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汉漫谈妇科疑似证辨证施治
读《傅青主女科》对血崩、调经、妊娠、产后各类病证的论述,均以辨疑似证为前提,分析病机,揭示疾病的本质,从而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确有其实用价值,现就笔者诊治妇科疑似证的体会略述如下。
月经不调
临诊所见的月经不调证,确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说,“虚者极多,实者极少”,但虚证不仅有虚寒虚热之分,更有虚中挟实之异,结合脏腑气血辨证,尤有必要。
一、肾虚血热月经先期,疑似脾失统血
【例1】蒋某某,16岁,1972年初诊。月经适行2天,超前半月,量多,鼻衄,头昏,小腹胀痛。前年冬月经初潮,每次超前量多,此次为甚。舌质胖、苔薄白,脉芤。此室女肾虚,热扰血海,故迫血妄行,病久气血必虚,拟滋肾清热,佐以益气。炙龟板、生熟地黄、椿根皮、紫石英各12克,白芍、炒黄芩、白薇、炒党参、炒白术、制香附各9克。服3剂,经净、衄止,仍进原方,继用归芍地黄丸,治疗1月,月经正常。
按:虚热导致的月经先期,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此例脉芤,舌质胖,应主心脾气血虚弱。因患者系少女肾虚,虽脉舌证象提示心脾气血虚弱,但无心悸、头晕、倦怠、虚肿等证,可与脾失统摄的月经过多证相鉴别,故不必专主治脾而治肾,较为切当。
二、肾虚瘀热,月经量多,疑似血热实证
【例2】胡某某,23岁,1974年10月8日初诊。月经色黑,量多,周期短,经期每见腹痛,舌苔薄黄,边有齿痕,脉濡,近日来左下腹感隐痛,腰痠,大便干结。此肾阴亏弱,瘀热阻于胞宫,故经行先期、量多而腹痛,拟滋肾清热,佐以化瘀。参三七(分冲)1.5克,炙甘草4.5克,炒黄芩、赤白芍、炒黄柏、制香附、失笑散(包)各9克,鳖甲、大生地黄、桑寄生、椿根皮各12克。5剂后,月经周期已准,量已减少,腹痛亦缓,再服7剂,去椿根皮、失笑散、鳖甲、参三七,加熟地黄、炒谷芽、鸡血藤,续服,以巩固疗效。
按:月经量多,一般分气虚、血热两型。此例经量多而色黑,周期短,经期伴有少腹痛,便干结,疑似热郁冲任实证,但舌苔薄黄、边起齿痕,脉濡,呈现一派虚象,与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之阳盛者不同;经量多而色黑,与经色深红亦异。由于胞宫挟有瘀热,故经期腹痛而经色黑,用滋肾泄热,略佐化瘀,获效。
三、脾虚胃热,月经先期疑似肝郁化火
【例3】倪某某,48岁,1976年8月4日初诊。月经1月2次,已半年余,经色红,净后5天,常感少腹胀,头晕,腰痠,四肢乏力,大便4~5日一解,舌苔黄腻,脉象小滑。治以健脾益气养血,佐清血热。炒党参18克,炒白术、炒扁豆、白芍、藿香、制香附、炒黄芩各9克,桑寄生、杜仲、火麻仁、制军炭各12克,炙甘草、炒川芎各4.5克。5剂后,腰痛腹胀明显减轻,原方续服10剂,月经正常。乃去藿香、黄芩、炒川芎、制军炭,加焙丹皮、茜草炭、当归炭、椿根皮。再服,并用当归养血丸,以巩固疗效。此例适值更年期,后天脾气失养,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肠燥便秘,邪郁为热,扰动冲任,故月事半月一行而量多,由于脾虚清浊不分,虽舌苔黄腻,但中脘无痞满,能食,可与腑热实证相鉴别;再则头昏、腹胀,未见胸胁胀痛,烦躁易怒,与肝郁化火者不同。《景岳全书·妇人规》:“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益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诚如上说,此重在脾虚,故主健脾益气养血。若因大便秘、舌苔腻,恐其中满,不用参、术之守中;若因头昏、腹胀,经色红,而辨为肝郁化火,妄施苦寒攻泻,则难以取效。
带下病
