蒸发热,而是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所以叫翕翕发热。鼻鸣干呕,风邪上行,影响肺胃,肺气不利就会鼻鸣胃气上逆就会干呕。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汤主之。主之的意思就是审证无疑,方证吻合,可以放手用之。桂枝汤由五味药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中,甘草要炙、生姜要切、大枣要擘;桂枝和白芍的剂量必须是相等的。


胡希恕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申明其证和治。太阳中风咱们头前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这个详细的证候和他的治疗,这一节啊,就是接着那个来谈的。“阳浮而阴弱”,指这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呢,就是指这个脉呀,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个形状,实在说起来就是浮弱。脉,我意思说这个脉呀,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仲景这个脉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了。也有的指这个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呀,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脉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比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铣丁丁给它上上,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做弦。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那么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应,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底下这个“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就是形容恶寒这个状貌。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也有这个淅呀,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的病呀,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感觉得有微风吹得慌,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那,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合”字,底下搁一个“羽”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这个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嘛。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这个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啊,这个气不得旁达。我们平时这个人啊,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也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总得清洁,我们老洗澡,衣服还脏,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那么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应。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证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证候详细多了,那么至于治疗呢,他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这种病。


子恒

太阳中风指风邪(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善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为阳邪。人体的头面及肌表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症状)侵袭人体,阳浮而阴弱指脉象而言,脉象属于浮而弱,阴阳相对而讲,阴在下则阳在上,阴在尺而阳在寸脉象轻取为浮,因风邪袭表,卫气强奋起抵抗故有发热而现浮脉;脉象沉取为弱,风邪入营阴,营阴弱故自汗出,身体津液受损,方现弱脉。啬啬是指人受寒之后瑟瑟发抖的样子,淅淅是风吹过的声音,形容怕风的样子,翕,本义闭合,收拢,描述热闷在体表无法散出。风邪自表而入,风为阳邪,向上侵袭头面部,鼻因之鸣;风邪内扰于胃土,胃气上逆会有干呕之症。这些均是论述太阳中风的症状,主方是桂枝汤。


刘元春

本条句首冠以太阳中风,说明是太阳病无疑,而且符合太阳中风的症状特征。那么前面提到的太阳中风症状特点这里不重复了。下面对太阳中风的症状做了更详细的描述,是对前面条文的补充。


阳浮而阴弱,这是说脉象,这里的阴阳,是指取脉的方式,轻取为阳,重按为阴。阳浮即轻取可得,即脉浮;阴弱,指重按力度略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是解释阳浮而阴弱的机理。为什么会出现阳浮呢?因为热自发,即发热;为什么会出现阴弱呢?因为汗自出,即出汗。太阳中风属于太阳病,当然发热,发热则脉出于表,所以脉浮。太阳病气血趋表,体表气血本来应该是充盈的,但因太阳中风有汗出的症状,血管里的体液有所丢失,脉就不会特别饱满充实,所以重按比较弱一点。但是这里的弱,并非虚弱无力,他仍然是很有力量的,只是与太阳伤寒的脉相比,比较弱一点。现在很多人的脉象都很弱,属于细弱无力,这个弱不是太阳中风的弱,是非常无力,这样的人无法得太阳病的。你太弱了,你根本得不了太阳病,太阳病是身体功能比较强壮的人的专利,你弱不禁风,没有资格得太阳病。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三个叠用词出现,意在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症状的程度。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其实就是说怕冷就是了,只是程度上并不是特别厉害。翕翕发热,也就是发烧,程度也不是特别严重,因为出汗,有散热的作用。总之怕冷发烧两个太阳病的主要症状都有了。


鼻鸣干呕——鼻鸣指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咳嗽气喘等等,主要是呼吸系统的毛病。干呕,恶心想吐但吐不出来,属于消化系统的症状。其实,不管呕出来还是没呕出来,都一样,只要有这么反应就可以了。这说明正气趋表之后,胃肠空虚,气机上逆。我们前面讲过,干呕并非太阳病的指标性症状,属于偶发症状。现在常说的胃肠感冒,上吐下泻,按照伤寒论的辩证体系,属于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其实也可以用桂枝汤,可以治好病,但并非特别恰当。后面讲到太阴病的时候详细讲。


