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 院感更常见但症状轻,这类医务人员风险最高

12 月 7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新十条」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下,医疗机构收治患者的流程做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当前疫情,新冠可能会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怎样的影响?哪些措施能够帮助我们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Omicron 导致院感:更常见但症状更轻
疫情早期,就有多项研究评估了新冠院内感染的情况。
牛津大学一项研究评估了从 2020 年 11 月 17 日到 2021 年 1 月 5 日的时间段里,4 家医院报告的 1132 名新冠感染者,其中,803 名为住院患者,329 名为医务工作人员。
而在 803 名感染新冠的住院患者中,188 人被归类为院内感染,占比 23.4%。同时,研究还指出,大多数新冠的院内感染事件,主要由几个高传染性的个体介导。[1]
在中国,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与协和医院研究人员统计,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大连、北京、青岛等城市报告了超过 45 例院内感染病例,其中护理人员 3 人、医生 6 人、患者 12 人、陪护人员 22 人、检验员 2 人。这些院内感染的途径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的意外暴露,以及医护人员、患者和陪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图源:参考资料 2
研究指出,在统计时间段内,我国局部的地区疫情多由境外输入导致,而这些报告了院感病例的城市,也大多位于沿海和航空枢纽地区。[2]
2021 年 11 月,WHO 将 Omicron 列为需要关注的突变株(VOC),这一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增强的突变株迅速给院感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家三级医疗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 年 7 月 1 日到 2021 年 12 月 29 日期间,共有 1105 例新冠感染者入院,其中包括 10 例(0.9%)Delta 引起的院内感染。在 2021 年 12 月 30 日到 2022 年 1 月 30 日,共有 663 例新冠感染者入院,其中有 50 例(8%)是 Omicron 引发的院内感染。
研究认为,这一数据说明 Omicron 流行期间,新冠导致的院内感染要比 Delta 流行期间更加常见。
在症状方面,大多数 Omicron 院感患者出现了上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和发热,有 26% 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在 Delta 导致的院感病例中,20% 患者进展为严重疾病,但这一数据在 Omicron 导致院感中要更低:大多数患者患有轻度至中度疾病,只有 8% 进展为重症,其中 1 人死亡。[3]
相比于此前突变株,Omicron 引起的院感症状要更轻,导致严重后果的概率也要更低。更多研究也相继证实了这一点。
英国数据显示,在第一波大流行期间,该国院内感染的比例占到所有确诊病例的 10~20%,而相关死亡率更是高达 30%。[4]
一篇发表于 2022 年 10 月的文章则分析了英国 129 名 Omicron 院感患者,数据显示,其中 86 人(66.7%)无症状;15 人(11.6%)的住院时间有所增加。11 人(8.5%)需要补充氧气,2 人(1.6%)需要重症监护。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数据支持 Omicron 与此前其他突变株相比,引起的院感危害正在逐渐减少。[5]
一项研究同样发现,在某大型三级医院,尽管在应对 Omicron 流行期内使用了 N95 及其他更有力的防疫措施,但与 Delta 流行期相比,院内感染的发病率依然更高。但 Delta 流行期的院感死亡率为 27.7%(13/47),Omicron 流行期的 10.6%(28/265)院感死亡率显然要更低。[6]
医务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感染场景更多在院外
除了患者,医务人员受到新冠感染的影响情况如何?
一项基于英国公共卫生部数据的建模研究显示,在院患者最有可能的院感途径是被其他患者感染,包括「患者-患者」的直接传播,和「患者-医务人员-患者」的间接传播。医务人员将新冠病毒传播给患者的风险很低,但当在院患者中新冠感染者数量较少时,感染了新冠医务人员可能会产生重大的院感影响。
此外,医务人员在院内感染新冠的风险与社区大致相同,从而导致他们的整体感染风险比普通人增加一倍。[11]

院感的可能途径(图源:参考资料 11)
2021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中国香港地区经历了由 Omicron 引发的第五波疫情。一份来自香港玛丽医院的研究显示,在 Omicron 疫情的冲击中,尽管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率很高,但感染率依然要比普通人群更高。
据官方统计,香港第五波疫情共报告了 1200068 例感染报告,估计感染率为 16.2%(1200068/7403100),而截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玛丽医院的 6452 名医护人员中共有 1607 名(24.9%)新冠检测呈阳性,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感染率。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玛丽医院医务人员感染的高峰要早于社会面和医院感染的高峰,研究人员认为,这应该归因于院感系统提前提醒医务人员减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图源:参考资料 7)
在 1607 名感染的医护人员中,研究人员通过电话采访了 1330 名。所有人均没有既往新冠感染史;1050 名(78.9%)医护人员报告有症状感染,包括喉咙痛(53.8%,565),咳嗽(27.1%,285),发烧(19.9%,209),流鼻涕(12.8%,134)和头痛(7.0%,74)。
1330 名受感染的医护人员中只有 6 人(0.45%)未接种任何新冠疫苗。而香港人口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剂新冠疫苗接种率分别为 90.5%、85.5% 和 52.4%。[7]
来自香港的另一家医疗集团的研究数据显示,该院被纳入分析的 3167 员工中,3103 人(98.0%)至少接受了两剂新冠疫苗,而 1435 人(45.3%)则接受了加强剂(第三剂),其中共有 160 人(5.1%)接受了异源加强。
在研究期间(2022 年 2 月 26 日至 3 月 31 日),有 737 名员工感染了新冠,占所有全职员工的 23.3%。大多数感染者(n=649, 88.1%)报告了症状,较为常见的包括喉咙痛(81.1%)、咳嗽(60.6%)和流鼻涕(46.7%)是最常见的症状。所有感染者均为轻症,不需住院治疗。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所有医务人员中,接种三剂新冠疫苗相比接种两剂可将感染风险降低约 50%。
在研究期间,422 名医务人员被纳入重返工作岗位分析。这些工作人员此前均已完全接种疫苗,达到连续两次抗原阴性的平均时间为 9.76 天。而在连续两次抗原阴性后,有 310 人(73%)符合 PCR 标准阴性或 Ct 值大于等于 31 的标准,并重返工作岗位,平均重返工作时间为 10.1 天,并且不受年龄、接种疫苗剂量、疫苗类型和最后一剂时间的影响。[8]

