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褪黑素助眠的简洁建议
查看病例
由于倒时差、倒班、临时熬夜等睡眠节律问题,很多人存在短期改善睡眠的需求。褪黑素的安全性问题(如,影响内分泌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建议长期使用,但短期内或可作为临时调整睡眠节律的选择之一,尤其是那些存在助眠药物禁忌证的消费者。
然而,国外专家明确指出,即便是短期使用褪黑素产品,也应基于其已知的生理学效应,不应将其简单地当作「万能睡觉药」随意使用。
短期,提前,低剂量
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神经激素,参与昼夜节律的调节,常被描述为一种促进睡眠的神经递质,但称其为「黑暗激素」或许更准确。
原因在于,褪黑素的分泌自黄昏开始活跃,日出时减弱——含有黑视蛋白的视网膜神经元对蓝光敏感,可感知到傍晚光线的减弱,并通过视网膜-下丘脑通路将这一线索传递至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随后,SCN对松果体的抑制减弱,后者释放褪黑素进入血液和脑脊液。这个释放的时点被称为暗光褪黑素初始释放时间(DLMO)。
实验室及居家环境下开展的研究一致显示,DLMO通常较入睡早2-4小时左右。因此,建议在预定就寝时间前2-4小时服用褪黑素,以模拟生理进程,而非睡觉前即刻服用。
此外,较低剂量的褪黑素可以更好地复制其生理水平,且较少出现节律牵引进程的损害,或由于褪黑素持续存在而诱导睡眠时相延迟。此外,如果高强度褪黑素信号的出现远远晚于理想的DLMO,则可能会产生睡眠时相延迟效应;睡前使用高剂量的褪黑素也可诱导睡眠,但却可能造成节律延迟,引发新的问题。
因此,建议在预定就寝时间前2-4小时使用低剂量(0.5-1mg)的褪黑素,而非入睡前使用高剂量(≥5mg)。然而,后一种做法不仅在临床中很常见,生产厂家也会推荐。
总之,低剂量外源性褪黑素可以更好地模拟褪黑素的自然释放及功能,建立生物学夜晚,避免潜在的节律时相延迟副作用。考虑生理学效应有助于优化褪黑素的使用时间及剂量。
本文首发:医脉通精神科
信源:Julia Ridgeway-Diaz, Joshua J. Rodgers. Melatonin as a sleep aid: Are you prescribing it correctly? Current Psychiatry. 2022 September;21(9):46,48 | doi: 10.12788/cp.0269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