辨别带下的色泽性状是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如量多色白偏于湿盛;滑脱不禁属体气虚弱;色黄秽浊粘腻属于湿热;具腥臭味者属湿毒;带下清稀如水多属虚寒,并须与全身其他症状相互参证,其病亦有复杂的疑似证,应作具体分析。
气阴两虚,胞宫热毒带下,疑似湿热下注
【例4】许某某,30岁,1972年8月1日初诊。患慢性宫内膜炎已数年,白带量多,阴道内有刺痛感,每届经期则加重,时感五心烦热,舌尖红、苔薄黄腻。此热毒蕴结胞宫,侵淫带脉所致,但久病阴分已虚,治宜清热化湿解毒,佐以养阴。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炒黄柏、炒知母、赤白芍、车前子、陈青蒿各9克,当归、生地黄、生首乌各12克。7剂后,阴道刺痛感消失,白带量多清稀,烦热,原方加地骨皮、震灵丹各9克,服后症减。1月后,白带再度增多,认为病程过长,不仅阴伤,脾气亦虚,原方加党参18克、炙甘草4.5克,经治疗20余天,行经周期准,期后无带下,妇科检查正常。本例辨证与湿热下注的带下阴户瘙痒证有别。此属胞宫热毒带下,因气阴已伤,故佐党参、甘草、生地黄、首乌等益气养阴,使带下亦除。
胎漏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胎漏下血多因热”;“气血充实胎自安”。所以益气养血、凉血清热为常用治则。笔者对于气血虚弱引起的胎漏,如发生在早孕期间,兼有肝经郁热或外感症状,扰动胎气则酌情配伍理气清热或凉血清热药。凡此实热之证,如单纯益气,反致助火伤胎,导致流产。
肝胃郁热,兼有阴虚胎漏
【例5】郑某某,30岁,1974年7月诊。停经40余天,腰痠漏红2天,脘痞泛恶,心烦,少寐,溲短,便结,舌尖红、苔黄腻,脉小滑数。此肝经郁火上逆,下则扰及冲任,须防流产,拟清热和胃安胎。桑叶、炒黄芩、白薇、侧柏叶、姜竹茹各9克,陈皮、佛手柑、玫瑰花、龙胆草各4.5克,白芍、炒麦冬、桑寄生各12克。3剂后,漏红已止,恶阻减轻,继续治疗而愈。
按:早孕腰痠漏红,结合脉舌分析,均主热象,属血热胎漏,因兼有阴虚见证,故用黄芩、龙胆草、白薇、侧柏叶清热凉血;白芍、麦冬、桑寄生益阴;配伍玫瑰花、佛手柑、陈皮、竹茹舒肝和胃。
产后恶露不绝
本证多由冲任损伤,下焦固摄无权,但亦可因正气不足,邪毒与瘀血相搏,蕴而化热,热迫血行,而致恶露不绝,因其寒热虚实易于错杂,疑似之间,必须详辨。
一、气血虚弱,夹有瘀热,恶露不绝,疑似单纯血瘀证
【例6】朱某某,25岁,1973年10月19日诊。足月异位(臀)分娩后40天,恶露不净,下腹部疼痛,纳差,舌质嫩尖红、苔薄黄,脉濡数。产后气血亏弱,胞宫瘀热未清,拟胶艾四物汤加减。炒川芎、赤芍、白芍、炒党参、焦白术、淡黄芩、川断、失笑散(包)各10克,益母草、生地黄、熟地黄、黄鱼膘胶各12克,艾绒炭3克。服5剂,恶露已止,唯腹仍微痛,食欲未振,原方加谷芽,5剂而愈。
二、瘀血内留,气血虚弱,恶露不绝,疑似气虚证
【例7】洪某,1973年10月10日诊。2月前自然流产,迄今恶露仍多,腰腹作痛,下肢麻木,皮肤偶见紫斑,胃呆。妇检:两侧输卵管炎。舌质胖、苔薄白,脉缓。此流产后胞宫瘀浊居留,胞脉气血窒阻,不通则痛,瘀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治拟调气化瘀,佐以养血。制香附、赤芍、白芍、川楝子、失笑散(包)、当归各10克,川芎炭6克,炒山楂、生地黄、红藤、紫地丁各12克,血竭3克。
复诊时恶露已净,原方加太子参12克、炙甘草5克,服4剂告愈。
按:上两例均有瘀血内留,小腹疼痛的兼证,前者舌尖红、苔薄黄,主热,但舌质胖,脉濡数,主气血虚弱,且产后脾胃生机未振,故侧重益气养血,佐以化瘀清热;后者下肢麻木,为血虚主证,舌质胖、苔薄白,脉缓,亦主气血虚弱,但起因于自然流产,病情较轻,故侧重理气化瘀,佐以养血,两者证候虽近似,但辨明虚实主次,治法亦有差异。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吴章穆主编,浙江中医杂志社编《百家名医临证经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