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隐球菌性脑膜炎

发布于 2023-01-15 · 浏览 2860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1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问题: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相似,二者脑脊液改变相似,如何鉴别?

img

九版儿科


img

九版儿科学


img

结核性脑膜炎


🍎基础知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病因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

🍎临床表现

大部分呈慢性发病,在诊断前已有症状可长达数月,常见亚急性或慢性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典型2~4周出现头痛、嗜睡、人格改变与记忆丧失。

主要表现:发热(低热和中等度发热)、渐进性头痛、精神和神经症状(精神错乱、易激动、定向力障碍、行为改变、嗜睡等)。

52% ~61%的隐球菌感染患者有CNS受累和播散性感染。

🍎辅助检查

标本的墨汁染色涂片及培养,是快速鉴定新型隐球菌的重要方法之一

取样时抽取3-5ml脑脊液置于无菌试管,立刻送检。不推荐将标本放冰箱,因低温可能影响该菌的活力,导致培养不生长或生长缓慢。

(1)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

可见新型隐球菌酵母细胞周围有一圈透亮的厚荚膜,需与白细胞和脓细胞的假荚膜鉴别(后二者外围也可见狭窄的透亮折光圈,但边缘模糊,且无法看到隐球菌所具有的厚壁及胞内反光颗粒。)

(2)脑脊液的隐球菌培养:培养基常规选用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SDA),无菌条件下接种2管,每管接种0.5ml脑脊液,分别置25℃及37℃培养2~4周

(3)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隐球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病变组织中发现隐球菌成分是诊断的金标准

其基本病理变化早期呈弥漫性浸润渗出性病变,晚期形成肉芽肿,可以发现隐球菌的菌体及荚膜。

常见的组织标本有肺组织、淋巴结、皮肤及消化道组织等

🍎诊断:

由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亚急性发作及非特异性表现,所以及时诊断可能会有困难。对于任何伴有发热、头痛以及CNS相关体征或症状的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或表现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的免疫功能正常个体,均应考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能。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若存在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视乳头水肿或精神状态受损的情况下,应行放射影像学检查。通过脑脊液培养、印度墨汁染色和/或隐球菌抗原检测来对脑脊液仔细评估应能明确诊断。

🍎治疗

诱导期首选两性霉素B(0.7~1.0mg·kg-1·d-1 )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1·d-1),疗程在4周以上,病情稳定后改用氟康唑治疗

推荐治疗方案

(1)诱导期:推荐首选低剂量两性霉素B(0.5~0.7mg·kg-1·d-1)治疗非HIV/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是肾毒性,且其不良反应与累计剂量相关,故宜密切监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

如果没有禁忌证,必须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1·d-1,分4次服用)治疗,也可以联合氟康唑治疗。

img

🍎降颅压:

常用的降颅内压药物包括20%甘露醇、甘油果糖,其他还有呋塞米、高渗生理盐水等。

1)甘露醇:临床最常用降颅内压药物。

每次100-250ml,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每日1-4次。

为高渗性溶质利尿脱水剂,主要是升高血液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渗人血液被排出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需要注意低钾以及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肾功不全等不良反应。尤其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时需联合两性霉素B,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目前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使用甘露醇多来源于临床实践经验。

2)🍉甘油果糖:

静脉滴注,成人一般一次250ml-500ml,一日1-2次,滴注速度应缓慢,每分钟不超过3ml。

可以联用呋塞米、高渗氯化钠溶液等降低颅内压;可酌情给予地塞米松抗炎,有一定降低颅高压作用。

较甘露醇而言较少引起肾脏不良反应。但起效慢,极少用于紧急降颅压,常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

🍎隐球菌病(九版儿科学P199)

是一种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

致病菌主要是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存在于土壤,干鸽粪、水果、蔬菜、正常人皮肤和粪便中。

新型隐球菌在干燥鸽粪中可以生存达数年之久,是人的主要传染源。

新型隐球菌属酵母菌,在脑脊液、痰液或病灶组织中圆形或半圆形,四周包围肥厚的胶质样荚膜。

新型隐球菌除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外,可播散至肺部、皮肤黏膜、骨骼、关节和其他内脏,呈急性或慢性病程,各年龄均可发病。

🍎感染途径:

1、吸入空气中的孢子,隐球菌孢子到达肺部,引起肺部感染,播散到全身;

2、创伤性皮肤接触;

3、摄入带菌的食物,经肠道播散至全身。

🍎临床表现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真菌性脑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阴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不同程度发热、头痛,并逐渐加重,出现恶心、呕吐、眩晕。

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脑神经受累的表现。

常伴有眼底渗出和视网膜渗出性改变。

有时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淡漠、易激动。

晚期可出现偏瘫、共济失调、抽搐、昏迷等。

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颇似结核性脑膜炎,但有间歇性自然缓解

如果隐球菌肉芽肿,局限于脑某一部位临床表现与脑脓肿和脑肿瘤相似

🍎肺隐球菌病

常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存,亦可单独发生。与肺结核不易区分。

肺部感染一般预后良好。

🍎皮肤粘膜隐球菌病

很少单独发生。

可能有由脑膜、肺部或其他病灶播散所致。

🍎病原体诊断

墨汁染色:迅速、便捷、可靠的方法。

取材:脑脊液、痰液、病灶组织、渗液。

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室温或37度培养,3—4天可见菌落长出

🍎血清学检查:

新型阴球菌抗原乳胶凝集实验快速灵敏、特异性强,早期诊断很重要,且有估计预后和疗效的作用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肺隐球菌病||肺部隐球菌|隐球菌肺结节|肺隐球菌|隐球菌感染 (38)

最后编辑于 2023-01-16 · 浏览 2860

4 65 1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