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的每一种典型表现,都是进阶的一个手段:肠化


肠上皮化生的肉眼形态,对于用内镜诊断该病变是很重要的。肠化好发的位置就是胃底腺和幽门腺移行的位置,胃角小弯最常见,然后向胃窦区域和为地区与蔓延。
第一种分型:
在1971年的时候,吉井通过外科手术标本的体视显微镜观察,详细研究了肠上皮化生的肉眼形态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将胃的肠上皮化生的肉眼类型分为如下几型:
1、特异型;2、糜烂型;3、线状及树枝状型;4、地图型;5、弥漫型。
第二种分型:
根据与胃小区的关系分为如下几型:1、胃小区型;2、沟型(位于胃小区之间);3、不规则型(和胃小区没有关系)。
第三种分型:
根据化生胃小区的凹凸不平分为:1、隆起型 ;2、平坦型;3、凹陷型。
第四种分型:(这个分型在百度百科上,但是具体出处于哪里,我也不知道,有知道的可以分享一下)
由于胃病检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胃镜的应用,早期胃癌的大量发现与研究,认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内镜下将肠化分为四类:
①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mm大小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
②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下反光较正常黏膜强;
③鱼鳞型: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呈鱼鳞状或羽毛状,一般呈条片状或弥漫性分布;
④弥漫型:黏膜弥漫性不规则性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
以上是胃镜下的肠化表现。由于浅表性胃炎的活动使黏膜产生红斑,红色掩盖了肠化的本身颜色。故在发红黏膜区取病理可以查到肠化。
肠化的白光下的表现:
1、胃窦部覆盖有不规则的发白黏膜;2、形状及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发白黏膜;3、绒毛状的外观(图E其实就是能够从白光下典型的肠化,图F可以NBI下亮蓝冠很明显);4、黏膜表面粗糙不平整;5、不典型的集合静脉,形态不规则,分布不均匀;6、不完整的发红。

肠化NBI下的表现: LBC(亮蓝冠)、MTB(白色浑浊边界)以及WOS(白色不透明物质)
近年来,随着图像强调内镜的进步,在白光观察中,已经到了能够诊断不能充分识别的肠上皮化生的时代。NBI放大内镜观察中也为肠化的诊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亮蓝冠(LBC)(由于短波长光反射到刷状缘而产生的蓝白光的线)作为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是有用的。 如下图,可见清晰的亮蓝冠。

白色不透明物质 (WOS) 是在 NBI 联合放大内镜观察下清晰可见的黏膜表层的白色物质,常见于慢性胃炎黏膜的肠上皮化生、胃的上皮性肿瘤。WOS 的原形是在上皮内、上皮下聚集的微小脂肪滴,由于来自内镜的投射光被强烈散射或反射而作为白色被辨识。当有 WOS 时,由于投射光无法一直到达上皮下的微血管,因此血管的辨识性降低。
据报道,WOS 阳性的胃上皮性肿瘤具有肠型或至少具有胃肠型这一肠型黏液表型。

除此之外,就是白色边缘浊带(MTX),它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上皮表面的封闭白色浊带,这个往往和LBC在一起出现,如下图。

其实,色素内镜对诊断肠化也是很有用的一个手段,但是,对于大部分医院应用起来比较麻烦,应用的也比较少,所以相对来说在临床工作中并不是很实用的。
最后编辑于 2022-10-16 · 浏览 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