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伤寒论第一条原文学习

发布于 2023-04-30 · 浏览 2086 · 来自 Android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任应秋

脉浮,脉搏表浅,轻按即得,犹木浮水面。

脉管充血,轻按即觉察到脉搏波动,便是浮脉


头项强痛,即头痛項强,头部和项部运动不自然,俯仰不自如,强直不柔顺而痛,是由于充血刺激中枢神经的反射性感觉。


恶寒,即畏寒,怕冷。一般叫作“作惊寒”,为兴奋性冲动,经血管运动神经,传递给皮肤血管壁,引起血管腔狭窄缺血而造成,常为发热初期的感觉,所以下面第3条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柯韵伯

太阳主表,故表症表脉,独太阳得其全,如脉浮为在表……头项主一身之表……恶寒为病在表……..后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症。”即是说机体在抗病的初期(太阳)首先唤起循环系统兴奋性的冲动(主表),如脉浮头项强痛等,无一不由血循环的兴奋性(表症表脉)而来,而且在发热的初期(病在表),常常会发生恶寒的感觉。陆渊雷说“恶寒既常与发热同时发作,且伤寒以发热为主证,则知经文恶寒二字,即含发热在内。”


成无己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項强痛而恶寒,太阳表病也。


吴人驹

头为三阳之通位,項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


吴谦

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若表气虚,则荣卫之气不能御外故邪得而乘之。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为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其条目俱详于本篇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按: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即气之剽悍者也,荣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荣卫。荣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荣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荣气、卫气也。


尤怡

人身十二经络.本相联贯.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气之中.必各有所见之证与可据之脉.仲景首定太阳脉证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盖太阳居三阳之表.而其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其初病.无论中风伤寒.其脉证皆如是也.后阳明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少阳篇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三阴篇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

暨本文共六条.递举六经受病之脉证.故柯氏目为六经之纲领.而此则为太阳之纲领也.然阳明条下无口干恶热之文.少阳证中无往来寒热之目.少阴欲寐.仅举一端.太阴厥阴.多言脏病.学人当参合他条.毋徒执一可也.


程郊倩

凡云太阳病,便知为皮肤受邪,病在腠理營卫之间,而未涉乎脏腑也。脉浮者,太阳主表,浮为阳为表故也。头項强痛者,太阳经脉行头項,邪客则触动其经脉也。恶寒者,太阳为邪所袭,郁而不宣故也。太阳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问何气之交,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做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脉此证,方可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已未,而尚见此脉此证者,仍可做太阳病处治。


方有执

太阳者,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所以为受病之始。《难经》曰: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表而郁于表,故不胜,复被风寒外迕,而畏恶之;及其过表入里,则不复恶此揭太阳之总病,乃三篇之大纲。以下凡首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


柯韵伯

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表章之。六经虽各有表证,惟太阳主表,故表证表脉,独太阳得其全。如脉浮为在表,太阳像三阳,其脉气浮而有力,与阳明之兼长大,少阳之兼弦细,三阴之微浮者不同也。头項主一身之表,太阳经络营于头,会于項,故头连項而强痛,与阳明头额痛,少阳头角痛者少间也。恶寒为病在表,六经虽各恶寒,而太阳应寒水之化,故恶寒特甚,与阳明二日自止,少阳寒热往来,三阴之内恶寒者悬殊矣。后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证。如脉反沉,头不痛,項不强,不恶寒,是太阳之变局也。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曹颖甫

此节为太阳病总纲。故但言脉浮,而不备言兼见之脉。如中风之浮缓,伤寒之浮紧。盖无论所受何等外邪,始病必在肌表,皆当见此浮脉外邪束于肌表,内部阳气被遏,则上冲头項,于是有头項强痛之证。皮毛肌腠之中,皆有未泄之汗液,从淋巴管输泄而出,医家谓之太阳寒水。邪犯肌表,必阻遏其外出之路,此水内停,即有恶寒之证,无论伤寒,中风,即使温病初起,亦必有恶寒也。


张锡驹

太阳者,三阳也。太阳之为病,兼气与经而言也。何谓气?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是也。何谓经?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是也。脉浮者,太阳之气主表而主外,故脉应之而浮也;头项强痛者,太阳之经脉不和也;太阳以寒为本,恶寒者,恶本气之寒也。此太阳经气之为病,而为太阳之总纲也。

按:《天元纪大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又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与天同体者也。天之寒气感于人,人即以已之寒气应之,所谓两寒相得,两气相从者也。《灵枢 · 本脏》篇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太阳又主通体之毫毛,而为肤表之第一层,故必首伤太阳也。然亦有不从太阳而竟至于阳明、少阳,以及于三阴者此又值三阴三阳所主之部位而受之也。《灵枢 · 病形》篇云:“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又曰:“中于阴者常从胻臂始。”此皆不必拘于首伤太阳者也。至于传经之法,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六气以次相传,周而复始,一定不移,此气传而非病传也。本太阳病不解或入于阳,或入于阴,不拘时日,无分次第,如传于阳明则见阳明证,传于少阳则见少阳证传于三阴则见三阴证,如下文“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病邪之传也。须知正气之相传,自有定期,病邪之相传,随其证而治之,而不必拘于日数,此传经之大开目也。不然,岂有一日太阳,则见头疼发热等症,至六日厥阴不已,七日来复于太阳,复又见头痛发热之证乎,此必无之理也。且三阴三阳上奉天之六气,下应地之五行中合人之脏腑,合而为一,分而为三,所该者广。今人言太阳止曰膀胱,言阳明止曰胃,言少阳止曰胆,三阴亦然,是以有传足不传手之说,不知脏腑有形者也,三阴三阳无形者也,无形可以该有形,而有形不可以概无形,故一言三阳,而手足三阳俱在其中,一言三阴,而手足三阴亦在其中,所以六经首节止提太阳之为病,少阴之为病,而不言足太阳足少阴之为病,其义可思矣,况论中厥阴心包少阳三焦、太阴肺之症颇多,又阳明燥结有不涉于大肠者乎?传足不传手之说非也。


魏子干

伤寒六气相传,正传而非邪传固已,不知无病之人,正亦相传否?不然,正自正传,邪自邪传,两不相涉,正传可以不论,何以伤寒必计日数也?答曰:无病之人,由阴而阳,由一而三,始于厥阴,终于太阳,周而复始,运行不息,莫知其然。病则由阳而阴,由三而一,始于太阳,终于厥阴,一逆则病,再逆则甚,三逆而死矣,所以伤寒传经不过三传而止,安能久逆也,其有过十八日不愈者,虽病而经不传也,不传则势缓矣。吾友高士宗云:读论者,因证而识正气之出入,因治而知经脉之循行,则取之有本,用之无穷,若执书合病以求治,则非矣。诚哉是言也


陈修园

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谓经?

《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谓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外卫之气也,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此言太阳之为病,总提大纲。


陈亦人

太阳经主人身的外表,好像外藩一样,外邪侵入人体,首先通过太阳经,所以太阳为六经之首。吴谦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未免失于机械因为人的机体是统一的,营卫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卫较营浅一层,寒既伤营,必先伤卫,风既伤卫,亦能及营,所以风寒营卫截然分开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


刘渡舟

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表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从提法上来看,就反映了张仲景六经分证是依据脏腑经络的,不仅仅是一个病名太阳,就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是相连的,太阳之腑居于下焦,但是它的气是通过太阳之经外行于体表温暖肌肤,抗御外邪,保护体表。因为有这样的生理功能,因此就把它叫做卫气。不要把卫气和太阳之气分开。卫气是中医特色性的概念古代的医学家对于营气、卫气是非常重视的。卫气在人体的运行有一个规律,白天和夜晚加在一起,卫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就是五十圈这五十周里,卫气在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阴二十五周,然后天就亮了,就到了平旦了,人就醒了,眼睛就张开了,所以说开目为阳,闭目为阴。阳气一活动,卫气就上头循项而下于太阳,就是说卫气这时候就要交于太阳经了。这时候由阴转阳,卫气行于阳道,就先从足太阳开始。为什么讲脏腑经络?为什么讲营卫气血和津液?这是人身上一些生理物质的运动,不计这个中医就空了。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太阳之气总六经而统营卫,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也,实际上就是和卫阳之气分不开。因为太阳之气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做巨阳或太阳。太者,大也,太阳就是很大的一个阳气。周身体表的阳气都受太阳之气所管辖。关于太阳主表,《灵枢.营卫生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外就是表《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因此肾阳之气通过三焦和膀胱而外应于腠理毫毛。腠理毫毛其应,就说人体腠理毫毛中的阳气就是通过膀胱和三焦输布来的肾阳之气。应是外应,外应于腠理毫毛是气和水根于内,应于外的意思。因为膀胱、三焦都是带有津液的,所以到腠理毫毛的气不是单纯的气,里面还有水分。外感风寒之邪一旦闭塞了阳气,就意味着腠理毫毛里的水液也闭郁住了,因此要发汗才能把风寒之邪去掉。日本的医学家就认为麻黄汤发汗就解水毒。人是一个整体,脏腑的功能是互相协助的。《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也是说肾往上属于肺,合于膀胱,经过三焦的上下沟通,故将两脏,所以说太阳主表和少阴阳气的支援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太阳要和少阴相表里?不达成阴阳表里,太阳主表就很困难了,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只有借助于少阴肾气,先天的元阳之气,才有那样一个大阳之气。另外,我们再看一看《灵枢.决气》讲关于气的问题。何谓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我们刚才介绍过,太阳之气要通过三焦,得到肾的支援才能主表。但是,只有先天的肾气,没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也是不行的。《灵枢.决气》篇就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人只有呼吸了天阳之气,天阳之气和水谷之气结合在一起,变成能量,然后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因此,太阳的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的阳气,既包含有先天肾气,也包含有水谷之气、呼吸之气。按照以前的说法,有天气就是呼吸之气,有地气就是水谷之气,有人气就是先天禀赋的肾气,这是天、地、人三气会合的协同作用。因此,没有肺的宣发、胃的滋养,太阳之气就没有来源和接续,就不能发挥作用。为什么在太阳病表证里有喘?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肺气,邪气影响了肺气的宣降,导致肺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干呕,有呕逆?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胃气,邪气影响了胃气的通降,导致胃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发热而反脉沉者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少阴肾气。因此,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人体在生理功能方面是有联系的。太阳主表和肺主皮毛、三焦温分肉都是一致的,不要看成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

