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省份重症资源接近临界值,多家医院紧急开展 ICU 培训

本文作者:Karl
近期,国内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12 月 27 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答记者问时提到,未来这一段时间,各地会陆续迎来疫情的高峰。
此前,12 月 23 日,安徽省通报预计大部分地区将在月底前达峰,并在高位维持 2~3 天后,进入下降通道。12 月 25 日,浙江省召开新闻发布会,预计浙江高峰将提前到达,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期间日新增阳性人员最高将达 200 万,高峰期预计维持一周左右。
随之而来的,是发热门诊压力增加,ICU 和重症医护团队也面临扩容需求。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胡日时表示,当扩容的速度渐渐赶不上患者增加的速度,院感问题会浮出水面,「我们医院临时腾出了几个新病区,专门用来收治新冠患者,设置了临时监护室用来收治重症患者。但由于社会面患者数量太多,所以其他普通病房也都是阳性、阴性混住,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隔离病区,因为并没有做到分区收治。」
对外科来说,入院后的感染则显得更为严峻,「心外科前一阵子停掉了很多手术,他们科的手术一般都比较大,但是很多患者在入院准备的几天里感染了新冠,就很难开展复杂手术,非常危险。」
院感质控缺位:病区合并、内分泌变重症病房
院感是传染类疾病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在新冠方面,据报道,179 例 COVID-19 感染病例中有 44% 是从医院获得的(Zhou et al. 2020)。世卫组织还表明,全球 7 例 COVID-19 病例中,医护人员最多可占 1 例。[1]
根据在英国和美国的一般社区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一线医护人员报告 COVID-19 检测呈阳性(调整后的风险比为 3.40)的风险更高(Nguyen 等人,2020 年)。[2]
医护人员的特殊性和易感性,也决定了新冠院感控制的重要性。
12 月 22 日,一项名为「从人体生理和工程学方面重新考虑医疗机构中 COVID-19 感染控制措施的意义」的研究发表。研究的几个主要结论分别针对场景、个人吸入速率、时间等对 R0 进行预测。得出结论,个人的吸入率对于影响 SARS-CoV-2 的传播性至关重要,其次是暴露时间、房间体积和供气率。[3]
国内不乏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的规范化文件。以《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4]为例,对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区的流线布局做出了清晰的图片示意。

图源:参考资料 4
只不过,这些都是基于原始毒株的研究,如今奥米克戎毒株汹汹来袭并迅速达到高峰,伴随着庞大的感染基数,医院也需要及时更新对新冠院感的管理控制。
东北某三甲医院内科医生柳橙表示,所在医院的普通病房里,阳性的和「阳康」的病人都是混住,而没有阳过的病人在每个病房里都是极少数,阳性医护也照样带病上班,「因为感染的人太多,加上入院也不需要检测核酸和抗原,所以也没有条件像之前一样做黄、红分区管理。」
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鲁鸣则提到,现在内分泌也已变成重症病房,其他病房至少有 50%的床位都在收治新冠,并没有设计针对隔离的防治穿脱、动线措施,病房医生基本都只穿白大褂,「阳过的医生上岗,除了帽子口罩,其他和三年前没太大区别。没怎么听医院提院感这件事,在心内科,只要是没发烧的,即便抗原阳性也照样做手术。」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浙江某医院。「我是外科医生,对于传染病管理相对没有内科医生熟练,但我们基本去一趟急诊会诊,就会顺带着接回几个患者,连肛肠外科都收治了几十个新冠患者。不过,就算没有收到隔离管理的具体要求,大家也没有太忧虑,因为大部分医生和患者都已经感染过。」医生潘多林表示。
12 月 26 日,国家出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检测方案》,对医疗机构提出新要求。
1、对医疗机构收治的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就诊患者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病情进行相应治疗。
2、对重症高风险住院患者、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发现和管理感染者,强化感染者的个人防护措施,降低疫情在医疗机构内传播风险,保护住院患者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图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检测方案》
对此,胡日时表示:「也期待医院尽快出具相应的院感管理标准,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患者。」
医生:上网课学习 ICU 知识,担心自己不够专业
在上一段对话里,其实潘多林提及了另一个让医护棘手的话题:动员其他科室的医生后,如何让所有人更好地参与新冠治疗?
在《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中,针对医疗资源准备,要求三级医院强化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合理配备重症医护力量,确保综合 ICU 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监护单元确保 24 小时内重症监护资源增加一倍。
在 12 月 27 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焦雅辉表示全国重症床位资源总体来看是充足的,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但他也提醒「目前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的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扩充重症床位的资源或加快重症床位的周转。」
为了接诊更多的新冠患者,柳橙所在的医院新设立了一个临时监护室和一个呼吸重症病房,两个新开病房主要由呼吸科、感染科和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生负责管理,再从内科系统抽调轮转的住院医,补充人力。
除了新开的监护室和重症病房,医院急诊本身也有自己的监护室(EICU),目前起到分诊的作用,但急诊的留观抢救室和监护室每天都处于爆满的状态:「屋里面已经塞满了人,每天还会送走二十来个患者,大部分都是新冠合并基础疾病人不行了,或者是过来开死亡证明的。」
由于急诊同样需要抽调呼吸和重症相关的医生,呼吸科已经没有人再闲着,「他们也只能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在这些相关科室的医生都分身乏术时,别的内科病房同样需要承担起收治的任务。
柳橙发现,风湿免疫科也住着一个新冠患者,由该科的医生负责治疗,「血管外科没有呼吸机,也住着新冠重症患者。尴尬的是,好不容易借调到呼吸机,科室里的医生还因为不常使用呼吸机,需要『临阵磨枪』复习参数。」
柳橙自己所在的心内科有自己的监护室(CICU),但科室里也只有无创呼吸机,「今天科室里有个新冠病人,是心内科的一位老大夫,他吸氧后血氧饱和度只能到 80%,一直上不去。所以转到楼下的 ICU 去了,进行插管、上有创呼吸机。」
不是所有科室都具备新冠患者的收治条件,同理,医生在专业能力上往往也是各有所长。
心内科医生鲁鸣表示,科室里收的一大半都是新冠患者,但因为大家之前的研究、临床治疗方向都是心内科细分领域的疾病,并没有很多传染病相关治疗经验,所以医院开展起了培训,教大家如何管理新冠病人。
「一般来说,主要是进行一些对症治疗。我们病房是心律失常中心,直接从发热门诊收病人,进来以后查血,一般已经有 CT,像之前一个老年人有心脏病、高血压合并症,进来以后就是吸氧+paxlovid+对症药,根据患者血结果监测情况,像这个老人不是很重,住了几天血氧就上来了,复查 CT 也吸收的差不多,就让他走了。但要是重症病人,因为病房没有呼吸机辅助,如果要气管插管,就需要再次转诊。」

