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浅析国内外创新药CMO现状

发布于 2022-11-15 · 浏览 1466 · IP 四川四川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8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个人认为,国内外的CMO,差距在临床开发设计上,如何根据患者需求去设计一套有效,有价值的临床医学方案,在这个差距上

第二个差距:真正的CMO,这个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CMO,有关这个,可以听听基石CMO杨建新,荣昌CMO何如意等大佬描述的,

理由是这样:

中国的医药环境早期研究(科学发现、转化医学)经验薄弱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启动的MD-PhD项目旨在培养能够融合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医学科学家。迄今全美已开设超过90个MD-PhD项目,目前在校生规模约为5,400名。自1964年起,NIH推出医学科学家培养项目 MSTP(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专项基金,资助全美50%开设MD-PhD的学校,总计已资助超过1万人。在MD-PhD毕业生的研究工作涉及领域方面,约60%与转化研究相关、50%与基础研究相关,为美国的医药创新提供了持续的核心驱动力。


相形之下,我国领先医学院的MD-PhD项目大部分开始于21世纪,国内的教育和科研评价体系更看重学术成果的短期发表情况(如SCI论文数目),在难以量化衡量的部分(如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学生的转化医学思维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相较于经过单一基础科学或者临床医学训练的毕业生,MD-PhD项目毕业生因其坚实的基础科研经验和系统化的临床医学知识,更易在学术研究中心、大型药企和生物科技企业中担任领导角色,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前沿探索,承担重要研发任务。


国内没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不了真正的医学大牛,基础研究很薄弱

 

真正的CMO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你得知道早期研发、基础研究,非临床,临床医学,这个过程你都要做过,

只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你才知道怎么去设计这个医学,

在美国药企的CMO的大部分有执业医师资格,包括FDA做临床审评的官员

 

相反国内的医生很少有这样的训练,尤其是在本土药企或者在国内做医学的人,

如果是海外的医生,在大药企做过多年医学,回国后就能做CMO

外企在中国的临床开发中心呢,CMO的含金量不高,

换句话说,在中国本土做医学的人呢,做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那为什么CMO的薪酬为什么如此之高?

CMO值这个价值,美国的CMO值钱,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完成可以承载他的价值,因为这个平台在美国,他们的目标是欧美,一个创新药进入欧美,就已经完成了50%的事情了,要知道欧美国家是赚全球70亿人口的钱,,所以他们值这个价值

 

相反回到国内,无论是海外回来的大牛,还是本土的CMO,薪酬为什么还是这么高

我想了之后终于明白了,这不是中国的创新药给不给得起钱的事情,一个CMO从300-1000万不等,

根本就是你请回来的CMO,超过了你的承载能力,

我想那些海外归来创业的老板,第一肯定不是为了钱,如果为了钱,在美国他们就已经实现物质自由,他们回来的初衷就是想给国人做创新药,打破国外垄断,打破进口限制,打破对西方的依赖,想想20世纪那个时候人类就已经发现了原子,知道了生命结构,知道了生物理论等等,到了21世纪,欧美早就进入发达行列,他们的享受着全世界最好的医疗条件,而我们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在建国的时候也只有60岁,到了21世纪,我们的医疗条件还是很差,很多药品依赖进口,

所以这些在海外多年的博士,赶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回国创业,确确实实走的很不容易

那现在的海归博士回来创业,怎么样呢,我只能说现在的环境好太多了,

我想他们也有初衷,不过也有其他东西,

 

话说回来,从美国欧洲请回来的CMO,薪酬是符合欧美医药国家标准的,但是不符合中国医药环境的标准,请一个100万美金的CMO回来,做不到发达国家制药工业的标准

那有人说可以降薪过来啊,但是降薪不是适用于每个海归回来的中国人,

CMO的价值虽然有衡量标准,但是我们过高预期的让这些CMO来改变中国的医药环境,是有点捉襟见肘了,

中国的医药环境问题,不是靠几个海归,不是靠资本的高薪,不是靠情怀就可以让大家做出高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药的,

中国的医药发展问题,是历史问题,这个没办法,我们落后了几十年,积重难返,都需要牺牲时间

第二个改革和政策的问题,中国的医和药,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整改,学习西方的管理制度,终于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

这是历史的选择,到现在一切制度完善了,管理也完善了,但是改革不能停,需要做一些优化

比如直到2015年时任药监局局长的毕井泉,改革药品临床试验质量,再到临床默许,优先审批,MAH制度,第一步疫苗法案颁布,再到4+7代量采购这些政策落地

 

有人说集采一刀切,让药企不再有利润可言,后面还怎么有动力研发,我想说的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贫穷的人还是很多,很严重,贫富差距很大,

这个过程,牺牲了1代人的时间,赚了钱的都是那些赶上改革浪潮的人们

集采是双刃剑,但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只有人进医院的时候,才知道集采的好

 

说了这么多,就说到CMO这个事情的问题了,我讲了CMO的价值,请国外真正的CMO来解决中国创新药的临床开发,是强人所难

你想想,中国和美国在医疗条件上的资源配置就知道了,你这个CMO只能解决他能解决的的问题,如果说你要让他解决整个环境,我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时机尚未成熟

 

临床开发的设计,是基于基础研究的数据来分析得到进一步验证的,放眼中国的创新药环境,有几个真正的FIC,BIC,又有几个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巨大资金,都没有

中国的创新药都在专利上下功夫,基本是mee too,mee better,

你说这种药,将来怎么可能进入FDA审评,

 

但说来也难,中国做创新药的就那么几个,恒瑞也不容易啊,恒瑞的策略是fast fllow,FIC,仿制药,没有仿制药营收根本没有钱做创新药

 

从2015-2022年,8年时间我们开始改革,版本政策,从2017年开始做我们所谓的创新药,短短6年时间,我们是赶上了速度,没有赶上好的质量,真的听不容易的,为我们国家这些做创新药的人点赞

 

创新药我们必须要做,不做我们就落后的更多了,有人说弯道超车,细胞,基因治疗,核酸,错就错在这里了,我们的基础研究基本没怎么进步,你说怎么弯道超车

中国医药的基础研究不在药企的研发部门,都在科研院所,大学,机构里面,这里面就涉及一个人力资源结构的问题,我们的基础研究和药企其实是断裂的,大学的教授只在大学做实验,

 

所以提到这个CMO的情况,我就说这么多,

目前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逆转,

中国的创新药不缺钱,中国的资本也不缺钱,这话是对的,

中国缺的是真正制定规则,跟国际接轨的规则,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创新药都出海了,那就表明我们的规则对了,中国的创新药就成功了

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最后编辑于 2022-11-15 · 浏览 1466

回复1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