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干货笔记|IgE高 真是过敏吗?

发布于 2022-10-05 · 浏览 5439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0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过敏性疾病目前的定义为一组主要由IgE依赖机制介导的疾病。然而,在临床上病史、点刺、斑贴试验等才是常用的诊断依据,而非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因此,临床诊断的过敏性疾病远多于IgE检测阳性的患者。那么,在临床中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一项来自33个国家、13.9亿人口的大型调查研究显示,过敏性疾病是累及大约22%世界人口的常见疾病。尽管过敏性疾病的定义为一组主要由IgE依赖机制介导的疾病,不过可以肯定地说,这项统计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进行IgE检测。过敏的常规诊断程序为:病史和体征,然后用过敏源提取物进行皮试、斑贴试验和特异性IgE检测。


特异性IgE的升高≠过敏

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试)与特异性IgE检测的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统计数据并不是以特异性IgE的检测阳性与否为依据的,而是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上述统计报告中绝大多数患者没有进行IgE检测。其二,只有极少数的临床医生根据特异性IgE的检测结果开抗过敏药物的处方。最后,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测对食物、药物过敏,以及哮喘的辅助诊断意义较差。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2008-2010年曾对50487名过敏患者进行检查,结果仅有32%(食物过敏源)-42% (气传过敏源)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特异性IgE检测的结果一致。也就是说大约60%的患者有过敏的临床表现,但是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不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的临床情景理解上述现象。某患者因怀疑对玫瑰花过敏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做特异性IgE检测。若结果阳性(<42%),可确定患者对玫瑰花过敏,医生会为其开些抗过敏药服用。若结果阴性(>58%),医生并不能排除该患者对玫瑰花过敏,因此还是会给其开些抗过敏药。

上述现象表明,我们过高地评价了特异性IgE检测在临床上诊断过敏时的重要性,或没有完全理解特异性IgE水平变化的实际意义,我们人为地给“过敏”下的定义与大众理解的过敏并不一致。其差别在于我们所说的过敏是IgE介导的疾病,这使过敏的定义变得狭窄。实际上,IgE介导的疾病只是过敏的一种亚型。


类过敏反应也是一类过敏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沿用了近40年的过敏性疾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将原来的过敏性疾病是一组由IgE介导的疾病修改为是一组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介导的疾病。


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类过敏反应的概念。类过敏反应与过敏反应在临床上是无法区别的,其诊断依据是检测不到可疑致敏物质的血清特异性 IgE。实际上,类过敏反应的本质就是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不同研究发现该反应发生率从0.1%-75%不等,远高于传统概念的过敏反应。主要作用于皮肤、心血管、呼吸和胃肠系统等四个靶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和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可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综合征、结膜炎、鼻炎、哮喘及严重过敏反应。


由于这类反应是非IgE介导的,因此按照目前对过敏反应的定义不能称其为过敏反应。但是依照我们的概念,类过敏反应的本质就是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其中有些物质既非抗原也非半抗原,进入人体后可不经过潜伏期、无抗原-抗体结合过程,迅速出现与过敏反应相同的临床表现。


食品、食品添加剂及药物是类过敏反应最主要的诱因,其诊断特征为机体对可疑物质缺少特异性的IgE反应,患者血清IgE浓度不升高,其治疗类似于过敏性疾病。需注意与过敏反应不同的是,过敏源皮试或特异性IgE检测无法提示该反应,因此对病史的了解及进行激发试验非常重要,常用的检测指标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物质测定、补体总活性和补体C3和C5测定等。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439

1 66 1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