我们再讲讲太阳经的问题。根据中医的理论,经络在人体是客观存在的。针灸家是按经取穴的,针刺这个穴就治这经的病。我以前在汉沽农场搞教育革命,天天到贫下中农家去给人看病,一个姓陈的孩子,十四岁,高烧。我去的时候没有带药,就仿照《伤寒》的方法,给他刺了风池、风府,还有大椎、曲池。出乎我意料之外,扎完以后脑门就出汗了,烧就退了。怎么能说太阳主表和经没有关系?张仲景说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期门,都是有道理的,是要讲脏腑经络的。太阳之经是阳经之长少阳和阳明都不如它。因为太阳之经行于阳道人体前为阴,后为阳,而太阳之经就是行于背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它不仅行于后背而且还是最长的一条经,穴道也最多。另外,太阳经和督脉并行,督脉为阳经之总督。因此只有太阳经能胜任通行阳气、主表的作用。同时,膀胱又是水之府,水能化气,气能行水,因此它才能够主表。太阳之经是不是就这一条线的问题?现在有一些人对于《伤寒论》中的六经依据的是经络学说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会说:哪有这个道理?太阳经的病就那么一条线有病啦?其实,那一条线是它的主干,譬就像铁路线的干线。大者为经,小者为络,络中还有孙络,网维于周身呢!因此,太阳分而言之有三,叫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体之太阳就是主表的太阳,表面的都是太阳;经之太阳就是说它的经脉,头项强痛就是它的经脉不利;腑之太阳就是膀胱气化功能的问题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概括起来就叫太阳。从各个注家的解释来看,有的时候从腑之太阳提,有的时候从经之太阳提,实际上是整体的东西。《医宗金鉴》为使《伤寒论》容易懂一些,提出了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的概念。正因为有腑之太阳,所以经邪可以传到腑,因为经腑相连,像树根和树枝,是一个整体。因为太阳是主表的,所以外来的邪气要客人体表的时候,先从太阳开始。正气抗邪气于体表病位就在体表。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就叫做表证。表证的第一个证就是脉浮。把脉象摆在头项强痛、恶寒、脉浮这三个证的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为什么脉浮?因为正气抗邪于表,营卫气血就向外,所以脉就浮。这一个浮字有好几个意思。其一,是从脉象来说的。浮脉如水漂木,浮脉惟从肉上行。其二,是从病理来说的。为什么脉浮啊?在这里反映的就是太阳表证。由于邪气初客于体表正气开始抵抗,气血向外,所以脉浮。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无论病的时间有多长,只要还是浮脉,就反映气血向外,也就意味着邪气在表还没有解,浮脉为阳表病居就不能用承气汤之类泻下啦。

如何判断是浮脉?切脉之法有举,有按,有寻人体的层次从表到里分为皮肉脉筋骨,叫做五体。轻手叫举法,也就是浮而取之,再往下按到肌肉,再按到筋,再按到骨,叫举按寻。应该选用举法。脉有其真,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循,必须按着规矩来。表证的第二个证就是主证。其一是头痛项强,头痛和项强是有机联系的两个证候。头为诸阳之会,是阳经都会于头,但是每一个经有它的侧重,阳明在头额,少阳在头角,太阳在头项。头为三阳之通位,而头项则为太阳之专位。虽然三阳经病都可以出现头痛,但是只有头痛项强属于太阳所专有的,这是它的一个特殊性。什么叫强?就是说太阳之经脉不利了。因为经脉有疏通的作用,所以叫经输。《灵枢经.本脏》有这么几句话: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是行血气的,是濡筋骨而利关节的,以流通为宜。

因为太阳表受邪,必然影响它的经受邪,所以太阳表证也叫太阳经证。太阳经一受邪,主要的反映部位就是项,再往下紧背,再往下紧腰太阳经输不利了,后项就有一些发强,就是说活动、顾盼、俯仰有些不自如了,觉得发紧。有的注家认为强者,强直也,那就错了,就成了痉病啦。其二是而恶寒,这个而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连接词,不仅把上面的证候都连接在一起了,而且还有强调的意思。凡是张仲景描写而字以后的这些症状,诸如不汗出而烦躁者无汗而喘者,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会恶寒?因为邪气伤了太阳之气,卫气不能正常地温煦肌表,所以才恶寒。《伤寒论》表证的提纲没提到发热,只提到了恶寒。表证也应该发热,因为阳气被郁。太阳之气被邪气所伤,阳气要抗邪于表,开合不利,阳气闭郁,应该有发热的证候。为什么《伤寒论》提纲这一条没说发热?邪气伤人的时候先伤卫阳,因此恶寒是一定会出现的。从自觉症状来说,恶寒一定出现在发热之前。表阳被伤以后,人身上的阳气、营卫、气血要积极地抗邪于体表,发生了阳气郁遏以后,就会出现发烧。但是,临床也有恶寒的同时就已经发烧了。古代没有体温表,只能根据患者的主诉来记载,所以强调恶寒。因此,表证除了恶寒以外,应当有发热。这就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表证的提纲。以后凡是提到太阳病,无论是在太阳篇也好,还是在其他的篇章也好,就应该具备表证的主脉、主证。也就是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


本条为太阳病脉证总纲。

太阳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故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正邪交争于体表,而出现表病的脉证。本条之所以为太阳病的总纲,正是因它指出了表病脉证的共性。“脉浮”为表病主脉,放在诸证之前,可见其对诊断表证所具有的重要性。邪犯体表,营卫气血必抗邪于表而充盈于外,脉为气血之先,故脉外应而浮。李濒湖说:“浮脉为阳表病居”,因此,“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临诊不论何病,也不论病程之长短,凡见浮脉,即当首先考虑表证之存在。“头项强痛”为太阳病主证头为诸阳之会,是三阳经之通位。但诸阳经依其循行部位之不同,又各有所主。而头项部则为太阳经脉所过,故项为太阳之专位。太阳经脉受邪,气血涩滞,经脉拘急,于是就出现头项疼痛,活动不能自如的“项强”证候。恶寒,是表证的重要表现。在“恶寒”之前用一个“而”字,有“而且一定”之意,以示强调“恶寒”对辨证的重要性。邪伤太阳之气,卫气失掉正常的卫外功能,所以病人感到怕冷。表证恶寒,是因太阳之气受伤,临床多见背恶寒较甚,且以下午恶寒较重为特点。因邪客于表卫阳先伤,午后而阴寒得逞,所以会有这一现象。


本条讲的是太阳表病的共同脉证。由于感邪有不同,体质有差异,临床表现又有不同的类型故太阳表病可概括为中风与伤寒两类。下面就分别讨论各个不同类型的脉证特点。


胡希恕

太阳病,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如肝炎,肺炎,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那么由于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都得过,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充血,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


“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袭(寒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还要想一想,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这个发汗呢,人要想出汗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嘛。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得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怕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恶寒)”。这我也查找西医书了,他就是这个样。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证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


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顶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在内经上也有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个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这个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这个疾病排除于体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他有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满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要适应它,就与它斗争。那么,有的疾病的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的,所以身体呢它就不能够(抵抗)。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就活不了了,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这空气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他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说“正邪交争”


