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笔记】:单孔腹腔镜切口的选择
今天科内业务学习,学的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学习完,也没啥事儿,我欠欠的去观摩领导做单孔腹腔镜,领导做完就跑路了,我接力和一助完成单孔切口的缝合,今天的切口选择是纵行的Ω 形切口,我倒是觉得这个切口选择的很完美,缝合后恢复肚脐原来的形态,复原很好,今天温习下单孔腹腔镜切口的选择。
患者是个20岁的小姑娘,男盆友还没有呢,体重170斤的肉肉女孩,小脸看不出有这么胖啊,挺能藏肉啊哈哈,她是得了单侧的卵巢囊肿,直径11厘米,部分扭转,急诊单孔腹腔镜探查,术中看着像囊腺瘤,囊肿剥除,等待术后病理。
脐部皮肤切开的形状:
①纵行切口:最常用,以脐部凹陷底点为中心纵向切开,约2~4cm。
②Ω形切口:也称为“smile”切口,沿脐环横向弧形切开皮肤。该切口扩张程度不及纵行切口,所需切口长度略长于纵行切口。如果切口较大,则有可能伤及腹直肌。因此Ω形切口切开腹白线后可用手指向外推开腹直肌,避免损伤。
③Y形切口:以凹陷点为中心,分别120°左右朝3个不同方向切开。这类切口的扩张性最好,但由于切缘不整齐,整形较困难。
今天的切口是1和2的结合,纵Ω形切口,包含了1和2的优点,又抛弃了他俩的缺点。

单孔入路平台的皮肤切口长度依一般取2-4cm。外小内大,切开皮肤、筋膜层、腹膜。筋膜及腹膜切口比皮肤切口长0.5~1cm。
腹膜两端可用2-0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牵拉,目的是避免放入切口保护套后,腹膜沿顶端向两侧延伸,不利于后续关闭腹膜。
缝合
切口缝合要恢复脐部正常解剖层次和形态。不仅要避免并发症,还要遵循美学原则。
缝合并无统一标准,可依据术者习惯采用不同的缝合方法。筋膜层的缝合不留空隙,可连续或间断缝合。若筋膜层缝合后脐部形状复原度高、切缘对合整齐、皮下脂肪薄,则可直接皮内缝合真皮层。
筋膜层缝合后往往切缘欠整齐,则需要通过皮下组织的缝合调整脐的形状,同时关闭皮下间隙。皮下组织的缝合可采用间断或 “8”字缝合,通过定锚、造坡等方法恢复脐中间凹陷、周围略突起的形态。缝合完毕,在脐凹陷处放置纱条加压。
我爱定锚法,可完美恢复肚脐原有形态,脐窝形成完美。
脐部切口分3层缝合:
第1层,取出切口保护套后,寻找预留缝线,缝合腹膜;
第2层,间断缝合筋膜层和皮下组织,采用“桃心”缝合切口中央,缝合后线头和线尾要在同一方向上(头侧和尾侧),暂不打结;
第3层,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组织,缝合脐部最深点时向深部皮下组织缝入,恢复脐部形态,最后收紧“桃心”缝线。
间断缝合筋膜层过程中,第1针缝合打结后暂不剪线。第2针缝合时将第1针缝线压在下面,打结后再剪掉第1针缝线。以此类推,目的是将缝线埋在脂肪层深部。

最后编辑于 2023-03-31 · 浏览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