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实习时遇到的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

1.静脉输液
我们这边儿科住院的患儿统一打静脉留置针,这边老师在部位的选择上,3岁以下大多打头皮静脉和下肢静脉,三岁以上的基本就打手背静脉。
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的伤害是很大的,有一些成人患者,某一根根血管打过留置针后他的这根血管就有很大概率硬化或者“看不见”了,导致在他们在需要输液的时候会给他们和我们都造成很大的不便,特别是经常输液的患者,越往后给我们静脉输液时可供选择的血管就越少;小儿患者手背静脉留置针会不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会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血管会恢复,不然以后这些孩子在需要输液的时候可供选择的血管会少很多;而且小孩子特别容易哭闹,他们对于留置针的保护很差,一根留置针能通畅输液超过两天的都特别少,即使能用,通畅情况也非常差,100ml都要输注超一个多小时,家长怨气也很大。
各位老师在面对住院儿童输液时,是怎么做的?对于患儿血管的保护又是怎么考虑的?
2.雾化吸入
我们这边用的更多的是氧气雾化吸入,按照教科书氧流量当调节为6~8L/ml,这样才能把药液打成足够细小的雾滴,随病人呼吸进入呼吸道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是在临床上需要雾化吸入的患者,他们往往很难耐受6~8L/ml的能量冲击,老师一般只让我们调到5L/ml,先不考虑医院中央供氧装置在医院大规模吸氧的情况下会不会减弱氧气能量供给,5L/ml的氧流量能不能起到治疗作用?特别是有一些患者需要把药吸入到肺部才能起到治疗作用,减弱氧流量,治疗作用又有多少?大流量吸入病人不耐受又有什么办法?在四岁以下患儿的身上雾化吸入这个问题更是突出,患儿根本不配合,我在科室里见到很多的家长在面对低龄哭闹患儿需要雾化吸入时,他们大多是先把患儿哄入睡,手持雾化器对着患儿口鼻,在五厘米外低流量让气雾随患儿呼吸吸入。
各位老师,在雾化吸入这一治疗方法上,大家是怎么做来保证吸入有效的?遇到哭闹不配合患儿又是怎么处理的?患者有多种雾化需要吸入时药的吸入顺序是怎么选择,需不需要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