山田正珍

太阳指表而言,盖伤寒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不可遽易者也。夫人之常情,每信于其所习见,而疑于其所未尝习见者。故仲景氏亦不得己而袭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借此配表里脉证已,故论中无一及经络者。可见此书以六经立名,犹数家者流以甲乙为记号注家不察,解以素灵经络之说,可谓不解事矣大抵外邪之中人,其始浮在肌表,谓之太阳病最浅最轻,所以居三阳之首也。脉浮,邪气在表之诊,头痛項强。。。太阳病有伤寒,有中风,此条统而论之,故惟云脉浮,而未分其紧与缓也;其所谓恶寒,亦兼恶风言之,恶风轻恶寒重,舍轻取重,所谓举大而小从者也。其惟称恶寒,而不言发热者,以太阳伤寒之初证有或己发热、或未发热之异也。后凡称太阳病者,皆指斯条之脉证而言。


内藤希哲

此以后称太阳病者,指此脉、此证一二见者而言,非单指脉证悉具者而言也。


陆渊雷

六经篇第一条,相传为该经之提纲,谓必具如此之证,乃得断定为此经之病也。旧注以为风寒之邪由表入里,太阳主皮肤而统营卫,故为风寒所始病之经。其解释脉浮以下诸证,亦从皮肤营卫,及太阳经络为说。所言既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证以今日科学知识,尤多错误。夫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事实也,用麻黄、桂枝诸方治此病而愈,亦事实也,事实则古今中外无异。若夫脉之所以浮,头项之所以强痛,乃至麻桂诸方之所以愈此病,则属病理药理,而有待于研究矣。前贤注解,大抵根据《内经》、《难经》,而参以自己之臆想。即内难本文,亦不过依附五行、四时等当时通行之理想,而托之黄帝、岐伯、越人而已。且以当时条件所限,故此等旧注类,多失真。近年欧西传来之医学,出自种种精密实验,虽未能悉合真际,大体己无多违失。是以鄙人冶医,取古书之事实,释之科学之理解,此《今释》之所以命名也。古书理论,及旧注之不背科学者,间亦援引。至于旧说,沿误己久,深入人心者,辄根据科学以驳正之。非敢求胜前贤,亦冀中医学有所进步耳。凡百学术莫不因其所已知,从而推究试验,以求其所未知。若已知之理论为谬妄,则推求所得之新知,将愈益失真,此理甚明。而訾吾者诋为失却中医真面目斯可异也。

今欲释伤寒太阳病,应先注意数事:第一,凡流行性病,皆有病原细菌为原因。菌之使人病也,或以其成群结队之菌体,直接为害于人体或分泌毒质以害人体。吾书为便于言说计,概称之为毒害性物质。第二,毒害性物质不制伏其病则不愈,而中西药物,可以直接制伏毒害性物质者较少,即或有之,其性亦毒,用少则不足以愈病,用多则人体先受其害。直至近世始有磺胺类及抗生素,而品类不多。临床家经验,或谓抗生素之效力,今日已不如初发明之日,盖细菌亦逐渐产生抗药力也。在仲景之世流行性热病当然无特效药品,惟幸人体感染病毒后,必立起反应而产生抗毒力。此种抗毒力即西医所谓自然疗能,中医古书,则谓之正气其治疗热病,亦惟凭借此正气,从而利导匡救第三,内科病之证候,多非疾病之本体,而是正气抵抗病毒时所发生之现象,故观察证候,可以测知正气抗病之趋势。于是选用方药,以利导匡救,而达治疗之目的。明乎此三者,然后可以释太阳病,而全部伤寒论亦不难知矣。

太阳病者,正气抗病之趋势向上向表,其目的欲令出汗,而从汗液中排除毒害性物质也。人体受病毒刺激,立即产生抗毒力。抗毒之法,盖视毒害性物质之种类,而有不同,虽细菌学免疫学专家,亦未能详知。大抵是产生某种物质,使与毒害性物质结合,而化成无毒之物。抗毒力产生时,必恶寒、发热,注射防疫菌苗者,用动物作细菌试验,或制造治疗血清者,大多数见恶寒、发热,可以征也。

恶寒既常与发热同时发作,且伤寒以发热为主证,则知经文恶寒二字,即含发热在内。当发热时,体内新陈代谢亢进,而心脏之张缩力,为之加强,心力强则脉搏大,大而未甚充实,则重按即觉其软,且古人观念,谓太阳病在肌表,遂以心理作用,认此种大而较软之脉为浮脉。不然,脉管有结缔组织,固着于一定部位太阳轻浅之病,岂能移脉管而浮向外表耶?由是言之,脉浮二字,亦含发热在内,脉浮发热而产生抗毒力矣。然倘使毒害性物质相当强盛则新生少量之抗毒力,未足以抵抗而胜任愉快计之上者,莫如排除其一部毒害性物质,使仅留于体内者,不足以危及生命,适足以引生抗毒力。

太阳为热病之初起,病菌学证明病初起时,毒害性物质多在血液中,欲排除之,则莫如出汗汗腺在肌表,欲出汗,则气血必须趋而向表,吾于下文将说明一事。人体种种机能,表之与上,里之与下,常相联系。又汗腺之排列,上半身较多,故气血向表以求出汗者,同时必向上。气血向上,则上部充血,而头为之痛,项为之强,剧者且见鼻衄(本论四十七条、五十六条)。故头项强痛,为气血向上向表之征,而是正气欲令病毒与汗俱出之征。太阳之病理如是,故发汗解肌,为太阳病之唯一疗法。

太阳病之目的欲出汗,是矣。然出汗之目的,安知非为放散体温以退热,而为排除病毒耶。曰:“是不难知。”若于太阳病之临床经验较多其例不胜枚举。最显著者,如麻疹、天花、猩红热诸病,皆须透发于皮肤,故始终宜发表,即始终不离太阳。其传染皆由接触,而于病向愈时之落屑期中,传染力最大。往昔种痘者,且取天花之疮痂,研末,纳于受种者之鼻孔,其人即迅速出天花。由此可知,此等诸病皮肤所发疹点、疮痂,即是毒害性物质。而发表即是排除毒害性物质,使与汗同时排出也。

又如流行性感冒之发热型,亦始终不离太阳,而极易接触传染者,其滤过性病毒为病菌中极细小之一种。以臆测之,菌体极小,则易于窜透血管而入于汗腺,则此病发汗所排泄者,当不仅菌毒,亦有菌体。更推之麻疹、天花诸病病原亦是滤过性病毒,其体亦极小,而其落屑落痂之最易传染,当亦有菌体排出皮肤之故。以是种种,得断定太阳病之发汗,为排除毒害性物质,非为放散体温以退热。其有一汗而热遂退者,则因毒害性物质既大部排除,其仅存者,不足为病故也。

太阳固为热病最先见之证候群,然热病不必皆起于太阳,有起病即为少阳或阳明者。旧说谓风寒之邪,必由表入里,可知不是。若起病即为阳明,则绝无退而传为少阳或太阳者。温热家谓温邪由里出表,可知亦非。六经传变之次序,下文别详之。

太阳、阳明等六经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义所指,递有不同。最初盖指经络,六經各分手足为十二,为针灸家所宗,《灵枢》《甲乙》诸书,及《素问》中大部是也;其次指气化,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之等,为司天在泉运气家所宗,王冰附入《素问》之天元纪等大论是也;最后则指热病之证候群,为汤液家所宗,《伤寒论》及《素问·热论》是也。名则犹是,义则递异,故本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热病之六经,亦不可以望文而释其义。惟三阳经与三阴经之异可以略说。

凡正气充实,抗病力强者,为阳。正气不足,抗病力弱者,为阴。病情属实热者为阳,虚寒者为阴,此本论三阳三阴之义。《素问·热论》则以表证为阳,里证为阴(热论与本论不同,详下文),故热病六经之名,阴、阳字可释,太、少、明、厥等字不可释。恽铁樵先生释太阳为最外,此盖以最释太,以外释阳,其说自辨。但恐仲景本意,未必如此。


丹波元简

方有执云:太阳者,以太阳经所主之部属皮肤言也。皮肤为人一身之表,表之为言外也。风寒本天之二气,于人身为外物。故其中伤于人必自外而内。人之中伤之,必皮肤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肤,皮肤属太阳,故曰太阳病。盖举大纲而言始,以见周身皮肤具病。后人不察,以经络之一线而嚣讼,岂不太谬?此说出于《痉书》,以其论太阳之大纲,故附于此。柯韵伯云: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六字,当作六句读。言脉气来,尺寸俱浮,头与项强而痛若脉浮两字连读,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一句读,疏略无味。字字读断,大义先明矣。


