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276】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先进事迹及读后感言

医疗行业从业者 · 发布于 2022-11-18 · IP 浙江浙江
2014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读后感言:

认真学习这文“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学科建设事迹报道后,想先说明:本人作为临床药师,为什么要学习与本人专业不相干的专科学术先进事迹报告呢?

1,了解医药领域的前沿信息,至少对开展医药科普,打下知识基础。

学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但民众医药知识咨询,却是跨专业,全科医学的。本文至少提供信息:耳鼻咽喉头颈项科学术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还较领先的。为求医问药,拓展思路。

2,看报纸,开阔视野.

回忆18年前,本地发生“孕妇用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剂纠纷案“。药品说明书示”孕妇禁用”。发生医疗纠纷,后续产下耳聋婴儿,更使医疗纠纷升级。我们在学术求助无门,找不到学术理论上解答时,获得北京大学一院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项科主任韩东一教授支持,他们提供专业学术界前沿信息。

有人问我:你怎么找到这些专家的?

我说:看报纸啊!

健康报报道,杨慧霞教授翻译美国第七版《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韩东一团队开展耳聋基因研究,国内领先。过去18年了,还念念不忘他们无私奉献,素不相识,专题挂号邮寄、电传。

3,肿瘤,仍是人类面临疑难疾病。

了解肿瘤领域进展信息,至少可提供治疗信息,拓宽视野,为现实中肿瘤病例,提供分析思路。

所以,本文列为编号【276】。

2022-11-18,收录,辛老师

 

 

【276】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

 

加强科研 解答耳鼻咽喉科临床难题

 

 

学科带头人说

传承优良学科文化 筑牢团队发展基石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 蒋卫红

img

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湘雅医院传统的重点学科,从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重点实验室。近些年,团队在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学科排行榜耳鼻咽喉科学排名全国第三,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复旦榜)耳鼻喉科专科综合排行榜排名前十以内。回顾学科发展的历程,展望未来,我认为,学科要想得到持续稳定的提升,必须坚持以优良的学科文化为发展基石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学科攻关和研究目标,以理论和技术创新为学科发展驱动力。


用学科文化引领团队建设

服务大众健康的初心是优秀团队的基点。这一初心使命不但让我们本能地去评价当前治疗体系,为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提供线索,而且在疑难病的治疗探索中无所畏惧。如我们全面评估下咽癌治疗模式后发现存在明显缺陷,这为修正下咽癌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又如复发性鼻咽癌的治疗非常棘手而且疗效不佳,这为我们探索复发性鼻咽癌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方案提供了动力。

团结协作文化是优秀团队的保障。不但包括个人与个人,亚专科和亚专科之间的合作,而且包括与其他专科,与基础学科,甚至医工之间的合作。这使我们在攻克学科难题上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充分发挥团体力量和智慧进行协同作战。如在睡眠呼吸低通气障碍的治疗中,我们联合多学科采取多维度、多平面、个体化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疗效果。


 创新进取文化是优秀团队稳步前进的始动力。只有保持创新才有挑战当前诊治体系局限性的勇气。如我们团队在探索当前鼻窦手术体系的科学性时,发现其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为规避短板,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以引流通道为指引,以基板为核心”的鼻窦手术体系


开放和包容文化是优秀团队的重要标签。拥有这个标签的团队往往能接受善意的批评和采纳建设性的建议。我们团队在制订颅底段颈内动脉分级手术方案时,主动与放射介入科、脑血管外科、手术麻醉科、神经内科等专科合作,接受了其他专科更专业的建议,从而让这一手术方案更合理,也因此挽救了很多需要接受颈内动脉治疗的患者。


将解决临床问题设为目标

临床问题是临床学科攻关和研究的起点,解决临床问题是临床学科攻关和研究的最终目标。近年来,我们学科坚持以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能用于临床、让患者受益的成果:如针对颅底腺样囊性癌亲神经和对放化疗不敏感问题,我们提出按“神经地图”根治性切除肿瘤的方法,并对其亲神经机制展开深入探索,有望取得新的进展;针对鼾症手术长期疗效不稳定的问题,我们提出多平面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上气道狭窄,联合多学科纠正中枢性因素,并对上气道相互拮抗肌群的电生理进行探索性研究,为电刺激恢复上气道通畅提供依据。


以创新驱动学科稳步发展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驱动力。我们在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坚持创新理念,并付诸实践,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学科的整体水平。如我们率先提出了咽鼓管区颅底手术分型和分级方案,有力促进了咽鼓管区颅底外科学的发展。还有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精准鼻窦手术体系”,大大提高了鼻窦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力提升了我国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水平。


