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非处方退烧药物使用必备!
这段时间最常见的问候语不是你吃了吗?而是你阳了吗?最紧俏的药物不是护肝药和减肥药而是退烧药。下面就盘点一下常用的非处方退烧药。
1、对乙酰氨基酚
对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比对外周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强,解热作用强,镇痛作用较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正常剂量下较为安全有效,大剂量对肝脏有损害,可作为退热药的首选,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服用。成人一次0.3~0.6g,每隔4小时1次,或一日4次,用于退热一日安全剂量不宜超过2g;儿童按体重一次10~15mg/kg,或按体表面积一日1.5g/m,每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每日小于4次,用药不超过3天。
2、阿司匹林
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解热镇痛作用较强,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强而起到解热作用。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成人一次0.3~0.6g,一日3次;儿童一日30~60mg/kg,分4~6 次服用,或一次5~10mg/kg;婴幼儿发热可选用阿苯片(每片含阿司匹林 100mg、苯巴比妥10mg),3岁以下婴幼儿一次1~2 片,3 岁以上儿童酌增剂量。儿童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发热若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有可能引起 Reye's 综合征,应避免使用。
3、布洛芬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其镇痛作用较强,比阿司匹林强 16~32 倍;抗炎作用较弱,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较持久。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轻,易于耐受,为此类药物中对胃肠刺激性最低的。成人及 12 岁以上儿童,一次0.2~0.4g,一日3~4 次;1~12 岁儿童,每次5~10mg/kg,每日3次。
注意事项:
1. 解热镇痛药用于退热纯属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热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体温,可能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应引起重视。
2.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但另一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影响休息,甚至可发生惊厥,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在高热骤然降下时,有可能引起虚脱。故在应 用解热镇痛药时心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少剂量,并注意间隔一定的时间(4~6h),同时在解热时,应注意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
3. 为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多数解热镇痛药(肠溶制剂除外)宜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血小板减少症者、有出血倾向者、有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病史者,应慎用或禁用。
4. 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胃溃疡和青光眼等患者,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此类药物。
5.阿司匹林可透过胎盘屏障,在动物试验中可出现妊娠初始3个月内的致畸(脊柱、头颅、面部畸形,腿部畸形)现象,在人类也有发生胎儿缺陷者的报道。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胎盘,故应考虑到孕妇用本品后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布洛芬用于晚期妊娠可使孕期延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
6.阿司匹林及其制剂可诱发变态反应,现荨麻疹和哮喘,因对其过敏而引起哮喘病史者应禁用。
7.如患者对解热镇痛药或其中成分之一有过敏史时,不宜再使用其他同类解热镇痛药。因为此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8. 解热镇痛药用于解热一般不超过3d,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得长期服用。如发热持续3日不退,或伴随有寒战、胸痛、咳嗽;儿童发热在 39℃以上同时神志不清;严重疼痛、频繁呕吐;长期反复发热或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9.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两个月以内的婴儿禁用任何退热药。儿童体温达到 39℃、经物理降温无效时,可适当用药,最好选用含布洛芬的混悬液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滴剂,不宜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儿童用量应先基于体重。其次为年龄。
10.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解热镇痛药以免引起肝、肾、胃肠道的损伤。
11.使用本类药物时,不宜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12.发热时宜注意控制饮食,多喝水、果汁,补充能量、蛋白质和电解质;对高热者可用冰袋和凉毛巾冷敷,或用 50%的乙醇擦拭四肢、胸背、头颈部以帮助退热。发热期间宜多休息,在夏季注意调节室温,保证充分的睡眠。
最后编辑于 2022-12-19 · 浏览 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