恽铁樵

诸家解释,不为不明了,然初学读此,总不免捍格。第一句先有几微模糊影响在内,势必愈读愈不明了,吾今以意释之。凡医经“阴阳”字含有寒热虚实内外意义。热为阳,寒为阴,此一种也;实为阳,虚为阴,二种也;外为阳,内为阴,三种也。此三种意义,随处而异,并非同时包含三种。此处“太阳”之“阳”字,即是“内外”之“外”字;“太”字,简直是“最”字;“太阳”两字,即“最外”两字。然则何以不曰“最外”而曰“太阳”?此所谓术语也。因“最外”二字,不能定界限,究竟何物之最外,不明了也。若“太阳”二字,则有界限,即指躯体之最外层。是故论字义,可云“太阳”二字等于“最外”二字论其所包孕之内容,则“太阳”二字乃言躯体之最外层。仅仅“最外”两字,不过为“最内”之对待,“次外”之等差而已。凡术语皆如此。其次此为伤寒第一节。欲知第一节何故如此说,则当先明古人所谓“伤寒”之意义。《难经》所谓“伤寒有五”之说,虽不的确,观仲景书,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诸名目,则知“伤寒有五”,乃古来如此传说。否则仲景既以“伤寒”名书,不当复有与“中风”对待之“伤寒”。可知在宋以后,异说纷纭,视为难解者,在仲景之世固不烦解释也。仲景之书名《伤寒卒病论》,后人解释“卒病”字,或以为“卒”字乃“杂”字之讹,“伤寒”“卒病”乃两书,其一即今之《伤寒论》,其“杂病论”即《金匮》;或谓“卒病”即指热病,凡病之卒然而来者皆是,犹之今日西医所谓急性传染病。其《金匮》中各病皆慢性也,此说亦通。鄙意,古人“伤寒”一名词,有广、狭两义。广义包括一切热病而言,狭义即指脉浮紧,无汗恶寒者而言。是广义的“伤寒”二字,犹之今人“外感”二字。


复次,须知寒、暖二字,是躯体之感觉,犹之甜、苦是舌面之感觉,绚、素是眼光之感觉。夏葛冬裘,所以适寒暖,若冬葛夏裘,则不适矣。惟是冬裘只能御寒,夏葛须不能生凉,故谓裘葛本身有寒暖,其说不通。谓冬寒夏暖,乃气候为之,此说是矣。然有冬日欲裸体入泥淖中者,有夏日御重裘战栗无人色者,此又何故?又有道之士,冬不知寒,夏不知热;盛年体强,寒暖皆不甚措意;老年体弱,寒暖均非所能堪,此又何故?因知寒暖云者,虽属气候当以人身感觉为主,而感觉之差等,又视本体之抵抗力为进退。因体察本身抵抗力之所在与其变化,而名之曰卫气。为之界说曰:卫气者卫外者也。是故卫气强,则外界之寒暑不能侵侮;卫气弱,则外界之寒暑均容易侵侮。若外寒侵入,卫气扰乱,则寒暖之感觉反常,如是者,谓之卫气不能卫外,是为卫气不和。卫不和者,其人当病。凡如是之病,非本体发生剧变而有病,乃因卫气不能抵抗外界之寒暑,外界之寒暑侵入躯体,卫气不和而为病,如此之病,纯由外铄,谓之外感。古人不谓之外感,谓之伤寒,是即广义的伤寒。此种外铄之病,其最初一步,皆在躯体最外层,躯体最外层,名之曰“太阳”,躯体最外层之病,名之曰“太阳病”。大约古人之治医者,此等皆是应具之常识皆不待烦言而了解,故仲景《伤寒论》第一语曰“太阳之为病”。


陈伯坛

特书首五字,重挈太阳二字,统标阳本阴而言也。发于阳发于阴之省文曰为病。发病在太阳先与邪以可乘之隙,故不曰寒为病,曰太阳之为病。病则太阳浮,阳浮故脉浮。指出走头之脉,一望而见其浮。两手之浮脉在言外,以脉浮非如下文阴阳俱浮之比。下两条脉缓脉紧,又浮脉在言外故也。阳浮显与寒邪相搏击,则痛在太阳。太阳不甘受痛,极力以御邪,遂移其痛于头项,故不独曰痛曰强痛。既犯寒,又不胜寒,纵有强忍之力以耐痛,却无强忍之力以耐寒,形容其与邪相得而不相得。曰而恶寒而字合首句语气,似有微憾之词。吾谓仲圣爱惜太阳之第一声,字字悉载福音而出也


冉雪峰

此为太阳病总提纲,后凡言太阳病准此,虽因性质不同,不无转变,而大端原则不移,此如科学定律一样。这个提纲,不宁为中风伤寒的提纲,且为温病中湿中暍的提纲。风寒温湿暍均可病太阳,隶属太阳,故均可称太阳病,如本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太阳中湿,太阳中喝,是其明证。此与难经五种伤寒一例,但秦越人的五种伤寒,只详病名,只详脉象,而此则补详证象,尤为真确踏实。似由唯物而追溯到辩证,又由辩证而归结到唯物。学者须知这个提细,乃太阳病的提纲,太阳本经本气病,原是如此,不待其他种种病质,而始构成。但风寒温湿竭,均可病太阳,均可兼见太阳病的脉象证象,不过各随病原性质,生出种种化合差别,而太阳本质是始终变而未变的。太阳之为病五字,为伤寒论中特笔。全书无字句全同的第二句,从来注家,多未了了。即有所悟,如恽铁樵、陈伯坛,均注意开宗明义第一句,但只于文字上加播弄,未能于义理上生发挥,犹未达一间。六经分篇,计六个提纲,各经有各经的性质,各经有各经的脉证,各经有各经的部位,各经有各经的疗法,在古人原明白昭显。六经是六个性质,六淫加之六经,又是各各化合的性质,隔断不可,含混不得。后入混温于寒,混疫于温,纠缠不清,误入蚕丛。求一真正了解理性,掌握现实而不可得。伤寒病热,乃寒可化热。寒热是二气,未化之寒,安容称热。寒混称热,与温混称热,错误几成习惯,情不为怪。名不可假,关系重要,病理性质基层,安容含混,愿与医林豪杰之士,彻底一厘正之。


冉氏又曰:上各家注释,对本节正面文字,义理都很明白清晰,并各有各的体会。但是学者当注意,汉文古朴,一字不轻下。太阳病,说太阳病完事,何须说太阳为病,太阳之为病,之为二字,是什么意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说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完事,何须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加这个而字,又是什么意义?徐灵胎云:“天下无不发热的伤寒”,何以这个提纲并无发热字样,其隐奥在什么地方?凡注解古人书须明了其指归,会通其精神,所谓虚字处用力,无字处着眼,试为学者劃切直质诠说,太阳病,是言病属太阳。太阳为病,是言太阳生出来的经病。太阳之为病,是言太阳本身的病而非其他阳明少阳等等的病。若释为风寒总纲则是为风寒的,而非太阳的,意义未免太狭。之为二字,语气由上摄下,真贯到而恶寒止。寒是太阳本气,是必恶的。故审证者虽见脉浮头项强痛,尚恐证之不真,必须而又恶寒,乃为决定性无差误,而字有千斤重。至不列发热在仲景当日编此书时,眼界甚高,知道此书必传后世。人之伤于寒也,固当病热,然病有初有既,证即有已发热未发热。若遇太阳病尚未发热,后人必以提纲明载发热,条件不备,必将生出种种疑义。提纲不载,乃恐后人误会,其要义特于下文第三节补出,两可互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明此,则不惟绘出虚字精神,并绘出无字精神。而本节整个精神,完全跃跃纸上。太阳为伤寒第一重门户,此处依稀模糊,必将宫墙外望,不得其门而入,故为详辨,全书均当作如是观。


冉氏又曰:西说伤寒,是法定传染病。其病源细菌为杆形,学者称之目杆菌。依照细菌学的原则,可将此项细菌,用适宜培养液培养,作动物实验,及制为抗毒血清、抗菌血清等。种种预防治疗,很正确,很实在,这是中医当推重,当学习的。但不能震惊其名,盲昧其实,强无病菌为有病菌,强非传染病为传染病。如中说伤寒与西说伤寒,名同而实异。其来路一方是从皮毛入,一方是从口鼻入。其性质一方是六淫气化侵袭,一方是细菌感染蔓延。其治疗一方是解毒杀菌,一方是驱邪安正。试问以中说伤寒疗法,疗西说伤寒,可乎不可?以西说伤寒疗法,疗中说伤寒,能乎不能?一披中医历史,温与寒混,疫与温混,历时甚久。温与寒混,现已明了,疫与温混,风犹未熄。若再疫与寒混,又藉西说以张之焰,披一件科学外衣耸听尤易,为祸甚烈。上编概论内谓旧的错误容易知,新的错误最可怕,即指此类。又或谓中说伤寒非病菌,中说湿温乃为病菌,均是信口吹簧,五十步笑百步。试问湿温病菌,系何种病菌,是球形,是弧,是螺旋形,抑或是西说伤寒的杆形?既未经显微镜诊察证明,就不能横娜强派。若再混扯滤是性活毒,谓以臆度之菌体极小,又谓凡服麻黄桂枝各方而不愈者,即是病菌,真极理想的能事,这岂是真正研究学问者态度。口头拿科学招牌嚇人,可是真糟连科学的影子,都看不见,是本不足辨,又不能不辨,不敢不辨。


