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 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通过损害造血功能导致淋巴细胞减少
作者:李菲,马岩林,李小平,张丹,韩江媛,谭大权,米友军,杨小娟,王娟,祝秉东
第一作者及单位:李菲,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结核病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及单位:祝秉东,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兰州大学结核病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
Severe persistent mycobacteria antigen stimulation causes lymphopenia through impairing hematopoiesis
Li F, Ma Y, Li X, Zhang D, Han J, Tan D, Mi Y, Yang X, Wang J, Zhu B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23,13: 1079774.
doi: 10.3389/fcimb.2023.1079774.
PMID: 36743311
研究背景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血行播散引起的粟粒性结核病是一种严重的结核病,常伴发淋巴细胞减少,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对MTB感染期间发生淋巴细胞减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周血T细胞的变化,包括抑制T细胞增殖和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MTB感染或持续抗原刺激可能会损害造血功能。因此,研究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IL-7的治疗效果,为重症结核病防治提供依据,对进一步精准诊断和治疗重症结核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2019年兰州市肺科医院收治入院的28 047例肺结核患者,分析其中104例粟粒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血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
2. 建立BCG感染动物模型:应用大剂量BCG替代MTB感染小鼠来模拟临床粟粒性肺结核感染过程。首先,使用大剂量BCG(5×107 CFU/ml)分别以尾静脉注射和滴鼻的方式感染小鼠,同时设立低剂量BCG(5×105 CFU/ml)滴鼻感染组和PBS组作为对照,分别于感染后3周、5周和8周,使用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不同组外周血血细胞数量的变化、流式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细胞因子谱的变化、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EdU法)检测骨髓造血细胞(LK细胞)的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LK细胞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BCG感染对细胞因子分泌和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此外,为了模拟粟粒性肺结核感染时MTB持续感染的状态,我们建立了另一种大剂量BCG入血感染联合结核抗原持续刺激的小鼠模型。将6~8周龄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5×10 7 CFU/ml的BCG,然后每周皮下注射重组结核融合蛋白ESAT6-CFP10(10 μg)和MTB 10.4-HspX(MH; 10 μg),持续4周。同时将注射PBS的小鼠用作空白对照。于感染5周后检测外周血血细胞计数、血清中IL-7、IFN-γ、TNF-a水平和淋巴系祖细胞的百分比。
3.rAAV2-IL-7的治疗策略:在大剂量BCG联合抗原持续刺激组小鼠感染BCG后1周,腹腔注射5×108 PFU/100 µl的重组IL-7基因的腺相关病毒(rAAV2-IL-7)。将rAAV2-EGFP处理小鼠作为对照。在BCG感染5周后检测外周血血细胞计数、血清中细胞因子分泌及骨髓淋巴系祖细胞百分比。
研究结果
1. 粟粒性肺结核患者的血细胞数量变化:104例粟粒性肺结核患者中有24例(23.08%)出现白细胞减少,80例(76.92%)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即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 20%];55.77%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1.5×109/L)。此外,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70%定义为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而临床粟粒性肺结核患者中有74例(71.15%)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提示粟粒性结核病患者通常伴有淋巴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 大剂量BCG入血感染引起小鼠淋巴细胞减少:在卡介苗(BCG)感染5周和8周后,检测小鼠外周血血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高BCG感染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PBS组(P值均<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PBS组和低于BCG感染组(P值均<0.05)。在BCG感染8周后,高BCG感染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值均<0.05)。这些结果表明,高剂量BCG入血感染也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这与粟粒性肺结核患者的血细胞数量变化一致。
3. 大剂量BCG入血感染诱导高水平的IFN-γ和TNF-α:为了研究BCG感染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我们检测了血清中细胞因子谱的改变。结果显示,在BCG感染3周后,大剂量BCG入血感染诱导的IFN-γ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PBS组(P值均<0.01),GM-CSF和IL-22水平均低于PBS组。而与第3周相比,高BCG感染组IFN-γ水平在第4周逐渐下降,而其他细胞因子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图1)。

图1 大剂量BCG入血感染诱导细胞因子谱的变化。在BCG感染小鼠后的第1、2、3和4周,分别检测血清细胞因子谱的变化。A: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热图。高分泌水平的细胞因子(红色)和低分泌水平的细胞因子(绿色)。B:发生显著变化的细胞因子(包括IFN-γ、TNF-α、GM-CSF和IL-22)。P.I.:感染后。每组3~4只小鼠。*:P<0.05,**:P<0.01
4.大剂量BCG入血感染降低了骨髓中LK细胞的增殖活性:为了研究造血功能是否受损,我们检测了LK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显示,在BCG感染后3周,高BCG感染组LK细胞的增殖率[(17.76±5.71)%]明显高于PBS组[(4.85±2.95)%](P<0.01)。而高剂量BCG感染组与PBS组中LK细胞增殖率的差异在感染后5周和8周均逐渐减小 (图2)。提示大剂量BCG入血感染降低了LK细胞的增殖活性。