【跟踪科研热点 提升头颈鳞癌诊疗效果】

img

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在讨论病例和查房。


头颈肿瘤九成头颈鳞癌。在中国,头颈鳞癌主要包括喉癌、口腔癌、口咽癌和喉咽癌,以及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鼻咽癌。这些肿瘤具有不同诊治策略:治疗喉癌和口腔癌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策略,治疗口咽癌和喉咽癌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策略,治疗鼻咽癌则是以放疗为主的综合策略。


为提升临床诊疗效果,咽喉头颈外科开设了肿瘤专科联合门诊颈部肿瘤专科门诊。同时,成立头颈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牵头多学科医生,共同商讨、制订中晚期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案,并基于临床棘手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严谨的临床研究,反哺临床,服务患者。


基于多分子水平的头颈鳞癌侵袭转移治疗抵抗构建评估体系。利用头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动物模型,团队构建了头颈肿瘤高转移性细胞株,利用梯度放疗构建鼻咽癌放疗抵抗细胞株,补充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模型,丰富了肿瘤研究细胞库。针对侵袭转移、放疗抵抗、化疗耐药生物学差异,团队分别构建了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RNA和蛋白差异图谱,并探讨和验证不同分子的相关性和互作关系,丰富了头颈鳞癌恶性生物学的机制干预靶点。

聚焦头颈鳞癌微环境调控紊乱的分子机制及靶向干预体系的构建。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它逐渐被用于头颈肿瘤治疗。团队的研究发现,肿瘤引流淋巴结是肿瘤疫苗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PD-L1联合TGFb通路双靶向联合治疗,可增强疫苗疗效。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为肿瘤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并提示应关注引流淋巴结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基于影像、病理学的头颈鳞癌人工智能诊断平台构建。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处理分析中已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良恶性病变、肿瘤转移灶的鉴别工作上有极高的准确性。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成功模拟预测了头颈鳞癌的预后、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性,通过淋巴结转移灶影像数据和病理数据建立人工智能诊断模型,特别是对假阳性结果提供了“二次”判别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多个国内外期刊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为变应性鼻炎建立规范诊疗体系】

变应性鼻炎(AR)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主要的气道慢性炎性疾病。AR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晰,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但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依从性和疗效均欠满意


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得到越来越多耳鼻喉科医生的关注和认可,但现有的手术方式多样,手术疗效参差不齐,手术并发症屡屡发生。为规范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团队开展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和理论体系探索,并最终构建了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规范化诊疗体系


为进一步解读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机制,团队建立了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的生物样本库与病史信息数据库。通过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多细胞因子检测,团队对手术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鼻腔灌洗液的生物分子和免疫细胞的调控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以探究鼻腔局部的免疫微环境改变,进而建立完整的手术理论,明确免疫机制。系列研究为规范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为变应性鼻炎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构建颅底肿瘤诊治体系 应对复发鼻咽癌】

鼻咽癌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10%~20%的鼻咽癌患者在接受了标准的初始治疗模式后复发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约40%rT3-rT4期的患者则只有10%左右。不同于原发鼻咽癌,目前国际上仍没有关于复发性鼻咽癌患者治疗的权威指南,且对于复发鼻咽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开展得也较少,这使得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更加的棘手


团队致力于复发鼻咽癌的诊治与研究,借助MDT团队,搭建了包括颈内动脉管理、营养管理在内的复发鼻咽癌规范化诊疗体系,近三年来收治rT3-T4期患者百余人。为复发鼻咽癌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积极开展包括手术治疗、新辅助免疫治疗以及术后维持免疫治疗等多治疗模块相结合。我们还构建了复发鼻咽癌患者临床样本与病史信息数据库,并开展了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微生物组等针对该疾病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研究,以探究复发鼻咽癌特异的微环境,进而推动该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与研究进程


同时团队一直致力于其他颅底肿瘤相关诊疗体系的构建与科学研究,包括鼻咽纤维血管瘤、神经鞘膜瘤、脑膜瘤等良性肿瘤,腺样囊性癌、脊索瘤、嗅母细胞瘤、血管周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方面,团队提出了以肿瘤性质,发生部位和侵袭行为为依据的“肿瘤责任单元”根治性精准切除理念,取得了优于传统手术方式的治疗结果,提升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近年来,团队积极组建颅底肿瘤样本库与临床病史资料库,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证。团队目前研究紧密结合临床问题,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像组学人工智能、肿瘤微生物以及临床个体化用药,基本形成了以复发鼻咽癌为特色的颅底肿瘤诊治体系