桂枝汤主之——说这种证型最适合用桂枝汤。主之这个词在伤寒论中常见,就是说这个方子是这个病机最恰当的方子。本条讲太阳中风,就靠桂枝汤,桂枝汤主之。


本条讲的太阳中风,是最典型的太阳中风,这种典型的太阳中风,就靠桂枝汤主之。其实临床上,还有很多太阳中风,不是这么典型,比如在某些方面出现比较特别的症状,比如太阳中风可以有肩颈疼痛拘挛的情况,但是如果特别疼痛,特别拘挛,那就要在桂枝汤里加点葛根来缓解疼痛了。那就是对桂枝汤的灵活变通了。


我本人在用药时,实际上是按一两等于10克来计算的,这样做,既与仲师之旨相去不远,又不至与当今同行差别过大。当然,疗效可能与仲师相去甚远,但与当今同行相比,当无愧于患者所托。


从性味归经上讲,桂枝是辛温的,辛可行散,温可驱寒。因此,桂枝可以用于解表散寒,治疗太阳表证非常合适。辛可通,有助于行气,行气即活血;行气即理气,所以有助于疏解肝郁。辛甘可化阳,所以桂枝甘草汤可以振奋心阳。桂枝性温,所以阳虚患者用之即可温阳,即使取其行散之性,也不伤正气。桂枝是伤寒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材之一,也是我本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


桂枝辛散,故可驱使人体气血趋向于体表。太阳病的病机,就是体表受到风寒侵袭,毛细血管收缩,功能下降,桂枝使气血趋表,毛细血管扩张,体表功能即可恢复,因此起到散寒解表作用。但是,桂枝虽能使气血达表,但促使机体发汗的功能并不很强。


芍药在神农本草中记载,味苦平。古代是赤芍白芍不分的,后来分为赤芍白芍。赤芍有凉血活血的功能,多用于热病后期。白芍后世记载味苦、酸,性微寒或平。我们在桂枝汤方中,主要用白芍。当然,也有人喜欢赤芍白芍同时使用,也有道理,因为古代本来就是不分的。芍药在桂枝汤中,主要是养阴敛汗。芍药与炙甘草相配,是著名的芍药甘草汤,是养阴的。因为太阳中风证是出汗的,津液有丧失,因此需要养阴生津。芍药微酸,有酸敛的作用,因此可以制约汗液的过度丧失。


桂枝引气血达表,体表功能增强,发汗的能力增强,因此可以驱邪。但发汗过度会伤阳气,因此用芍药养阴敛汗,即补充津液,又能制约汗液的过多丧失。因此,桂枝与芍药相配,既能发汗,又不至于汗出过度,从而有效地驱邪外出。


桂枝汤针对的太阳中风,本身就有汗出。既然太阳病的治法是发汗,为什么中风证有汗出,病却不能痊愈呢?因为这是因为机体功能尚弱,虽然出汗,但是汗出去了,邪气却没有被带出去,即汗出去了,邪气留下了。桂枝汤可以振奋人体机能,使机体在出汗的同时,可以把病邪一起带走,随汗而出。


治疗太阳病的汗法,并非一味发汗,发大汗,而是微微汗出。大汗淋漓,汗出亡阳,邪反不去;微微汗出,反能驱邪。这是汗法的精髓所在。太阳病发汗的方子,都不追求出大汗,出大汗都会造成疾病传变,不能病愈。


桂枝汤中的炙甘草,即有调胃和中的作用,又有调和诸药的作用,使脾胃功能提高,同时又有制约各个药物的作用,使各个药物功效的发挥更加缓和,更加协调。此外,桂枝汤的精妙还远不止此。桂枝和甘草相配,就是著名的桂枝甘草汤,是振奋心阳的著名方剂。也就是说出现心阳虚,心系统功能不足的情况,服用桂枝甘草汤可以有效地提高心系统的功能。当然桂枝甘草汤不仅提高心功能,也可以提高脾胃功能,使脾胃功能振奋,从而更好地吸收营养化生津液,提供驱邪外出和补充正气的源泉。芍药和甘草相配,是著名的芍药甘草汤,养阴生津,缓急止痛。对腹痛、腓肠肌痉挛等都有很好疗效,当然,在桂枝汤中,可以针对太阳病引起的各种身体疼痛有缓解作用。


