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爱在清明“第五场 《别告诉她》:道德与情理的岔路口

发布于 2023-04-17 · 浏览 490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生命文化电影汇:爱在清明— 电影周系列报道 —

img

春是四季之始,春拂大地万物复苏,春天代表孕育新的生命开始,在我们祭祀先人的同时,更要爱在当下,当亲人即将离世,我们应该如何与他告别呢?

img

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由 清华长庚医院、北京慈愿工作站、泰康健投 主办,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 路桂军主任 发起,主题为《爱在清明》的生命文化电影周,在怀柔九公山纪念林中的映楸空间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春祭之时,以“爱”为主旋律,透过影片,将生命文化、善终理念根植内心,在寄托哀思、感恩亲情的同时,愈发热爱生命、珍惜未来。

3月31日为电影周第四天,当晚播映影片为《别告诉她》 。当天到场的嘉宾有知名主持人 芳华 、安宁疗护实业家 陈平 、人类学专家 刘谦 、医学人文专家 程瑜 、疼痛科专家 陈钒 、生命教育专家 陆杰华 。本次活动由知名主持人 芳华 老师主持,她对大家来到九公山映楸剧院进行“爱在清明-电影周”系列观影活动表示欢迎。

img

   电影《别告诉她》是由华裔女导演王子逸执导,奥卡菲娜、赵淑珍联合主演。该片于2019年7月12日在美国上映,于2020年1月1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根据真实的家庭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美国华人家庭中,奶奶罹患癌症,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的故事。但在纽约长大的碧莉(Awkwafina饰演)认为知道自己病况是奶奶的人权,因此在华人家庭中上演一场中西文化冲突,一部寻根的家庭轻喜剧。

img

观影之后, 芳华老师 邀请5位嘉宾上台进行对生命文化的研讨,各位嘉宾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精彩点评,尤其在对于当遇到影片中奶奶那样的情况,该不该告诉奶奶本人?各位嘉宾也是各持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引发全体观众更深层、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img

首先,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泰康康养社区的负责人陈平总对于泰康不仅关注康养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对安宁疗护这方面内容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安宁疗护作为养老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老年人除了要有品质的养老生活外,也要有尊严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而中国人对于生死一直是比较保守和忌讳谈论的话题,泰康在安宁疗护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由最初得不到老人理解和支持,到后期得到机构中很多老人的认可和信任,这是泰康一直在努力的结果。 因此,泰康仍然会继续深耕安宁疗护的服务,惠及更多老人,从品质养老到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形成完善的一站式服务

img

人类学专家刘谦老师表示,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发现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中美文化的差别;第二条线索是这两种文化在影片中是互换和交叉的;第三条线索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告诉奶奶比到底要不要告诉奶奶更重要,以及如何告诉奶奶,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在谈及影片中出现的奶奶带着全家人祭拜爷爷的场景,刘谦教授表示这体现的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祭祀传统文化,从祭拜开始,家庭中长辈、晚辈秩序的体现,到每一拜都是标准的三鞠躬,再到每一次的祝福词等无不体现出中国浓浓的文化精髓,这不仅是对逝者深深的哀思之情,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安慰!

反过来说,不能因为孩子小、学业忙,把孩子隔绝在离别和告别所有的仪式外面,这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而让孩子从小就在这种文明的礼仪氛围中感受先人,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疗愈,是生死延续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注:因为碧莉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过一段时间,6岁时候跟着家人移民到美国,所以碧莉缺失过爷爷的葬礼,这是碧莉心中一直的遗憾!

img

北京大学肿瘤疼痛科 陈钒医生 谈及这部影片讲到,中国人很忌讳谈“死”这个话题,所以在国内进行生死教育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部影片直面生死问题,是非常值得鼓励和肯定的。作为一线的医生,每天都会面临要不要告诉患者真相的问题,其实从医生内心来说很难平衡患者与家人间的想法。安宁疗护在医学上叫缓解疗法,也叫姑息疗法。不管是什么样的疾病,病人都应该有个更完善的医疗照顾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以保证病人生活质量好,当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以后,对疾病就更容易被治好,这是姑息医学最重要的一个理念。除了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外,还要对病人的心理和精神以及社会关系的照顾,以前的医疗只是限于对躯体的照顾,而现在的医生要照顾病人的心理、精神等,所以要多渠道的沟通,多学科的协作,我们和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灵性照顾者都有很好的合作。我们要对病人进行的是整体的照顾,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安宁疗护是全过程的照顾体系,而临终关怀是安宁疗护后期病人终末期的关怀,安宁疗护包括临终关怀以及逝世后家人哀伤的慰藉,这段时期都是安宁疗护。安宁疗护是医疗体系的一部分,在整体的医疗框架下使我们的医疗更加完善,也体现我们社会的进步性。因此,安宁疗护是需要被更广泛关注的对象。同时也应和生死教育一样被广泛地推广。让更多人知道,病人的疼痛不是罪,也是可以被治的。

img

医学人文专家程瑜教授谈及这部影片时,给予很高的评价,安宁疗护是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横跨社会学和人文学。它是跨文化的多学科体现,比如在生命教育、疾病的告知、后期的忧伤辅导等,不能以单一的模式来衡量对与不对。在影片中,碧莉的伯伯对于奶奶病情的处理上,东方文化体现的是集体主义,而西方则体现的是个体主义。对于东方文化,则是通过集体形式表现忧伤,比如中国办喜丧,就是这种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人走之后,大家办喜事,不认为人离世是坏事。而在西方,则是体现所有悲伤都是个人自行承担。但两种文化上的差异,没有好坏,各有利弊。而程老师推动的是普惠性的安宁疗护,希望安宁疗护更多地进入到社区里。安宁疗护应当体现以人为本,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疗护,做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img

生命教育专家 陆杰华教授 在谈到生命教育,其实死亡每天都在发生,不管你在乎还是不在乎,每天24小时都会发生。去年中国大陆死亡超过1000万,将来死的人会越来愈多,因为中国从2022年开始人口负增长。死亡每天都在发生,死亡不是我们的敌人。很多人忌讳谈“死”,其实不是完全一种恐惧,而是一种孤独。现在的死亡和过去不一样,现在的死是一种慢死,它是得了疾病之后,是一种慢过程,而过去是快死。今天谈死亡,最重要的是给国人提高死亡的素养,国人可以敢跟别人谈死亡,今天由这部电影带出来谈生命教育,其实不是谈生命,小学书本上都有生命教育课,但一直没有死亡教育。造成这样的局面,是我们的教育文化就忌讳谈死亡,而死亡教育跟我们的文化又有冲突。其实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应该了解死亡,到老的时候,一个是想死,二是能死。去年在深圳落地的生前预嘱,就是让年轻人在年轻的、健康的时候,就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今天谈到死亡,其实死亡是我们的必修课,如果有一天我们不仅能说到生日快乐,也能说到死亡快乐的时候,这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img

总结,虽然这部电影名字《别告诉她》,但它的英文名字《The Farewell》——告别,以什么样的性质与即将逝去的人进行最后的告别,这是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深层思考,其实对于奶奶的病情该不该告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爱在清明,希望人们以后再面对故去的人,从生死两相忘,到生死两相安,再到生死两相依,都是不断的升华。来的时候一丝不挂,走的时候一缕青烟,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最后编辑于 2023-04-17 · 浏览 490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