经典病例


老张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小李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他们都因局部极晚期复发性鼻咽癌来到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向蒋卫红主任和他的团队求助老张放化疗后已经10年,近期因头痛不断,复查发现鼻咽癌已经复发并可能破坏了右侧颅脑赖以生存和发挥功能的生命线——右颈内动脉小李刚结束放疗不到半年,预期的“痊愈”未能实现,残留的肿瘤不断增大并侵蚀了左侧颈静脉孔区支配吃饭和说话功能的所有颅神经。脑干、颈内动脉、颈静脉孔等,都是传统鼻颅底手术的禁区


这是两台高难度手术,老张在介入手术评估并栓塞右侧颈内动脉,鼻内镜下将瘤体和病变血管进行了整体切除,现在每隔3个月跨省来门诊复查小李在术前多疗程的新辅助治疗后接受了手术,术后以气管切开和胃造瘘的方式呼吸和进食,并且继续接受术后辅助治疗。


针对以老张和小李为代表的复发性鼻咽癌以及其他鼻颅底肿瘤患者,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鼻颅底专科团队在50年来不断精进的解剖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肿瘤切除、神经功能保存、血管意外处置、颅底缺损修补”的鼻颅底外科技术体系蒋卫红教授和谢志海教授牵头组建了集合多个学科与部门的围手术期综合评估团队,为患者提供安全和经济的诊疗服务。章华副教授和范若皓副教授探索并建立了围绕手术的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模式融合的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出院后持续跟踪随访的序贯治疗体系。团队通过长期实践,将鼻颅底外科治疗的病种扩展到了鼻眼、鞍区、斜坡、前中后颅窝、颞下窝等多个区域的各种良恶性病变


【挖掘数据库造福遗传性耳聋患者】

张某帅和张某艺姐弟俩出生后均出现听力差、言语发育不良,其父母听力均正常,非近亲结婚。在姐姐5岁,弟弟2岁时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通过听力学检查、CT及内耳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耳聋、聋哑症、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姐弟俩在湘雅医院同时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恢复良好,2年后复查时,姐弟俩均能与人正常交流。此时姐弟俩的妈妈又怀孕3个月,遂前来湘雅医院进行产前咨询


耳科遗传性耳聋治疗研究团队采集夫妇双方及其他家庭成员外周血,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基因检测发现,夫妻双方分别存在一个位点的SLC26A4基因的杂合突变,而姐弟俩存在父母的SLC26A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明确该致病基因突变后,在患儿妈妈孕20周时,抽取母亲羊水,提取胎儿DNA,进行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捕获测序。结果显示,胎儿的SLC26A4基因上未携带这两个突变位点及其他致病突变,同时也筛查排除了其他常见耳聋基因。后来这个母亲安心产下一名健康宝宝,孩子出生后常规听力筛查和复查听力均正常,影像学检查也未发现异常。

从临床诊断、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确定致病基因,到进行产前诊断指导生育,最后进行跟踪随访,上述病例的诊治依托于耳科团队建立的遗传性耳聋诊断、治疗、致病基因鉴定及遗传性耳聋产前筛查和产后跟踪随访的标准化流程。

目前全球患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人数量众多,临床上对于遗传性耳聋,除了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20多年以来,耳科团队收集了2000多个耳聋家系,建立了“中国遗传病家系收集数据库”中的“耳聋病例数据库”,相继发现20多种耳聋致病基因的致病新突变,系统建立了“致病基因突变鉴定-发病机制-疾病干预”研究体系,并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了Waardenburg综合征耳聋的相关基因突变及功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团队建立了常规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及遗传性耳聋产前筛查策略。


【创新通道理论 指导鼻窦炎诊治】

从目前研究现状看,慢性鼻窦炎亟待解决的防诊治问题主要包括: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治疗新靶点及源头防治策略;临床诊治不规范,缺乏能广泛推广的手术治疗体系;组织病理机制复杂且术后复发率较高,缺少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团队紧密结合临床,从上述临床问题出发,结合解剖学与发育生物学,原创性地提出了湘雅鼻窦通道理论,用于指导鼻窦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相关解剖学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此外,团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学习班,积极在基层医院推广湘雅鼻窦理论,让广大基层医生可以更好地进行鼻窦手术,为规范鼻窦炎的手术做出重要贡献。


在发病机制和复发危险因素探索上,团队构建了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生物样本库。基于生物样本库,通过多种组学研究,发现了多个与慢性鼻窦炎组织病理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分子,并开展了深入的机制研究,初步揭示了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此外,团队还成功构建了慢性鼻窦炎临床大数据,对资料分析显示,患者术后复发率约为28%,远低于国内外同行报告的数据。相关研究成果为规范慢性鼻窦炎的个性化手术治疗和术后复发预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报,2022年11月2日(8版)

回复2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