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知识分享|脑皮质层状坏死(CLN)。

发布于 2022-12-18 · 浏览 3843 · IP 辽宁辽宁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6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乐痴于医等 2人推荐
iconhyy838 达人已点赞

概述:

病理学上的概念,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质坏死,又叫假层状坏死。神经病学上表现为一个或者多个脑皮层出现坏死,局灶性或弥漫性。

发生原因:脑部出现缺氧状态、脑梗死、肾上腺危象、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溶血性贫血、氰化物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线粒体脑肌病、较为严重的脑部损伤、低血糖等,以脑梗死最常见,其次为重度颅脑损伤。

组织病理学:受累区域的神经元缺血,胶质增生、蛋白质降解、增多的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类脂质的层状沉积。

提示预后不良。

发生机制:

两种学说:“血管学说”和“异感学说”。

1.血管学说:病理上的层状分布符合大脑皮质的毛细血管分布形式,毛细血管的形态异常或功能失调影响神经组织的供血和供氧,进而缺血引起神经元损伤。

2.异感学说:不同区域灰质的不同类型神经元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受体和神经递质等,对不同因素如缺氧 、兴奋性氨基酸等的耐受和反应不同。CLN可以累及1层或多层,或累及1个或多个脑叶皮质。灰质分为6层,第3层最易受缺氧和缺糖的损害,第5层和第6层次之 ,而第2层和第4层耐受性强。因此,CLN又可能是一种“选择性”神经元坏死。

影像学表现:

CT:多发于顶枕颞叶皮质的分水岭区,也可累及基底核、桥小脑等

CT平扫上表现为脑回样高密度,沿脑表面曲线走行,大部分位于脑沟两侧。

早期研究解释为脑缺血之后再灌注引发的出血性脑梗死。

以往尚有学者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检查,发现CLN病例大部分不存在出血,极少数可合并斑点状出血;之后的。一些尸检实验证实脑表面曲线状的T1WI高信号及CT上的高密度为层状坏死,并不是出血

img

磁共振:

急性期(24h内):沿皮质脑回分布的DWI高信号,1-2 周高信号最显著,1个月后消失。

亚急性早期(发病1周后):T1WI增强病变区大脑皮层呈线样、脑回样强化(对比增强最显著时间1-2个月左右,3个月左右逐渐减低)。

亚急性晚期(发病2周后):T1WI特征性高信号,起病1-2月达到峰值,FLAIR 高信号在发病1个月时更明显,即使皮质短 T1 信号消失后,FLAIR 高信号仍可持续1年左右,这可能与FLAIR上所显示的胶质增生有关。

慢性期(发病2月后):T1WI及 FLAIR高信号逐渐消失,最多可持续2-3年。

img
img

T1WI皮质线样高信号:

img

蛋白质浓度和自由水含量相互间的关系在CLN信号变化特征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CLN是广泛缺氧所致的泛坏死,泛坏死引起蛋白质降解,高浓度的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物质通过限制水分子的运动引起MR-T1弛豫时间缩短,表现为T1WI皮质线样高信号;

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富脂肪巨噬细胞的沉积也参与其发生机制;

因血脑屏障破坏,CLN可出现强化表现;

CLN在 T1WI上信号稳定,受干扰因素相对较少,是显示 CLN的常规、最佳序列。

皮质层状坏死 (1)
坏死 (2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病 (27)
脑梗死 (599)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危象 (2)
脱髓鞘疾病||脱髓鞘 (28)
溶血性贫血 (11)
氰化物中毒
癫痫持续状态 (10)
线粒体脑肌病 (8)
颅脑损伤||脑部损伤 (34)
低血糖症||低血糖 (65)
损伤 (110)
出血性脑梗死 (15)
慢性期 (2)

最后编辑于 2022-12-21 · 浏览 3843

4 89 1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