大千老师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气的生生不息,流衍无穷,内外交通和上下相应。心肾之气相交,肝气上腾肺气下降,心气布于表,肾气至于里,脾胃为中转流运之气;下面的气重浊,上面的气轻清重浊和轻清之气二者相交,这就是气学中医整个的理解方式。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天气很冷,人们穿的也少,容易得伤寒(大寒),现在得伤寒的很少,因为人们没有触寒的机会。《伤寒论》开篇就讲人伤于寒,伤于风,一个是伤寒,一个是中风,古人理解就是伤于寒邪中了风邪。伤寒的寒不是风,不是寒冷,而是寒气糊上人身之后,人的皮毛毛孔本能收缩(因为要保护体内所有的热气不能散失掉),所有的毛窍突然紧闭,或者没有来得及紧闭被风冷之气闭住了。如果寒气去,那么所有的毛孔可以很快打开,但由于中寒严重或者久久中寒(因为人不可能出去中轻微的寒就得伤寒,很重的寒气袭于身人才会得伤寒),毛窍都闭住了,而且不能及时打开,为寒气所侵蚀,失去了控制,打不开了,这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人的体温内外相交通,原来三十七度,外面温度低,人体通过毛窍不断地向外辐射热量和生气,如果所有的毛孔突然闭住了,热气无从散失,那么就会聚在里面发热,像《素问·热论》上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就像一个屋子一样,突然门窗紧闭,里面点一个火炉子,温度马上就升上来了,这时候人就会发烧这就是发烧的最原始解释理论:毛窍为寒邪所闭,郁里发热。无汗是麻黄汤证,麻黄有解表的功效,喝了麻黄汤人发汗,通过麻黄汤的药力冲开体表郁闭的寒邪,使毛窍重新打开,通过汗液的方式把体内郁热排出去,同时解了肌表的寒邪,人就豁然而解了。这就是伤于寒者麻黄汤,无汗麻黄有汗桂枝,下面马上讲桂枝的道理。现在很多人一发烧就要退热就吃清热的药,这肯定是错的,要看情况。如果是寒邪在表,郁而发热,当然是发汗。中风为什么一般都说有汗呢?中风一般都是中风寒的风,和伤寒很相似,只不过没有毛孔闭合,风邪大于寒邪,风邪吹得肌表之气丧失了调节能力,毛孔来不及闭,那人体之气就不会严重郁闭住,所以无汗是高热,有汗一般热度不会很高。只是风寒邪气把体表的机能一下瓦解了,人处于失控的状态,就出现了不自主地有汗。为什么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来解(表邪)呢?麻黄汤也可以解,只不过有汗,人是虚的,用麻黄汤担心身体消耗过大,没有必要用麻黄汤,毕竟麻黄汤有伤正的嫌疑。桂枝汤很简单,桂枝辛甘而热,行经脉之中。桂枝汤又叫做复脉汤阳旦汤,行于十二经脉走一圈,带着人身的正气和药气走一圈之后把全身所有不适的地方全都恢复正常。让卫气不共营气,营气不共卫气营卫不和的局面消失,用桂枝汤打了一圈,营卫一下就通了。桂枝汤与和事佬的道理是一样的。喝桂枝汤还要啜热粥,热粥是食气,饮食之气,药食之气,包括人身的正气被桂枝汤带着温暖一圈,凡是不适的地方都适了,所有的毛窍恢复正常,正气恢复了邪气就散掉了。这就是有表邪的两个典型汤证:桂枝汤、麻黄汤如果邪气没有解或有其他情况,假如闭得很厉害,使人身极度郁闭,马上就高热起来了,出现了烦躁等症状,这就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和麻黄汤就是程度的问题,普通的表闭用麻黄汤一解就开了,闭的很严重麻黄汤解不开就必须用大青龙汤去解,大青龙汤都有危症了嘛人都出现了意识上的问题。但是这种寒邪袭击人身,几乎把所有的毛窍都闭住了并且里面迅速化热的情况现在极少见。还有小青龙汤证,里面还有寒邪引动,内外寒邪都要去所以用小青龙汤。邪气袭击人无非是袭击的深浅,进不进去,如果一旦进去了那马上就到太阳篇的中篇了,就是陷胸汤证了。什么叫陷胸呢?就是邪气陷于胸中,邪气结于胸中就叫结胸,水饮互结、水热互结都是后人加的,不是直接的理解。大小陷胸汤证呢,就是寒气袭击于表,从表进去之后,首先面临的是肺、胸廓,邪气在胸中结住了,就是结胸;如果结不住,结得不是很硬就是痞证;结得稍微硬就是小陷胸汤证结得很硬就是大陷胸汤证,结得不硬而是很软就是气证,就是痞,就是泻心汤证,泻心泻在心下;如果邪气结得很高那是吐证,瓜蒂散可以吐出去;如果结的不是气痞,是散漫的,就是栀子豉汤证,心中懊恼反复颠倒,邪气很散漫地结在胸中,用栀子豉汤吐一下;如果邪气进去后入里化热,邪气散漫开来了,不仅局限在了胸中,那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并不是很散漫,而是有一种郁闭,有向血分走的趋势,那是茵陈蒿证,发黄;如果这时经血时来,结在血分了,结得轻是大承气汤证,结的很厉害就是抵挡汤证,整个太阳篇从气学角度就是这样来理解的。柴胡证、阳明证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走了少阳经和阳明经。其实气的形态就这几种:第一,邪气入的深浅,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第二,进去之后存在的程度,是散漫还是结成实了、聚集了。如果是聚集那就是从痞到小陷胸到大陷胸,如果是阳明经那就是小承气大承气;如果邪气进入后是散漫的,一般的散漫不郁闭的那可能发黄。还有一点是化热化寒,这很好理解,为什么邪气进去能化热?就是邪气进去与正气相争,正气不弱,打得热闹,这就是化热了---气之所聚则变热,气聚则热,气散则寒。如果邪气进去后正气很弱不能正面交锋,那就很容易化寒。对于正气弱化寒《伤寒论》主张加附子,所有加附子的都是寒,加一些补气血的药恢复正气,顶一下寒邪,《伤寒论》开篇讲脉浮,什么是脉浮?就是气浮。什么叫气紧,什么情况下气紧呢?肚子绞痛的情况下肯定气紧,正气和寒气相争,里面的气很紧张,打起来了嘛。寒气要往里攻正气不让攻,双方在交战,拧绞在一起,非常紧张,摸脉就是紧脉,整个人身都是很紧张。脉浮就是气浮在表,邪气在表,正气往外托托不出去,邪气往里攻攻不进去,所有的交争都发生在表面,一摸就是气浮,一搭手就有。同理脉沉是气沉,气沉在里,在里面打不在外面打,或者说阳气出不来都沉下去了。以上方方面面都是用气来解释的,而且直接明白,对经典可以很好的理解。有句话:“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气往上冲就是往上顶,有时候感觉不行了,有一股气往外出,这就是对气很好的理解。气学中医是一种体验的医学,可以说直指人心。比如呕则气逆,为什么叫呕逆不叫呕吐呢?逆就是逆气,呕而逆气叫呕逆;再比如《内经》里:“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什么大陷胸证有燥屎要心下硬脉沉紧才能下不然不能下呢?就像气结聚在一起,扔一颗炮弹啪能炸死,要散开了那扔一颗炮弹徒伤正气人都散了就像空气一样。“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都是在讲气机的道理,四部经典如果从气机来理解就可以很好地串讲下来,离开了气机气的层次来理解就很麻烦不直接。《神农本草经》《难经》用气机都是很好理解的。


刘希彦

这是太阳病的总纲,所谓总纲就是太阳病典型的证。我们上面说过,中医不是治病灶的,所以不管是什么病毒感冒非病毒感冒,也不管什么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我们看的是人体对这个病的反应,通过这种自体反应来分析人体,以此为依据来组方恢复人体秩序,让人体自己去治病。所以作为太阳病的总纲是一些人体的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不分科,好的中医大夫个人就是一所医院,可以治一切的病。只要发生同样的证,不管是外感病和内伤病,用同样的方子都能治好。后世说《伤寒论》适合治外感病而不适合治内伤病说这话的人这是没有学透。


