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各科常考名词解释
牙周病学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
生物学宽度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BW)指龈沟底与牙槽峰顶之间约2mm的恒定距离。它包括结合上皮(宽约0.97mm)及结合上皮的根方和牙槽崎顶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宽约l.07mm)。
2.获得性膜
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称获得性膜。获得性膜的形成部位.不仅限于牙,也可在玻璃珠表面、各种修复材料以及义齿上形成。
3.附着丧失
牙周附着水平是指龈沟底或牙周袋底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以附着丧失程度来表示,它较探诊深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出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
黏膜病学
1.erosion
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其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
2.Nikolsky征
从表面看似乎为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如加压刺激或摩擦后易形成疱或脱皮,这种特点称为Nikolsky征阳性。
口腔组织病理学
1.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
当牙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称修复性牙本质。
2.马拉瑟上皮剩余
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骨质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
3.缩余釉上皮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口腔解剖生理学
1.Spee 曲线:
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下颌1--2切嵴--3牙尖—4 5 颊尖—678近远中颊尖联线,形成一条凹向上的曲线。
2.wilson曲线
横颌曲线又称Wilson曲线。在上颌,由于其磨牙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可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为上颌的横颌曲线。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下颌的横颌曲线。
3.腮腺床
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IX一皿对脑神经)相毗邻,上述结构称为“腮腺床”。
口腔颌面外科学
1. 干槽症(Drysocket)
是由口腔细菌引起的骨创感染,拔牙后2-3 天后出现剧烈的疼痛,疼痛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用一般的止痛药物不能缓解,则可能发生了干槽症。临床检查牙槽窝内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呈灰白色。在牙槽窝壁覆盖的坏死物有臭味,用探针可直接触及骨面并有锐痛。
2.路德维希咽夹炎(Ludwig's angina)
口底多间隙感染多指双侧下颌下、舌下及颏下间隙同时受累。可为金葡菌、链球菌为主的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或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路德维希咽峡炎)。感染不及时控制可沿颈深筋膜间隙向下扩散至颈部、纵膈,引起颈部多间隙感染或纵膈脓肿。
3.贝尔麻痹
贝尔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病因不明的急性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部分或完全性面瘫,两侧面部均可发生,并有自限性。以往认为是特发性的,现主要认为是病毒感染使面神经发生炎症所致。
口腔修复学
1.牙本质肩领
最终冠修复体的边缘应覆盖所有缺损区与原有修复体并在其边缘上方保留足够的健康牙本质,原则上核的边缘与冠边缘之间应有至少1.5mm的牙本质称牙本质肩领。
2.观测线
又称导线(surveying line),指按共同就位道描画的、用以区分硬、软组织的倒凹区和非倒凹区的分界线。
牙体牙髓病学
1.牙菌斑plague:
是细菌粘附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上形成的生态环境,细胞在其中生长、繁殖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条件适当时,细菌的代谢产物可造成牙体或牙周组织的破坏。(分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2.根尖诱导成形术
根尖诱导成形术是指牙根未完全形成之前而发生牙髓严重病变或尖周炎症的年轻恒牙,在消除感染或治愈尖周炎的基础上,用药物诱导根尖部的牙髓和(或)根尖周组织形成硬组织,使牙根继续发育并使根尖形成的治疗方法。
3.根尖止点
除解剖性根尖孔,根管在接近根尖时有一个狭窄的部位,这就是牙本质牙骨质界,即生理性根尖孔,距离解剖性根尖孔约0.5-1mm。这个部位就是髓腔预备的终止点,也是根管充填的终止点。此处亦称根尖基点,或称为根尖止点或尖台
口腔正畸学
1.个别正常牙合(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凡轻微的错牙合畸形,对于生理过程无大妨碍者,都可列入正常牙合范畴。这种正常范畴内的个体牙合,彼此不同,故称之为个别正常牙合。
2.Wits值:
wits分析法中,分别从上、下牙槽座点AB向功能性合平面作垂线,分别为AO点和BO点。然后测量AO点与BO点间的距离以反映上下颌骨前部的相互位置关系。女性正常合的Wits值定位0,男性为-1mm。当AO点在BO点前方过大时表示上、下颌骨呈安氏II类骨性错合关系,AO点在BO点后方过大时呈安氏III类骨性错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