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章真如:阴虚证与滋阴疗法的应用

发布于 2022-10-12 · 浏览 1015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1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物质之间,必须保持其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都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去协调所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之基本原则,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滋阴疗法,正是针对其中阴虚者而立之治疗方法,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理论依据创始于《内经》,临床实践源于仲景,发扬于金元医学家朱丹溪,此后张景岳、李中梓等历代医学家对滋阴疗法均有新的贡献,及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对养阴多有发挥,因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的滋阴学派。章真如主任医师业医数十年,学验俱丰,尤以擅长于运用滋阴疗法而著名于世。

章氏临床常用之滋阴疗法

    1.阴虚之临床表现 阴虚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发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脏腑不一样,临床表现也有不同。章氏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临床阴虚多于阳虚,符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并提出阴虚有他的规律性,如因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阴阳虚实亦有差别。从地区看:南方气候炎热,汗多,故人多阴虚;北方因寒冷易伤阳气,故人多阳虚;从年龄看:中老年人因生活和工作劳累,易耗阴精;而青少年阴阳俱旺,少年为纯阳之体,更少阴虚;从性别看:女性阴虚常多于男性,因女性经期、生育易于耗血伤阴;从职业看:脑力劳动者阴虚多于体力劳动者,因为体力劳动多汗,易于恢复,脑力劳动耗髓伤精,不易修复。另外,从病程久暂看,暴病多阳虚,久病多阴虚,这是因为风寒湿等外邪易伤阳气,病久则耗精伤液。从脏腑辨证看,心、肝、肾多阴虚,肺、脾多阳虚,两脏同病,以肝肾多阴虚,心脾多血虚,肺脾多气阴两虚,脾肾多阳虚等等。章氏还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将阴虚的表现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两个方面。

   一般规律包括阴虚的一般表现、体温、脉象、舌象等几个方面。①一般表现:面色晦滞不泽,精神萎靡,性情急躁,易兴奋,烦躁易怒,唇红而干,皮肤干燥,枯涩不荣,肌肉瘦削,大便燥结,小便短赤。②体温:午后潮热或骨蒸劳热,低热久稽不解,多有晚间盗汗,汗出身凉,衣被尽湿,出现低温。③脉象:阴虚脉多沉弦,弦,或细数,或弦细数等。④舌象:阴虚的舌质多赤,或鲜红,或绛红,有裂纹(地图舌)、齿印,舌体瘦薄,舌苔多干燥,或干黄、少苔、无苔、光剥苔,或镜面舌。在临床上,章氏尤其重视舌象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认为舌象的变化,能够及时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并把阴虚的舌质表现分为四度。一度为舌质红而少津,有苔;二度为舌赤或鲜红少津,舌边有齿印,舌面有裂纹,少许苔;三度为舌绛红,无苔,裂纹满布(地图状),干燥无津,或舌体瘦瘪;四度为舌绛红如镜面,光剥暗紫如猪肝。用以说明阴虚之程度轻重,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并判断疾病的愈后转归。

   特殊规律是指五脏阴虚,临床出现的各种有关症状。①心阴虚:面色泛红,神昏谵语,心烦失眠,胸痛,有灼热感,心慌怔仲,惊悸不安,小便短赤,汗多,脉弦细或数,舌尖绛红少津。②肝阴虚:眩晕,头痛,两目发赤,干涩,急躁易怒,两胁痛,失眠多梦,耳鸣耳聋,五心烦热,面色妆红,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甚至秘结,脉弦有力或弦细,舌红,苔薄黄。③脾(胃)阴虚:口干唇燥,饥不欲食,干呕呃逆,胃脘嘈杂,皮肤干燥、不泽,发生瘀斑,口腔溃疡,口臭,齿龈肿痛,或消食善饥,渴喜冷饮,脉弦细数、无力,舌绛红,或光剥少苔。④肺阴虚:面色苍白,两颧潮红,潮热盗汗,皮肤干燥,咳嗽,音嘶,咯血,鼻干涕少,脉细数,舌红少苔。⑤肾阴虚:头昏耳鸣,遗精,崩漏,大便干结,面色晦暗,毛发脱落,齿色枯槁,四肢软弱,小便不利,脉沉细数,舌赤少苔。