现在一个一个的证来分析。何为“脉浮”,当体表感受到外界的邪气的时候,气血会本能的往体表走,去驱赶这个邪气。而脉象和人体气血是相应的,于是脉浮于表,手指轻取就能摸到我们人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外界的邪气。比如,走到外头风一吹,一个激灵,我们就已经感冒了。多数情况下,人体的气血功能可以将这个邪气驱赶出去,所以不会发生感冒的症状。在自体功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气血和邪气在体表僵持住了,于是就发生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气血不能驱邪外出,就要源源不断的增加兵力多余的气血上冲于头就会发生头痛。气血往体表走,脖子里的筋受到的滋养不够了,就会僵硬,发生项强。恶寒”,当体表的气血有余,体表温度就会升高形成发烧,这就与外界有一个温差,所以会觉得怕冷些。一般来讲,当体表气血充实,人应该不怕冷才对,可是,如果因为体表汇聚了过多气血,体内因此而空虚了的话,表热内寒,这个人还是会怕冷的。如果发烧还怕热的话,就是温病了。治病求其理,我们不能只大概其理解,一定要把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人体的规律是什么弄清楚。以后还要把人体和药物的关系完全弄清楚,不能模糊,不能大概其,这才叫学医。


刘元春

太阳病的提纲。第一,提纲给出了太阳病的定义。关于太阳病的定义,我们在六经辨证疏理篇中已经说过,是指患者体质比较强壮的前提下,感受了外界六淫邪气(主要是风寒),正邪交争于体表,因而表现为正气比较充沛,正邪交争比较剧烈的表证,即太阳病。第二,提纲给出了太阳病的主要症状特点,包括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等。当然,太阳病还有很多很典型的症状没有列举出来,比如发热,有时发热很高,现代医学属于高烧,但此提纲里没有提发烧。原因在于太阳病的初期,有时没有发烧的症状,比如本论第三条揭示的情况。还有一些症状,基本上属于普遍意义的症状,也没有说,比如打喷嚏流鼻涕等等。因为打喷嚏流鼻涕虽然几乎是必见症状,但却不是特异性症状,也就是说,太阳病中可以有这些症状,其他经病中也有这类的症状,比如少阴病中也有此类症状。第三,提纲说明了太阳病的病机即正邪交争于体表的表证,正气比较充沛,正气实、邪气也实的表证,表实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从外感病论述入手的,从外界邪气感受人体入手,正气比较充沛,能够抗邪,正邪交争比较厉害,就叫做太阳病,如果正气比较虚,不足以抗邪,即正虚邪气实的表证,即少阴病;正气没有抵抗住邪气,结果病邪往里走了,走到半表半里的层面,这个层面距表距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病邪的排出渠道不顺畅,不方便,所以会出现很多郁热郁结的毛病,如果此时身体正气还比较足,就属于少阳病,如果身体比较虚,就属于厥阴病如果病邪进一步趋里,进入到消化道,表现为里热亢盛,津液耗伤,就属于阳明病,如果表现为一派虚寒之象,就属于太阴病。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虽然是从外感病入手论述的但实际上也是可以论治内伤杂病的。古代的伤寒一词,广义地讲包括一切外感病,风寒暑湿燥火,全都包括进去了!狭义的伤寒,则专指伤于寒邪的疾病。伤寒论是论治一切外感病的理论,并非专指狭义的伤寒!明清时代温病流行,很多医家学医不精,用治疗狭义伤寒的办法,去治疗温病,结果每每误伤人命,所以一批有思想的医学家拓展了外感病的治疗思路,发展出了精妙绝伦的温病理论,治疗温病效如桴鼓!但细究其理论渊源,无非是把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治法发扬光大,并开发出很多轻灵巧便的方剂而已!温病派医家不承认这一点,并划清与伤寒论的界限,其实是因为自古以来以内经解伤寒的理论流弊,致使温病派的医家每每从内经中寻找理论依据,人为割裂了温病理论与伤寒论的关系,结果导致其温病理论在源头上的混乱和繁杂,以至于导致温病派医家治病每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的先天缺陷。


六经病指的是某种特定的病机导致的疾病类型是病机的概念。比如六经的太阳病、少阴病,都是指外感表证,感冒鼻炎、咽炎等等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太阳病,也都可以表现为少阴病,当然也可以表现为少阳病和厥阴病等等。可见,六经病的概念,与现在大家通常理解的疾病的概念,完全是不同层面的东西。比如说肺炎,是现代概念上的一种疾病。但是按照六经辩证,肺炎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可以是少阳病,可以是太阴病,可以是少阴病可以是厥阴病,它可以是六经病中的任意一种具体来讲,一个人受了风寒,出现怕冷,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等,医院可能检查诊断为肺炎但根据前面这些症状,中医六经辨证则把它判定为太阳病,因为它符合太阳病的概念;如果这个时段没有好好治疗,疾病进一步发展,变为咳嗽黄痰,胸闷气喘,鼻流黄涕,发烧,不怕冷,这个时候西医还是诊断为肺炎,但中医六经辩证则判断为少阳病;如果这一阶段还没有治愈,疾病进一步发展,发高烧,大汗淋漓口渴,脉数而洪大,这个时候西医还是诊断为肺炎,但中医六经辩证则判断为阳明病;如此类推,一个肺炎,根据病程发展的不同,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可以表现为中医六经辩证的各种证型,比如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甚至表现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并病等等不同的类型。有人会说,中医太复杂了,一个疾病分出那么多类型,多麻烦啊!错!西医有3万多种病名,而中医六经辨证只有6个类型!西医治病,是辨病治病,同一种疾病,就用同样的治法。中医治病,是辨证施治,证型相同,治法就相同证型不同,治法就不同,不管是不是同样的疾病同一种疾病,证型一样则治法一样,证型不同则治法不同。即中医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关键点是看证型,而不是看病名。所以,中医主要是辩证的辨病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能辨病的固然好多少有一点参考价值,如果不能辨病的,就不需要辨病,辩证就足够了!关于太阳病的症状由提纲可见,典型的太阳病, 是必须具有三个典型的症状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有这三个症状,就是太阳病,没有这三点,就不能叫太阳病。太阳病与这三个症状是充分必要的关系,正推可以,反推也可以。有这三个症状的,就是典型的太阳病。三个症状里面有缺项也可能是太阳病,但不是典型的太阳病。脉浮是判断太阳病的非常重要的症状。什么叫脉浮什么叫浮脉?脉浮和浮脉不一样的哦!脉浮,即脉轻取即得,提示气血趋表,正邪交争于体表,是表证。太阳病就是表证,所以脉浮。浮脉是指脉体浮于体表,轻取即得,重按稍减的脉象,脉的其他指标基本都是正常的,没有特别表现。也就是说,浮脉仅仅是脉象浮,轻取即得,而脉的迟数、大小、力度等等指标都是正常的。但一般而言,脉出现异常,往往不是单个指标出现异常,而往往是一系列指标出现异常。可见标准的浮脉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本条中讲的是脉浮,而不是浮脉,言下之意就是,就脉的浮沉这个指标来说,是浮的,而其他的指标这里没涉及,但并不是说其他的指标都正常。事实上,太阳病除了脉浮之外,其他脉象指标也不正常,下面的条文就会讲到,太阳中风的脉象除了浮,还有缓,太阳伤寒的脉象,除了浮,还有紧。当然也会有其他的脉象指标,比如数,太阳病发烧的时候,脉象一般都会数。但是本条只是提纲太阳病的提纲症状,只是讲脉的一个指标,就是浮。其他的指标不涉及,因为其他指标都不是纲领性、特异性的指标。太阳病,脉必浮。因为得太阳病的人,阳气一般相对比较充沛一点,阳气充沛,就可以鼓动气血趋表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表现为表证,正气足邪气也足表现为实证,表证实证相合,即表实证。正邪交争厉害,就会发热,所以太阳病一般属于表实热证。一般而言,正气充沛的人,气血比较旺盛,所以血管都比较粗,血管粗叫大。但太阳病篇没有说大,因为古代人脉体一般都比较大,古人认为那种脉体大小是正常的,所以就不再说明。也就是说,太阳病患者的脉体大小是正常的,所以就不特殊说明了。但是在少阴病篇就特别说明“脉微细”,即脉体特别细小,而且无力。因为得少阴病的人往往气血特别不足,脉都比较细,比当时的正常人脉体都要细必须特别说明。但现代人体质弱者比较多,气血不足明显脉比较细弱,外感之后,脉虽浮,但浮而细弱往往不能表现为太阳病。这一点很重要哦!


