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浮肿名家经验
查看病例

经行浮肿葫芦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哈荔田经验方。
【药物组成】干葫芦200克(鲜葫芦400克)、生黄芪10克、白术6克。
【功效】益气健脾,利气消肿。
【适应证】经行浮肿,小便不利。
【使用方法】水煎服。
按语:经行浮肿多因素体脾虚,经期则中阳不振,湿浊溢于肌肤,阻塞窍道所致。此方用葫芦下水降气,通利水道,辅黄芪之益气行水,白术之燥湿健脾,恰合机宜。按葫芦一物,利害兼半,扁鹊谓“虚则服之,患症不除”。《本经》又谓其“大伤中气”。然辅以术、芪,则适其利而避其害矣。
褚玉霞治经行浮肿案
马某,女,26岁,未婚。2015年6月4日初诊。
主诉:经行身体浮肿半年余,加重2个月。
病史:12岁月经初潮,周期26-29天,8天方净,量多色淡,无痛经及血块,末次月经:2015年5月10日。半年来每至月经前则全身浮肿,月经干净后,浮肿渐消。近2个月经前浮肿发作较重,尤以面部及双下肢肿甚,面部浮肿,目窠如卧蚕,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伴全身困重酸痛,腹胀纳减。患者20天前曾感冒发热,经服西药病情得到控制。现症见:仍有恶风低热,无汗,周身浮肿困重酸痛,下肢浮肿较重,咽部不适,咳嗽痰多。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3×109/L,中性粒细胞0.75×109/L,淋巴细胞0.25×109/L。体格检查:体温37.3℃,咽部有淋巴滤泡增生。
证候:脾肾阳虚,外感风湿证。
治法:温肾健脾,宣肺解表。
方药:越婢加术汤合肾气丸加减。
炙麻黄9克、白术20克、紫菀10克、牛蒡子15克、前胡12克、金银花15克、石膏15克、制附子(先煎)9克、甘草6克、山萸肉15克、茯苓30克、丹皮15克、山药30克、桂枝12克、泽泻12克、生姜3片。取3剂,水煎服。3剂药后,肿消大半,微汗出,小便增多,晚上仍有胸闷和微咳,未再发低热。上方减麻黄为6克、石膏12克,加牛膝9克。继进2剂,浮肿全消,其他症状亦痊愈,月经来潮正常。嘱可继服归脾丸以健脾益气,养血固本。随访半年经行时未再出现浮肿。
| 按语
经行浮肿多为浮肿伴随月经周期发生。褚老认为经行浮肿的发生,主要责之脾肺肾三脏。本案实为脾肾阳虚,外感风邪,湿而复风,风水合邪,肺失宣降,玄府闭塞,遂成风水之病。但仅仅服用补肾温阳、化湿消肿之药不易起效,若只抓住其长期出现经行浮肿、月经量多色淡、经期长、腹胀纳减、腰膝酸软等症状,而对其恶风身热、咳嗽身痛及曾感冒发热的过程及症状忽略和问诊不详,容易造成辨证不准,贻误病机。方用越婢加术汤祛风行水以治表,合肾气丸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以治本,肾脾肺同治。故临证当细心审查,问诊翔实,辨证准确,方能奏效。但本病因病程长,且伴随月经而发,故平素补脾治本,脾气健运,则水湿运化正常,因而平素治本调经非常重要。
金季玲教授经验
金师认为此病与肝之失于疏泄亦有密切关系,若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经前、经时冲任气血壅滞,气机不利,水湿运化不利,泛滥肌肤则滞为肿,另外肝失于疏泄,木郁侮土,脾虚气滞,健运失司,不得通调水道,水湿蕴阻不化,肝郁乘脾,进而脾失健运,亦导致水液代谢失常。
金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此病多采用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减,五皮饮是治疗皮水之通用,有健脾调气、利水消肿之功效;五苓散有温阳化气之功。
二方合用以健脾疏肝,利湿化水为治则,药用桑白皮、党参、大腹皮、炙黄芪、茯苓各15克,白术、泽泻、桂枝、猪苓、小通草、防己、柴胡、香附各10克,木香6克。方中桑白皮清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大腹皮下气行水,防己利水消肿;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小通草利尿通淋,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助膀胱气化,使水有出路,党参、白术、炙黄芪健脾益气化湿;木香、柴胡、香附疏肝行气;方中苓、桂相合温阳化气,利水平冲;苓、术组合健脾祛湿;全方旨在健脾祛湿,疏肝理气,从而做到补而不腻,利而不伐,温而不燥,凉而不苦,才能达到水肿消退,经行正常之目的。
本文摘编自孙红,王祖龙《褚玉霞妇科脉案良方》,张奇文《中国当代名医验方选编 妇科分册》,吴小囡《金季玲教授治疗经行浮肿临床经验》,特表致谢!
最后编辑于 2022-11-03 · 浏览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