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潜在分类分析显示的四种敏化模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中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

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
证书编号:
inAOMP
    您的案例《潜在分类分析显示的四种敏化模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中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 经同行评议,被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收录。
收录时间 2025年5月28日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病例
发布于 2022-11-04 · 浏览 3196 · IP 上海上海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0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研究背景:

   在中国,由于过敏原分布的显著地区差异,过敏反应和过敏致敏之间的关系复杂。通过这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我们探索了中国大陆常见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模式,并调查它们与各种临床症状的关系。

 

研究方法:

   纳入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大陆13家医疗中心招募的参与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覆盖18种常见过敏原,用于诊断特应性致敏。在常规医疗随访期间,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进行潜在分类分析(LCA)以确定最佳敏化模式。采用逻辑回归评估不同致敏模式与过敏症状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及结论:

   共有1089例SPT对18种过敏原中至少一种呈阳性的患者被纳入正式分析。本研究得到4类最优LCA模型,对应标签为:Class 1,尘螨致敏;Class 2,低花粉致敏;Class 3,中花粉致敏;Class 4,高花粉致敏。不同阶层的患病率在地理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华南和华东常见Class 1,华北和西部常见Class 2。与Class 1患者相比,在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中、高花粉致敏的患者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结膜炎的优势比(OR)更高。然而,低花粉致敏组与尘螨致敏组在除皮炎外的各种临床表现的风险方面无显著差异。此外,与Class 1相比,花粉敏化组(Class 2, 3和4)参与者变应性结膜炎和皮炎的校正ORs(95%置信区间)分别为1.56(1.18,2.06)和1.43(1.09,1.88)。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LCA方法识别了四种具有不同临床症状特定风险的致敏簇。我们的发现可能有助于改善中国大陆过敏的诊断和潜在的免疫治疗方法。

最后编辑于 2022-11-04 · 浏览 319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