下面说说头项强痛。疼痛是太阳病的一个明显症状,而且往往被作为主诉症状求医。疼痛的原因,是因为太阳病起因于风寒邪气侵袭体表寒主收引,即现在所说的热胀寒缩,筋脉收缩扯得紧了,当然会疼,这是其一。其二,感邪之后,体内正气趋表抗邪,也就是说体内气血都涌到体表,血管里血液饱满,组织间隙的体液也比平常多,所以筋脉肌肉就鼓胀。一方面紧缩,一方面鼓胀,疼痛必然加重。太阳经主表,包括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都主表,都走肩颈部位。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上头顶,沿后脖颈,后背,腿后侧,一直走到脚趾,循行部位非常广泛。外寒侵入人体,首先影响太阳经,肩颈、脖子后侧、后脑勺,是太阳经巡行最密集的地方,因为手足太阳经都走这里,所以“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的普遍性症状,所以作为提纲症列出来。后面的太阳中风,以头痛为主,太阳伤寒,不仅头痛,头项强痛,而且身疼腰痛,全身疼痛,所以痛症就更加明显和剧烈。此外,还有葛根汤证和桂枝加葛根汤证等等,都是以痛症为主的、疼痛很厉害的毛病。可见,疼痛是太阳病的提纲症之一,这一点很重要。但是,一个人如果痛症很明显,比如现在常见的肩周炎、落枕等等是不是太阳病呢?答案是:不一定哦!因为太阳病不仅是头项强痛,还要有脉浮,恶寒等等现在常见的颈肩综合征,虽然也是头疼脖子疼但却不见得恶寒,更不一定发热,甚至连脉浮都没有,那当然就不能叫太阳病了。如果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全有,当然就可以考虑太阳病了。所以,要注意分辨,因为少阴病也是表证也有脉浮,头项也可以强痛,当然更恶寒!关键就要看他脉体大小、力度等等。如果脉微细那就不要着急下结论了。为什么太阳病提纲里面没有提到脉体大小,因为后面少阴病里面提到了,太阳病和少阴病是要互参的,要结合来看,就不会弄错了。还有,少阳病、厥阴病,有时候也会疼痛,但是这两个证型与太阳病差距更大!而各种合病、并病,也有疼痛的可能更需要仔细鉴别了。总之,有疼痛,不一定都是太阳病,但太阳病基本都有疼痛。所以要好好鉴别!还有一点,就是太阳病总体上来讲,是体质阳气偏盛,阴气偏弱的人比较容易罹患的证型,所以,太阳病的疼痛主要从疏通经络和补充津液入手治疗。少阴病的疼痛,总体上是体质阳气偏虚,阴气偏盛的人比较容易罹患的证型,所以,少阴病的疼痛往往从温阳逐水和通经活络的角度入手治疗。


接下来讲恶寒。中医俗话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恶寒对于判断表证、判断太阳病,其意义之重大。可见,恶寒是太阳病的标志性症状。当然,恶寒也是少阴病的重要标志性症状。因为以外感寒邪为代表的表证,只要寒邪仍然客于肌表,就必然会恶寒。寒邪在体表,体表的血管就会收缩,血液供应量就少,功能就比较低下,温煦身体的功能就不足,所以会恶寒。但也必须指出,里寒证也有恶寒,而且往往表现为明显的恶寒,甚至以恶寒为基本症状特点。那么怎样分辨里寒证的恶寒和表证的恶寒呢?这一点伤寒论后面还有具体的条文,我们到时详细论述。典型的太阳病,是外寒客于体表的证型,外寒客于体表就会恶寒,外寒越重,恶寒就越重。 外寒袭表,首先造成体表血脉经络和肌肉腠理的能量丧失,也就是热量流失了,中医术语叫寒邪伤阳。阳气丧失,体表得不到足够的阳气的温煦当然要恶寒。所以,太阳病初期,恶寒往往是最先见到的症状。恶寒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后身体的自警机制发现了这个情况,然后才调动身体内的正气趋表抗邪,然后才有正邪交争,发热则是正邪交争的反映。所以,太阳病往往是恶寒在先,发热在后。这一点在本论第三条讲的清楚: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就是说先恶寒后发热,有时候你找医生诊断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发热,但并不是之后不会发热,发热几乎是必然要出现的,只是早晚而已。中医一般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即使你没有发热,仍然不影响他判断为太阳病,不影响他治疗。而如果及时治疗的话,病程及时截断,不再发展,病愈,当然这个过程中就没有出现发热了。恶寒,就是感觉到寒冷,感觉怕冷。这是一个主观的感受。中医是非常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的。这一点不同于西医,西医是基本不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他们只重视客观指标。经常有这样的病例,患者或疼痛,或恶心,或怕冷等等,自觉症状很明显,很难受,但是西医检查一番之后,发现各项生理指标正常,于是诊断为没病。患者就纳闷了:没病?没病我为什么这么难受?中医不是这样,中医特别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患者感觉不舒服,难受,那就是有病,不管你是否能检查出来问题,他都是患者。有时,中医对患者的主观感受的重视,甚至超过某些外在症状或检查指标。这一点很重要,在中医的全部诊断辩证过程,都是很重视的。所以,看中医的时候一定要准确表达你的自我感觉,这对中医诊断很重要!恶寒,既然是主观感受,那么恶寒的轻重程度,当然就依赖患者的主观判断了。一般患者都能明显感觉到恶寒的,特别是太阳病的患者,往往正气比较充沛,功能尚可,感觉比较敏锐,所以能感觉到恶寒。严重的恶寒,甚至冷得哆嗦,全身蜷缩,不敢见风,不敢脱衣服,甚至穿很厚的衣服还觉得冷。比较轻的恶寒,可能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感觉,只是风一吹感觉凉一点,没有风时就没什么特别感觉。有医家把这个问题做了细分:风一吹就感觉有点冷,没有风吹就没什么特别感觉,这种情况名为恶风;无论有无风吹,都感觉很冷,甚至穿很多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觉得冷,这种情况叫恶寒。其实,在伤寒论中,并没有特别严格地区分恶风、恶寒,恶寒是太阳病的提纲症。是本经病最先出现的症状,也是贯穿始终的症状。贯穿始终的意思,就是说,太阳病治疗得及时得当,痊愈了,恶寒也就没有了;如果没治好,迁延不愈,那么恶寒就会一直存在;如果病没好,但传变了,变成其它经病了,如果传为阳明病、少阳病,当然就没有恶寒了;如果传变为少阴病、太阴病或厥阴病,那么恶寒还是可能存在的;如果只是部分传变,太阳病未尽那么恶寒还是有的。总之恶寒这个症状很重要


马腾飞

第一,从经络角度讲,它起于目内眦,上交巅顶,循脑后下项背,学医不可不知经络的,另外就是伤寒论的六经啊,从经络角度理解是一方面,但不代表全部。

第二,从提纲的角度去理解,它代表着一类病或者说一个层面的病,有共性的东西存在,这里就要举一反三到临床,判断表证的几个点:一是脉的深浅,二是恶寒,三是头项强痛。这代表是外感的表证,那不是表证呢?会怎么样为什么表证对应的脉的位置是浮脉?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脉象其实也是一种局部反应整体的表现,表证在体表,脉的深浅位置呢,也会上浮,很容易摸得到,因此表证脉的位置是浮的。虽然实际临证中,有些情况下有表证的症状,但是脉象不浮,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原因就不是单纯的表证那么简单了,这种情况往往同时伴有里面虚弱,使得脉浮不起来,遇到此种情况,或助阳解表,或补营血以解表等,但表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脉浮,而脉浮最可能的情况也是有表证。之后就再去想脉象和症状之间的联系,其实也是相互呼应的同时结合舌像,准确度就很高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但是从这里你要知道,诊病,最关键的就是舌脉证三者的一种结合与呼应,从而找到疾病的根源,为下一步遣方用药明确方向立法


至于他为什么会恶寒,略提几个点

1.你要首先有个观念,不要把生病都当成坏事,这其实是一种警示,是身体的一种自我抗争,防御,同样两个人,一起吃了一些不太干净的食物,结果一个人拉肚子了,一个人没事儿。没事儿的这个人就觉得自己肠胃很好,其实恰恰相反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内在已经黑了因此遇到脏东西反而觉得是自己的“朋友”而非“敌人”了,因此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