   2.临床常用之滋阴疗法 滋阴疗法,就是指生津增液、补血,滋填精髓的治疗方法,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它是由《黄帝内经》“损者益之”、“虚则补之”理论发展而来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冰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都是滋阴的法则。在临床中,补阴并不仅仅是单纯朴某一脏之阴,因五脏之阴往往是有联系的,如肝肾同源,心肾相交等等,所以用药也是相互关联的。又由于阴虚不是孤立的,往往是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亏,或气阴两亏,而需阴阳同治,或气阴同治。另外,为了防止滋阴药物凝滞之弊,使之滋而不滞,常在补阴之同时,稍以温阳药辅助之,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滋阴疗法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章氏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将滋阴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出临床常用滋阴二十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便于临床实际运用。

   (1)滋阴解表法:由滋阴药与解表药组成,适用于素体阴虚,复感外邪之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或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代表方为加减葳蕤汤,方中以玉竹滋阴润燥为主药,辅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佐以白薇清热和阴,桔梗宣肺止咳以祛痰,使以炙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滋阴润燥,并可调和诸药,以达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之功。

   (2)滋阴清热法:由滋阴药与清热药组成,适用于阴虚发热之证,对于阴虚劳热,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形体消瘦,脉细数舌红者有效。代表方如清骨散,方中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善退虚热而无苦泄之性为主药;知母、胡黄连、地骨皮善消虚热,而退有汗骨蒸,清之于内,青蒿、秦艽可治无汗骨蒸,透之于外,均为辅药;佐鳖甲之咸寒,既滋阴潜阳,又引药入里,为治虚热之常用药;使以少量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滋阴退热除蒸之效。

   (3)滋阴利湿法:适用于邪热伤阴,水热互结,而致小便不利证,表现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有咳嗽,作呕,恶心,心烦不得卧等。代表方有猪苓汤,方中以猪苓、茯苓、泽泻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滋阴清热,五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证自除。

   (4)滋阴熄风法:该法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之证的方法,如在温病后期,热伤真阴,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心慌神倦,手足蠕动,循衣摸床,或抽搐不宁,舌干绛少苔,脉细数。代表方为大定风珠,方中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以熄内风为主药;辅以地黄、麦冬、白芍滋阴柔肝,龟板、鳖甲育阴潜阳;炙甘草、五味子酸甘化阴,且以安中,麻仁养阴润燥,均为佐使,共成滋阴填精,柔肝熄风之剂。

   (5)滋阴润燥法:是治疗燥热之邪,灼伤肺胃津液的方法,症见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代表方如沙参麦冬饮,方中桑叶轻宣肺燥,沙参、麦冬、花粉、玉竹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扁豆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剂。

   (6)滋阴清火法:是直折相火过旺的方法,相火过旺表现为强中,遗精,心烦,失眠,口咽干燥,口舌糜烂,目赤耳鸣,舌红,脉细数。代表方为知柏地黄汤,该方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配知母、黄柏以泻相火,共成滋阴降火之剂。

   (7)滋阴生津法:是用甘寒养阴药治疗肺胃津液耗伤的方法。温热病里热过盛,耗伤肺胃津液,口中燥渴,不思饮食,或食物难咽,脉数,舌红,苔黄等。代表方为五汁饮,该方用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滋养肺胃之津。

   (8)滋阴清营法:是清除热性病营分热邪的方法。热邪人于营分,以高热烦躁为主,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绛而干,脉细数。代表方为清营汤,方用犀角咸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主药;生地、玄参、麦冬甘寒清热养阴,共为辅药;佐以黄连、竹叶、连翘、银花清心解毒,并透热于外,丹皮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诸药合用,共成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剂。

   (9)滋阴凉血法:是清除血分热邪的方法,适用于热性病,热迫血分,血热妄行,出现斑疹,衄血,便血,舌色紫绛,脉细数之症。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清营凉血,清热解毒,为主药;生地养阴清热凉血,协助犀角清解血分热毒,并能养阴,以治热邪伤阴,为辅药;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既能增强凉血之力,又可防止瘀血停滞。四药合用,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共成养阴清热、凉血散瘀之剂。

   (10)滋阴通络法:是治疗阴虚痹痛之方法,适用于关节疼痛隐隐,得凉则舒,得热痛甚,皮肤干燥,口渴咽干,脉细数,舌红。代表方为经验方滋阴养液汤,该方由玄参、生地、麦冬、石斛滋阴养液,桑枝、钩藤、草决明、海桐皮舒经通络,狗脊、杜仲补肾填精,当归、牛膝活血养血,共成滋阴通络之剂。