生姜在桂枝汤中的作用,非常近似于桂枝。生姜辛温发散,可以辅助桂枝发汗,温通经络。生姜是著名的温胃散寒,振奋脾胃的药物,又是“止呕圣药”,对太阳中风“干呕”的症状很有针对性。


大枣甘温,养血生津,可以化生津液,与芍药养阴之功相辅相成。大枣味甘,可以养胃健脾与炙甘草一起,有和解诸药的功效。


其实,生姜和大枣相配,其配伍原理接近于桂枝与芍药相配。因此,民间多有用生姜大枣治疗感冒的习惯。其实就是对桂枝汤的简化。即完全使用我们日常的食物,来治疗感冒,即太阳病。对于太阳病初期,服用生姜大枣汤微微发汗,疗效非常好。当然,也有用生姜红糖水治感冒的,可以看做对桂枝汤的进一步简化,对与太阳病初期也是行之有效的。甚至有单纯用生姜水温服的,也有一定疗效,只是在配伍原理上,有所欠缺而已,但却方便易行。


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家常疗法,生姜大枣煎汤内服,对于太阳病乃至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均有不错的疗效。但其发汗功能更弱,因此我们建议结合烫脚。不易出汗的,生姜量大于大枣量,或只取生姜煎汤,结合烫脚出汗;易出汗的,大枣量大于生姜量,或只取大枣煎汤,结合烫脚微微出汗;出汗功能正常的,生姜大枣各取常量,煎汤温服,结合烫脚发汗。


桂枝和生姜相配,都有振奋胃气的作用,胃气增强,则运化能力增强,饮食可以被充分利用营养供给源源不断,这是病愈康复的后备保证芍药大枣和炙甘草相配,可以养阴生血,提供营养,为机体抗病能力提供后备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桂枝汤不仅是太阳中风的方剂,还是健脾养胃,增强体质的方剂。


桂枝和生姜都是辛散的,辛散则归于肺,助肺气宣发,这一方面可以解表发汗,治疗太阳病另一方面可以引气血达表。肌表气血旺盛,营养充分,则皮肤光泽度增强,弹性增强;气血流动加速,则代谢垃圾可以顺畅地排出,因而可以祛斑美白。所以,桂枝汤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美容方剂。


桂枝生姜的辛散,就是疏通经络的功能,经络疏通,气血畅达,则机体健康。肝主生发条达负责全身气血的疏通条达。因此,桂枝生姜的辛散之性,客观上协助了肝胆生发条达的功能事实上,桂枝和生姜在很多中药方剂的配伍中都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的作用。


芍药酸敛阴柔养血柔肝,大枣健脾生血,血足则肝有所养。芍药大枣共同发挥作用,则肝血充沛。


桂枝生姜疏理肝气,芍药大枣养血柔肝,分别从气血两个方面对肝起作用。所以,桂枝汤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养肝的方剂。


中医认为,肝属木,属风。所谓风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那么,太阳病中风证,既然为中风,即为风证,也就应该与肝有关。桂枝汤理肝气柔肝体,发挥肝的疏泄条达之功,经络条达畅通,内部气血即可顺畅到达肌表,进而驱邪外出。所以,桂枝汤可以看做是通过作用于肝而起到解表作用的。


汗为心之液。能否正常地出汗,反应出心功能是否正常。太阳病的治法既然是汗法,当然要振奋心的功能。桂枝汤中桂枝甘草相配,是振奋心阳的典型方剂;芍药甘草相配,是养阴生血的方剂;再加上大枣和甘草,健脾生血,则心阳得服,心阴得充,阴阳和合,自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进而发汗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桂枝汤又是一个很好的养心方剂。


桂枝汤配伍之精妙绝伦,功效更非一般方剂所能企及!除了治疗太阳中风意外,他还能补气血,健脾胃,强心安神,舒肝柔肝。一个桂枝汤用好了,就能成就一方明医!

脑栓塞||中风 (27)
伤寒 (21)
表证 (1)

最后编辑于 2023-05-07 · 浏览 1132

2 3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