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发热患者/儿护理常识

一、发热定义与分度: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二、降温治疗: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两种。
①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两种方法。局部冷敷,可采用冷毛巾、冰袋;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儿童不推荐、应用头孢等药物不推荐)。
②药物降温:降温时机,≥2月龄儿童,腋温≥38.2℃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以采用退热药物处理。注意有汗时,不使用,汗不多,注意观察体温。
♠儿童常用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相对比较安全)。
♠儿童不推荐使用退热药物: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
♥成人可供使用的退热药物:复方氨基比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等。
♥温馨提示:使用退热药物,需要把握好用药时机,根据患者肝肾功能、年龄、体质等综合考虑,举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热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氨基比林、吲哚美辛等,一般情况尚好不建议使用,推荐物理降温,必要时谨慎使用。
♣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激素不属于退热药物,属于免疫抑制剂),因其抑制炎症反应,可能带来体温下降,注意激素可导致抵抗力下降更明显,除非炎症重,且已经使用了足够抗感染药物时,经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
♠关注用药使用间隔:如持续发热,使用不宜过频,对乙酰氨基酚最短间隔时间为4小时,布洛芬最短间隔6~8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不推荐交替使用,体温反复或者持续不退,应该积极查找病因。
三、加强病情观察:①观察呼吸、精神状态,定时测体温,应用退热药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②观察是否出现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③查找发热的原因:受凉、饮食不洁、过度疲劳;④观察饮水量、饮食量、尿量及体重变化;⑤观察四肢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⑥观察是否出现抽搐,给予对症处理。
四、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以每日3000ml(成人标准)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五、促进病人舒适:①高热者需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病人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合适的休息环境。②口腔护理,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③皮肤护理,退热期,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六、心理护理:①体温上升期,病人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病人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护理中应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给予精神安慰。②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解除高热带给病人的身心不适。③退热期,满足病人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及时补充营养。
参考文献:
①《诊断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基础护理学》第六版(十三五教材)
③《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年5月第37卷第9期: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处方审核建议
④《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年3月第35卷第3期: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