2 .有抗争,就会产生热量,体表会热。而身体热,外部环境的温度没有变化,这里就有个差值,这就是自己感觉恶寒了,就是冷,是因为自身温度高了,周围的温度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相对的,就低了,就会感觉冷。学中医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字:“相对”,要注意怎么学“对比着学”。这里再举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吧之前和一好友聚聚,席间好友说自己前几天中午在单位吃饭,吃过饭后休息,没有床,只能趴桌子上,奈何一觉醒来,却感觉后脑僵硬,流鼻涕,似乎受了风寒,1.体表不固之人容易受风寒入侵,常用的方剂玉屏风散的方意即是固表二字2.内经有云:“人卧则血归于肝”人能睡着的一个前提是体内的阳气能够潜藏入内,阴阳相合,故而能寐,反过来讲,如果阳气不振,还可能会嗜睡,这就是阳不能出于阴了。3.阳气的功能有卫外,温煦,动力.....等等功能。综上所述,之所以外面的环境没有变化,自身的衣物没有加减,但是却受了风寒,原因就在于三个字——“睡着了”。因为一旦一个人睡着了也就意味着阳气潜入内了,那么反过来讲,体表的阳气就减少了,而阳气的功能之一是卫外具体反映之一也就是体表的耐受风寒的能力,所以说,本身的衣物没变,环境没变,变的是身体内部阳气的一个位置,是身体内部环境的一种改变,从而导致的受了风寒的一系列的症状的产生。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现象,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一些医理,学医之人,必勤读书,多临证,善思考,常观察1、阳气的性质(卫外,温煦,动力...等等)2、不寐治疗的一条思路——潜藏阳气,反过来讲,嗜睡治疗的大思路是什么呢?再联系伤寒论中往后的少阴篇,开篇提纲里面就说了,少阴病,但欲寐,联系在一起思考下,是否就知道内在原因了呢3、在中医来讲疾病是怎么样产生的(内部环境的改变),体表不固自汗常用方剂之一(玉屏风散),进而是玉屏风散的组成配伍的研究(黄芪,防风,白术,为什么这么配伍?)等等问题,这样才会慢慢的提高,也会越学越有兴趣。这里暂且打住,回到条文中来,可能就有朋友会问了,那为什么往后到阳明篇的时候会有发热但是不感觉冷的情况呢?因为那种发热是内实啊,也就是体内有积攒的垃圾,排不出去,是由于这些垃圾产生的热量使得发热的这种发热是由内向外的,因此外部反而喜欢凉的,并不怕风寒,这和表证的发热是不一样的以上,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属于提纲性的条文,要记住。第三,这里要联系下内经。《素问.骨空论》有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反折就是背反张的意思,也就类似于往后条文会说到的项背强几几,督脉阳气不足易感受外邪,头项强痛。这里提一个导引术的方法,就是平躺床上后,双手放在后脑勺后面两腿一蹬一曲,同时头项跟着左右摇摆,这个过程中,腿不能抬高,不挨着床面就行,这样一般没有外感风寒的情况下一两分钟,整个后背从督脉开始,就会很热,接着后背到脖子出汗,如果有风寒表证,用此法,就能发汗解表此法就是通过调动督脉的阳气来冲击足太阳膀胱经,以至其发汗。对于阳气不足而不汗之人也可以用此法来助阳解表。桂枝汤之后喝粥,目的之一其实也是在助阳,而后世对经方也有发挥,陶华对于阳虚不能作汗的情况,就发明了再造散,这其实也是对经方的一种灵活运用以上这些助阳解表的方法,而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之会,总管一身阳气,人身阳气始发于此,之后需要再联系下外感风寒表证的用药,大基调也是辛温,想解表发汗就需要振奋阳气,上文我也说了,针灸经络和用药是有内在联系的那么之后你可以再回过头来想想针灸点穴应该怎么处理?无非也是振奋阳气让发汗呗,如果真的理解了,那治疗所谓的外感风寒表证的时候,方法就很多了,如果不想吃药,从经络疗法的角度讲,有好几种导引术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刚才说了一种,再说一种吧:用干净的卫生纸,搓成小细条,桶鼻孔之后会痒痒的,打喷嚏,一直打到打不出来为之,左右两边都要,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寒表证的话,头的前额后脑勺,以及脖子及背部都会发汗,也能较快的治疗外感表证,且第二种方法还能治疗肺气不宣发的便秘,还能用来辅助治疗水肿(肺通调水道),有些小便不利的情况,可能会用到麻黄汤,这种小便不利基本上都是上头的问题也就是肺的问题,肺气闭塞严重,就如提壶揭盖,上头堵着了,下面是怎么样也下不来的。类似的情况还有,比如古书上曾载有麻黄汤能治疗孕妇难产的医案,其实不是麻黄汤能治疗滞产,根源其实还是上头闭塞严重,和刚才说的治疗小便不利的情况是一样的,这也算是中医的异病同治了。这里顺带提一点,从刚才说的也能看出,伤寒论不能机械的去学习,现在学伤寒论的,很多就是机械的对号入座,见到大便不下就觉得是阳明,见到小便不利就去用五苓散,猪苓汤等,其实也是没有抓住根本,上头说的麻黄汤治疗小便不利的情况,你去怎么利小便也是好不了的。因此,辩证的时候,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着看既要在细节上多推敲又要不失大局观。就说这第一条吧,如果针灸点穴治疗的话,大椎,风池,风门,大杼,申脉完全也能胜任。第四,从第一条还能悟出中医治病和西医的根本不同,中医治病,建议不要考虑西医的病名,最多只是参考,而且往往一参考,就容易背迷惑,那中医治病看什么?——看症状。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遇到一个病人,你不要去管他西医诊断什么病,你要透过一些迷雾去需找核心的症状。曾治疗一患者,是个麻黄汤证,发烧三天,按理说一般得传经了,但是一看,还是无汗,恶寒,脉浮紧其他的都挺好,口鼻也不热,大便也下(不是阳明),口也不苦的(不是少阳),虽然三天了,但是还是个表实证啊,那就麻黄汤原方呗配合针灸风门、大杼,一剂汗出就完事儿了。西医往往会怎么治?先查血象,一高,好嘞,打抗生素吧,而抗生素这东西,其实是寒凉的,或者自己不懂吃退烧药,结果会更烧,而这种间接性的退烧往往会大汗,反复,时间长了还可能会抽筋,这是为何?从中医角度讲,可能是有亡阳的趋势,同时津液也有损伤,这时轻则甘草干姜汤,重则桂枝加附子,四逆汤等,抽筋用芍药甘草汤或者芍药甘草附子汤,属于误治了这里再顺便提一点啊!外感的表证,大汗的话病肯定好不了,误下的话也好不了,都属于误治。第五,学伤寒论,要学的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代表。药有代表,症状也有代表,可以看做是一种符号,桂枝代表什么,芍药代表什么,石膏代表什么等;症状也有代表口苦目眩代表什么,大便不下代表什么,小便利与不利代表什么,项强口渴代表什么,时而发热,时不发热代表什么等等,这些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虽然这些代表也好,符号也好,也都有其特殊情况,有些时候并不能见到这些符号就觉得一定是什么问题,在临证的时候不能机械的运用,但是首先要把这些基础的搞清楚,记清楚。知常达变”这是有层次和因果关系的。而实际对待具体病人诊断用药其实难在识证。这就需要在细微处多下功夫,在人体生理运行的规律上下功夫搞清楚,单纯的机械去记忆运用,是不行的。第六,在这里顺便普及下阴阳五行的相关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空间虽大,也就天,地,天地之间,疾病虽多,也就表,里,半表半里,药性虽多,也就或阴,或阳,或阴阳并重,阴阳的领悟,一定要多思考,多感悟,对学中医很有帮助。阴阳能代表很多,可以代表血,气代表药物的四气五味,而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都是阴阳,阴阳谁也离不开谁,且相互制衡互根互生。有形的,属于阴;无形的,属于阳你握拳,使劲握,你能看到的手,是阴,而握拳的这个力量,是阳。阴阳互根互生,没有手就没有握拳的功能,而功能不足的话,肌肉也会萎缩,也就是阴也会消耗,再如剧烈运动后一方面要调整呼气,可以理解为吸氧,一方面要喝水,补水,也是阴阳都要兼顾。从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其实往后学伤寒论的相关条文的时候就能相结合着看,大汗后,其实是阴阳俱损的。如果说药材的话,比如说麻黄,麻黄根一个发汗,一个止汗,本身也是一对阴阳,生活中也处处都是阴阳,你要跳的高,先要蹲得深,欲升阳而先降,拿着斧头劈东西,想要劈的力度大,要先举得高,欲降而先升。你在家进屋想要开门,首先,这个门得是关着的,你在为人处事中,想要得到,你得先付出,将先取之,必先予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应到治病上头,升阳气的时候,反佐些潜降的药,升阳效果更好,降浊阴的时候,反佐些升药,则降的更顺畅。而五行这东西,也不要想的那么玄乎,其实换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模型研究东西的模型,只是古人把中医套进去用了五行学说可不是起始于中医的啊,在此之前就有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古人很巧妙的把中医融入进这个模型里面,来体现脏腑的关系指导临床,使得中医变的更加的整体,系统了而中医和西方现代医学的一些前沿,也联系紧密:混沌论,系统论,整理论,模糊论等,在几千年前的中医,早就有了,且已经广泛用于临床。


经方有个特点就是抓主症,没有找到关键点,就无从下手。经方一般就写几个关键点,病人身上有,你就可以用这方,用了就有效。这样操作就简便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恶寒,属于病人的主观感觉,他可能体温很高,但是他还是觉得冷,这是需要问病人的或者病人自述的。

头项强痛,这个也是病人主观感觉占比大,不过摸也可以摸出来,后颈肌肉有点硬。


郝万山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脉浮,其他如风湿在表虚阳外浮、正气外脱、里热内盛等,也可以见到脉浮。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头项强痛,在里的水湿之邪阻遏太阳经气也可以见到头项强痛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恶寒,里阳虚衰,表阳不足,温煦失司,也可以见到恶寒。

故要诊为太阳表证,三个症状须同时存在。


伤寒||伤寒病 (21)
表证 (1)
普通感冒||风寒|感冒 (74)
脑栓塞||中风 (27)
头痛||头疼 (382)

最后编辑于 2023-04-30 · 浏览 2086

5 15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