   (11)滋阴补心法:是治疗心阴虚的方法,适用于心悸,失眠,心烦易怒,五心烦热,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如补心汤(天王补心丹),方中生地清热滋阴为主药;玄参、天冬、麦冬协助生地加强滋阴清热之力,丹参、当归补血养心,使心血足而神自安,党参 、茯苓益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更用五味子,酸枣仁以敛心气的耗散,并能安神;桔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成养阴补心安神之剂。

   (12)滋阴疏肝法:是滋阴药与疏肝药合用,使肝气和畅的方法。肝肾阴虚,气滞不行,表现为胸胁窜痛,腹胀,头晕,睡眠不安,多梦,咽喉干燥,脉弦细,舌红少津。代表方为一贯煎,该方以生地为主药,滋阴养血以补肝肾;辅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益阴而柔肝;更配以少许川楝子疏泄肝气,而成养阴疏肝之剂。在临床上,章氏喜在原方基础上加郁金以助川楝子疏肝理气,加白芍以增养阴柔肝之力,并取名为“加味一贯煎”。

   (13)滋阴柔肝法:是治疗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方法。肝阴虚表现为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夜盲,头晕,耳鸣,爪甲色淡,夜寐多梦,口干少津,脉细数,舌淡红,苔薄黄。代表方如补肝汤,该方以四物汤养血柔肝,配以酸甘化阴的枣仁、木瓜、麦冬、甘草以滋养肝阴,共收滋阴柔肝之功。

   (14)滋阴平肝法:是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都能表现为肝阳上亢,头晕头痛,耳呜耳聋,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口咽干燥,脉弦细,舌红苔黄。代表方为经验方资生清阳汤,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桑叶、丹皮、杭菊清泄肝热,竹柴胡、薄荷疏泄肝气,生地、石斛、白芍滋阴补肾,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之剂。

   (15)滋养肝肾法:是用滋肾药以润养肝阴,即滋水涵木法。此法多用于肾阴亏,肝木旺的证候,如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白带,月经不调,脉弦细,舌红,苔少。代表方为杞菊地黄汤,该方用六味滋补肾阴,加枸杞、杭菊以滋养肝肾、清肝明日,共成滋补肝肾之阴之剂。

   (16)滋阴养胃法:是治疗胃阴不足的方法。胃阴虚表现为胃中灼痛,或胃中不舒,易饥或不易饥,大便燥结,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为益胃汤,该方以沙参、生地、麦冬、玉竹滋养胃阴。章氏宗益胃汤之义,在上方基础上加玄参、花粉、白芍、山药以加强养阴之力,并少加木香、砂仁行气和胃,以防滋腻碍胃之弊,取名为香砂益胃汤,治疗阴虚胃痛,其效甚佳。

   (17)滋阴润肠法:即润便缓下,老年人和妇女血虚,大便燥结难行,舌红苔少,脉沉细无力。代表方如麻仁丸,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佐枳实破结,厚朴除满,大黄通下,合用而有润肠、通便、缓下之功。

   (18)滋阴补肺法:是肺肾两补的治法。肺肾阴虚之证象是咳嗽,气上逆,动则气喘,咳血,声嘶,午后低热,盗汗,遗精,腰酸腿软,口干,身体消瘦,舌红,脉细数。药用熟地以滋阴清热;当归、芍药养血和阴,贝母、桔梗清肺化痰止咳;甘草协调诸药,并合桔梗以利咽喉。合而用之,使阴液充足,肺肾得养。

   (19)滋阴清肺法:是治疗阴虚肺热的方法。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痰血,咽喉干燥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如养阴清肺汤,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而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宜肺利咽;使以生甘草泻火解毒,共成养阴清肺解毒之剂。

   (20)滋阴补肾法:是治疗肾阴亏虚的方法。肾阴不足表现为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四肢酸软,头目眩晕,齿牙动摇,耳鸣耳聋,消渴,舌燥咽痛,脉沉数,舌红少苔。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该方以熟地滋阴填精为主,辅以枣皮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又配茯苓淡渗脾湿,泽泻清泄肾火,丹皮清泻肝火,共收滋阴补肾之功。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章·真如卷》中国中医药2001版p77-101)

最后编辑于 2022-10-12 · 浏览 1015

1 6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