图源:参考资料 8
不过,在这项研究中,40.7% 的感染的医务人员报告了与家庭感染成员的接触史,仅有极少数人报告了院内外患者或工作人员接触史,因此,这些医务人员感染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社会及家庭的院外场景,并非院感导致。
那么,在院内场景,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的情况如何?
一项在意大利某医院进行的数据分析则显示,尽管新冠病毒传播力随着不同突变株的迭代展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率却呈下降——从第二波疫情中的 42.5%,下降到 Omicorn 导致第五波疫情的 15.6%。

意大利某医院医务人员报告新冠感染数量,橙色为院感(图源:参考资料 9)
对于这一趋势,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新冠疫情中医务人员对 PPE(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更加熟悉了,并合理推测,新冠病毒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也可能发生在午餐和休息时间,在这些时刻,医务人员可能会在无意中放松个人防护措施。
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护士和助理护士是新冠院感风险最高的专业类别。[9]同样,在一项针对 2020 年 3 月 21 日至 2021 年 9 月 16 日西班牙的 2199745 人回顾性研究中,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的新冠感染率在医护人员中最高(27.7%),尤其是在助理护士中(29.4%),其次是医生(27.3%)和护士(26.3%)。[10]
加强针、个人防护、快速检测:如何降低院感风险?
面对 Omicron 新冠疫情,有哪些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尽可能降低院感风险?
2022 年 1 月,JAMA 发表一篇观点文章[12],指出,尽管绝大多数医院都已经实施了多种防控疫情的措施,尽可能阻止新冠在院内传播,但 Omicron 的出现导致了更多的院感事件发生,如在英国,2021 年 12 月最后一周的 12424 名住院患者中有,2525 名(20.3%)新冠感染者是在入院 7 天以后首次确诊,而这个数字在 2021 年 11 月第一周是 5208 名患者中的 434 名(8.3%)。
文章建议,新冠加强针是进一步降低新冠院感风险的重要途径。
在对丹麦 2225 名 Omicron 感染者的分析中发现,与未接种加强针的家庭成员相比,接种了加强针的家庭成员感染的可能性更小来源(分别为 25% 和 32%)。而更为重要的是,与未接种加强针的家庭成员相比,接种了加强剂的人将病毒传播给家庭成员的可能性也要更低。[13]
这一数据支持了一种观点:医务人员接种加强针不仅可以减少自身感染风险,也可以减少将病毒传播给同事和患者的风险。
此外,这篇观点文章还提到,更高频率的新冠检测也对降低院感风险有所帮助。这是由于 Omicron 的潜伏期变短(中位数 3 天)和高传染性的特征,而感染者在感染的最初几天内最具传染性,快速检测可以帮助尽管闭环管理这些患者,以防止传播给工作人员和其他患者。
另一项研究也支持了加强新冠检测的重要性。某大型三级医院在 Delta 流行期间,院感患者占所有感染者的 2.7%(47/1727);而在 Omicron 流行期间,尽管普遍使用了 N95 口罩和其他增强防护措施,但院感占比依然更高,达到 17.7%(265/1483)。
研究人员认为,Omicron 对院感防控提出了挑战,而在基础设施限制、无法避免共享病房的情况下,加强新冠检测尤为重要。研究设定的检测方案「第 1、4、7 天进行核酸检测+每天抗原检测」与较低的继续传播概率独立相关。[14]
2022 年 12 月 7 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以附件形式提供「北京协和医院近期疫情防控工作做法参考」文件,并附以「需住院急诊患者的入院流程」、「发热门诊组织构架」、「阳性隔离病房组织构架」三项流程。
其中就提到,新收住院患者(不包括门诊手术患者和日间手术患者)严格执行入院前核酸检测要求,入院前应持有连续 3 天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不含入院当天),其中入院前 1 天为本院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入院后产科、儿科患者继续完成每日核酸检测,其余患者不再进行常规核酸检测。
而对于医务人员,则需每周一、三、五进行常规核酸检测,每周二、四进行常规抗原检测。周末两天内有一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周一可正常返岗;若周末两天均未能进行核酸检测,周一到岗后同时查验抗原并留取核酸,抗原检测阴性即可返岗,并按照高风险人员管控至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同时提到,儿科、产科、血透室属于特殊岗位,在岗的工作人员需完成每日核酸检测。(策划:z_popeye|监制:gyouza)
致谢:本文经遗传学博士、药企研发科学家 周叶斌 专业审核
最后编辑于 2022-12-09 · 浏览 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