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的Special issue稳定原因:陪审团模式的同行审议

Hindawi的大撤稿让很多人苦不堪言,其罪魁祸首就是管理出问题的Special issue。里面的客座编辑基本上全权决定稿件的命运,详情见专栏 Hindawi相关评述
。
由于客座编辑的监督机制缺乏加上论文工厂的渗透,导致了Hindawi总是出现动辄收稿200多篇的Special issue。
然而MDPI的SI也平稳运营了很长时间,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最近一个MDPI的编辑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起初,一个投入专题的研究稿件过了初审进入了客座编辑初审环节,这个时候编辑通常会根据稿件质量决定送外审还是直接拒。编辑选择了前者:

大概过了一个月,稿件收到了两个审稿人大修和小修的决定,这个时候不经过客座编辑的裁决,编辑部直接以大修发给作者,(据说MDPI大修限定时间非常紧)。MDPI的小修其实就是accept after minor revisions。

作者经过大段修改后,提交回稿件,此时系统直接将稿件送外审,得到了一个reject和一个accept的决定。

此时,面对这种冲突的审稿人决定,一般会有两种情况:1.编辑直接做出裁定;2. 编辑再邀请一个审稿人评审给出意见。
这里,编辑选择了前者,并且根据稿件质量给予了接收的决定。
本以为事情尘埃落定,主编会根据学术编辑的建议接收稿件。结果意外发生了。这个稿件没有立刻被接收,而是主编开始邀请了其他编辑,算上客座编辑本人,共有7个编辑参与了这篇稿件的裁决:


先邀请的两位欧美编辑认为稿件超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提供不了裁决,直到邀请第三位编辑:

这个编辑看了主要看其中拒稿审稿人的原因,也给出了类似的拒稿重投的原因。
按理说,这时候主编一锤定音也能说的过去了。
紧接着又出现了两个编辑的Out of expertise的决定,直到第7个编辑出现:

最终相当于2个接收,1个拒稿,4个弃权。最后一个学术编辑做完决定后,稿件立马进入接收发表流程。不得不说,MDPI的效率还是数一数二的。
MDPI的学术(客座)编辑在这里面对于稿件并不能起到一言堂审判的角色,而是类似于陪审团成员各抒己见,由主编作为审判法官一锤定音,编辑的权力没法泛滥,可能这也是MDPI对于通过Special issue发表的稿件能有效质控的原因。
最后编辑于 2023-02-19 · 浏览 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