图2 大剂量BCG入血感染降低了LK细胞的增殖活性。在BCG感染小鼠后3周、5周、8周,磁珠分选LK细胞,检测LK细胞的增殖活性。A:LK细胞的流式细胞术分析。B:LK细胞中EdU阳性细胞的比例。a:与PBS组相比,P<0.05;b:与低BCG感染相比,P<0.05,每组5只小鼠
5.大剂量BCG入血感染调节LK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在BCG感染后5周,检测了LK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高BCG感染组髓系分化相关转录因子Batf2和IRF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而淋巴系分化相关转录因子GATA2和NOTCH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图3)。提示大剂量BCG入血感染可促进髓系分化,抑制淋巴系分化。

图3 大剂量BCG入血感染调节LK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在BCG感染后5周,磁珠分选LK细胞,用qRT-PCR检测LK细胞中转录因子Batf2、IRF8、GATA2、NOTCH1 mRNA的表达情况。每组5只小鼠;*:P<0.05,**:P<0.01
6. rAAV2-IL-7治疗可部分逆转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诱导的淋巴细胞减少:在BCG感染后1周,每周用结核抗原EC和MH持续刺激小鼠,持续4周,5周后检测外周血血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高BCG联合抗原持续刺激组淋巴细胞百分率[(60.06±4.58)%]低于PBS组[(77.49±3.13)%](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PBS组。这些数据表明,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这与大剂量BCG感染模型和粟粒性肺结核患者的结果一致。
为了研究IL-7治疗能否逆转淋巴细胞减少,我们使用rAAV2-IL-7治疗小鼠后,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发现rAAV2-IL-7治疗组淋巴细胞百分率[(60.28±1.77)%]高于rAAV2-EGFP治疗组[(49.98±4.89)%](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0.41±1.61)%]低于rAAV2-EGFP治疗组[(38.48±6.87)%](P<0.05)。说明rAAV2-IL-7治疗可部分恢复淋巴细胞的数量,提示IL-7可部分逆转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诱导的造血功能异常。
7. rAAV2-IL-7治疗有助于维持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小鼠IFN-γ和TNF-α产生的稳态:为了研究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是否诱导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我们检测了血清中IL-7、IFN-γ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高BCG联合抗原持续刺激组IL-7水平[(274.3±32.40)pg/ml]显著低于PBS组[(324.4±14.67)pg/ml](P<0.01),而IFN-γ和TNF-α水平均高于PBS组。提示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减少了IL-7分泌,增加了IFN-γ和TNF-α的产生。
IL-7干预治疗后,rAAV2-IL-7治疗组的IL-7水平[(318.8±7.35 )pg/ml]高于未治疗组[(274.3±32.40)pg/ml]和rAAV2-EGFP对照组[(288.1±14.57)pg/ml](图4A)。此外,rAAV2-IL-7治疗组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和rAAV2-EGFP组(图4B、4C)。所有数据提示,rAAV2-IL-7治疗有助于维持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小鼠体内IFN-γ和TNF-α分泌的稳态。


图4 rAAV2-IL-7治疗增加了IL-7的分泌水平,降低了IFN-γ和TNF-α的水平。用rAAV2-IL-7或rAAV2-EGFP干预高BCG联合抗原刺激组小鼠,在感染后5周,检测血清中IL-7、IFN-γ、TNF-α水平。A:IL-7的水平;B:IFN-γ水平;C:TNF-α的水平。每组4~6只小鼠,**:P<0.01
8. rAAV2-IL-7治疗增加了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诱导的淋巴系祖细胞比例:在IL-7治疗后,检测骨髓中淋巴系祖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与PBS组(2.29±0.68)相比,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组淋巴系祖细胞的百分比(0.56±0.11)降低。而rAAV2-IL-7治疗后,淋巴系祖细胞的百分比[(4.46±1.04)‰]显著高于未治疗组和rAAV2-EGFP组[(1.58±0.48)‰](P值均<0.05),甚至高于PBS组(P<0.05)(图5)。这些结果提示IL-7治疗可恢复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引起的造血功能受损。

图5 rAAV2-IL-7治疗恢复了大剂量BCG联合结核抗原刺激诱导淋巴系祖细胞的比例。在BCG感染后5周,分离骨髓L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系祖细胞(Lineage-c-Kit+CD127+细胞)的比例。A:淋巴系祖细胞的流式细胞术分析;B:淋巴系祖细胞的比例。每组5~6只小鼠,*:P<0.05
研究结论
大剂量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诱导IFN-γ和TNF-α的持续产生,这可能影响造血功能并导致淋巴细胞减少。IL-7通过降低IFN-γ和TNF-α水平可逆转造血功能受损和淋巴细胞减少。
本文来自于“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公众号
注:除非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刊登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观点。
最后编辑于 2023-03-06 · 浏览 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