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EHJ:心脏核磁共振在心肌淀粉样变性治疗中的作用
欢迎大家关注我,每天与大家分享所见所闻,感谢支持!

心肌淀粉样变性是临床上并非罕见的疾病,诊断较为困难,早期化疗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其指导治疗的临床指标较少。近期,EHJ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研究,探讨了心脏核磁共振在心肌淀粉样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研究者共入选了176名心脏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在诊断时和随后化疗治疗6、12和24个月后的随访期前进行了心脏核磁共振CMR的评估。化疗的临床反应分为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或无缓解(NR)。 CMR评估通过细胞外容积ECV的变化分级为进展(≥0.05增加)、稳定(<0.05增加)或好转(≥0.05减少)。在随访6个月时,在3%患者(均为CR/VGPR)中观察到CMR好转,在32%患者(PR/NR中61%;CR/VGPR中39%)中观察到CMR进展。随访1年时,22%出现CMR消退(均为CR/VGPR),22%出现CMR进展(63%在PR/NR;37%CR/VGPR)。随访2年时,38%出现CMR消退(均为CR/VGPR),14%出现CMR进展(80%在PR/NR;20%CR/VGPR)。36名 (25%) 患者在随访期间 (40±15 个月)发生死亡; 6个月时的CMR反应可预测死亡(HR=3.82;95% CI 1.95-7.49;P<0.001),在调整血液学反应、NT-proBNP 和心超纵向应变等指标后仍保持显著(P<0.01)。


「毅讯点评」
本研究利用CMR评估T1像中ECV水平,帮助判断心肌淀粉样变性的进展与好转程度,并可以作为独立于目前其他临床指标的重要预后判断指标。笔者昨天参加中华内科学年会的病例讨论,还有一例来自西京医院的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病例,最后因为诊断较晚而且患者放弃诊疗而死亡。早期的心超或者CMR的判断及血液指标检查是诊疗的关键,而CMR ECV将成为重要的预后判断与化疗效果判断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