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近代名医白仲英临证经验

发布于 2022-09-09 · 浏览 560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4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白仲英(1892-1973),名文埙,仲英为字,祖籍浙江平阳。幼承庭训,家学渊源深厚。其曾祖钦楼、祖父汝商,皆以医鸣。其父白鹤洲,精通医理,善治温病,中年悬壶永嘉郡城,著有《医方论注》。白仲英积累60余年临床经验,晚年擅长于妇科。尤其善治妇人经、带疾病。


一、崩漏

白仲英认为:崩者势急,血流如注;漏者势缓,如血漏淋漓。崩漏多由情志太过,房带负重,跌仆损伤受损所致。崩漏一症,须辨虚实,初起为实,日久为虚。实者血紫或夹瘀块,腹中胀痛,痛而拒按。虚者血质淡薄,痛而喜按。若带下频频而后崩漏下血,则多为肝肾冲任亏损。崩漏可有多种因素所引起,如情怀抑郁,大怒伤肝,悲哀伤肺,或负重太过、跌仆受伤,或小产胞络受损等,皆宜先事防范,作未雨绸缪之计。掌握初、中、末三期的不同见症为依据,如经水初来过多,固热积络中,蓄之既久而成瘀血,血热成瘀,与新血睽绝而不合,以致冲破血络,逼血妄行,治法以清热为先。如日久不断,阵阵而无,其色鲜红或紫色,宜补气益血,滋阴降火之剂,尤以服佐凝固血络为治。后期虽经血减少,其色渐渐淡红或频下黄水或清水者,又宜于大补气血剂中加入鹿角胶、龙骨、牡蛎、海螵蛸等介类潜阳之品,固摄奇经以善其后。

崩漏一证,须辨虚实,一般初起为实,日久为虚。实则因气郁、热遏、血瘀,血色必紫或夹瘀块,瘀在络中则作胀,且痛,痛则拒按。虚者因出血过多,血质淡薄,有偏气偏血,或气血两虚,冲任不司约束,即使有痛,痛则喜按。若带下频频,而后崩漏下血,也为肝肾冲任之亏损。治疗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如失血过多,汗出欲脱,须用大剂补气摄血,如独参汤。崩漏日久,血滑不禁者,宜用固涩之剂,如龙骨散、十灰丸等。分型治疗,临床以血热、气虚、血寒中虚为多见。

(一)血热

马元台曰:“《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盖尺脉既虚,虚则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曰崩,由火逼而妄行也。”火热逼血妄行,初则量多阵下,血紫黯挟块,伴阴户下坠、灼热,腰腹作痛,平素头晕且痛,口苦耳鸣,苔薄黄、质红,脉弦数。治当清热滋阴,方用清血通经汤(经验方)。龟甲18克,生地12克,知母10克,黄柏6克,香附6克,白芍10克,炙甘草3克,黄芩6克,生地榆10克。腹痛拒按加川楝子、延胡索、失笑散,崩久持续不断,可加阿胶、炙黄芪、血余炭。

(二)气虚

丹溪云:“夫妇人崩中者,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症见崩下量多,或漏下不绝,色淡红而清,伴头晕心悸,神疲懒言,不思饮食,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大而虚或细弱。治宜大补气血、举养脾胃,佐以填下收敛。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方用益气补血汤(经验方)。西潞党(或人参)12克,炙黄芪12克,归身6克,怀山药10克,生地12克,仙鹤草18克,炒白芍6克,炙甘草6克,阿胶10克。如血出过多加陈棕炭、血余炭,或童便一杯冲。

(三)血寒中虚

素体虚寒之人,脾胃衰弱,健运失司,胃湿阻遏,症见崩漏经量时多时少,其色清淡,或为黄水,不饥不食,口淡乏味,精神疲倦,面黄肌瘦,眼睑重坠,头晕耳鸣,腰背酸痛,苔白滑,脉沉细或濡细。方用调中扶阳汤(经验方)。砂仁3克(冲),木香3克,潞党参10克,炙黄芪10克,归身10克,艾叶3克,陈皮3克,茯苓4.5克,冬术4.5克,炮芫荽3克,侧柏炭10克,鹿角胶10克。

白仲英自临床以来,用以上分型方药治疗崩漏颇多获效,但要掌握初、中、末三期的不同见症为依据,如经水初来过多,因热积络中;蓄之既久而成瘀血,血热成瘀,与新血睽绝而不合,以致冲破血络,逼血妄行,治当以清热为先。如日久不断,阵阵而至,其色鲜红或紫者,宜投补气益血、滋阴降火之剂,佐以收敛凝固血络为治。后期虽经血减少,其色渐转淡红,或频下黄水或清水者,又宜于大补气血剂中加入鹿角胶、龙骨、牡蛎、海螵蛸等介类潜阳之品,固摄奇经以善其后,亦须结合患者素体虚实或寒热,以为权衡,用得其宜,无不效如桴鼓。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张承烈主编《近代浙西浙南名医学术经验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表致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60

1 5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