图源:鲁鸣提供
人手捉襟见肘之时,外科医生同样也会前往第一线。浙江省的数家三甲医院,均有肿瘤外科的医生被抽调前往 ICU,参与治疗重症新冠患者。
对接受过重症医学培训的大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来说,在相关科室资深专家的帮助下,并没有能力与知识的壁垒。
但也有用户在丁香园论坛留下隐忧,他分享了所在县级医院的外科排班表,提及外科收治范围为轻症和普通型,「可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县级医院,虽然外科医生收治的患者更轻,但由于没有相关治疗经验,可能把握不好患者在患者病情加重后及时转诊的时机。而轻症患者家属对患者更高的生存预期,也无形给相关医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图源:丁香园用户
如何通过标准化操作,以及排除错误信息的干扰,来提高一线非相关科室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他们出错的可能,从而打消他们面对陌生疾病的焦虑,是当务之急。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期刊 CHEST 在 COVID-19: Lessons Learned, Lessons Unlearned, Lessons for the Future 一文中,Mark Malesker, PharmD 提到,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快速改变临床实践。在大流行初期,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和医学期刊几乎一直在吹捧新药和老药新用,许多样本量小、单中心设计、没有经过充分同行评议的初步研究结论发布,从而导致许多缺少客观证据、结论不一致的临床指南建议出现,临床医生往往需要通过在线研讨会或者博客共享经验和建议。[5]
对处在风暴中心的医护人员来说,除了需要更多管理条例保护,也需要更多及时、专业的知识培训。就如一位用户曾在丁香园评论区表示:「跟内科毫不相干的科室都在收治新冠感染患者,完全不考虑会不会治理。比起自己倒在医院,我们更担心因为治疗不当,导致病人倒下。」
文中 胡日时、柳橙、鲁鸣、潘多林 均系化名
策划:carollero|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1].Zhou Q, Gao Y, Wang X, et 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SARS and MERS: a rapid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 Transl Med. 2020;8(10):629. doi:10.21037/atm-20-3324
[2].Nguyen LH, Drew DA, Graham MS, et al. Risk of COVID-19 among front-line health-care workers and the general commun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5(9):e475-e483. doi:10.1016/S2468-2667(20)30164-X
[3].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56-022-24815-7
[4].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109/c4082ed2db674c6eb369dd0ca58e6d30.shtml
最后编辑于 2022-12-28 · 浏览 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