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粘连松解术后的疗效精准确认四例报告
肠粘连,是当下主观臆断的腹膜粘连引发相关病症的笼统称谓,临床主要表现形式为慢性腹痛及机械性肠梗阻反复发作。
腹膜粘连为腹腔中腹膜的异常连接及挛缩瘢痕,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临床病例绝大多数源于手术创伤,属于术后并发症。
术后肠粘连作为医源性疾患,更需要现代医学去关注,去研究,去解决相关问题。
腹腔粘连源于腹膜炎症、手术创伤的腹膜组织修复过程,形成异常纤维连接,组成类似体表瘢痕的组织结构。其本身基本没有容积性占位,大体形态表现为腹膜腔潜在腔隙为粘连脏器所占据,气腹空间消失实变。
手术针对的原发病得到痊愈。如阑尾炎、剖腹产、外伤性脾破裂、胃穿孔修补等。而腹腔肿瘤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清除、便秘巨结肠等手术,需考虑原发病未能良好控制或复发引发的相关问题。
腹腔粘连的病理通常只涉及胃肠道外壁的腹膜层,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术前术后进行过腹部放射治疗的病例,可引发肠壁及系膜组织进行性的无菌炎症、慢性缺血纤维化,超出了术后肠粘连研究的范畴。
术后肠粘连是依据病史症状的排他性诊断。
手术时间一年以上,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稳定的慢病状态。
确诊惟有直视检查,如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探查,限于临床运作难度及风险,基本无法实行。
常规辅助检查(化验、影像学、内镜),无异常所见。
如有发热、胃肠道出血、腹腔肿块、腹腔炎症、腹水等,则可除外。
各种非手术内科治疗、中医中药、内服外敷,即使有相关症状的改善,亦无促进粘连吸收的客观证据。
粘连松解术,用外科手段机械地分离粘连的组织脏器,即时效果确切。方式有常规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
粘连剥离创面远期修复的结果,缺乏临床系统的观察材料证据。依据再次腹部手术及症状判断的零星资料,呈现完全腹膜化乃至完全再粘连的各种类型。
术后粘连关联因素:
即使正确的粘连松解操作,形成的剥离面修复(范围、创伤深度和渗出状况)。
术中不得已乃至误操作,造成的组织脏器的损伤,引发腹膜新创面的修复。
由空气膨张、干燥、分离、牵拉、压迫、异物、渗出等造成腹腔整体环境的扰动。
未予松解的残留粘连。
临床手术疗效评价依据:
术中是否发现并完成了腹腔致病性粘连分离松解的既定目标。
实施了满意的腹腔粘连松解手术,术后早期应关注有无腹腔感染、腹痛腹胀、肠蠕动、肛门排气、进食后的反应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尤其是炎性肠梗阻现象。
术后中远期随访观察,通常是术后三个月至两年,了解患者进食后有无腹胀腹痛情况,排便是否顺畅,体质有无改善,体重有无增加。有无肠梗阻发作。此为多数医疗单位临床疗效的判定依据。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的缺陷:
腹腔粘连是手术创伤的腹膜愈合反应过程,有固有的时相变化,或类比体表组织修复,有炎症反应期、增生形成期、再塑吸收期之分。因此术后早期有炎性肠梗阻,腹腔再粘连虽一度形成,经吸收重塑阶段后,方始恒定,远期疗效评定才是终局评定。
胃肠功能指标,不是对等的腹腔粘连关联指标,二者间差异巨大,许多术后肠粘连患者是在腹部术后数年或十数年之后才首发症状,因此依据症状指标的临床研究,是腹腔粘连状况的间接评判。症状的掺杂因素多,指向特异性差,且时段选择的门关设定,有难以完善的技术障碍。
腹膜腔的腹腔镜直观检视,是粘连松解术疗效评判最直接最可靠方式。缺点是需要麻醉配合,操作繁琐要求高、有一定的创伤性。
气腹CT腹膜腔三维成像,是腹膜腔形态检查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仿真再现腹腔注气膨张形成的气腹空间,达到腹腔镜检视的相同功效,是腹腔壁性粘连诊断金标准,对脏性粘连的判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气腹CT操作简便,成像质量高,便于患者接受,显著提高现有临床疗效评判体系的精度,是患者最终接受腹腔镜复查的桥梁纽带。
术后腹腔粘连是一次性的手术创伤愈合反应。判定腹腔再粘连形成与否,应着眼于吸收重塑期过后的稳定状态。宜在术后半年或一年以上评判粘连松解术的疗效,观察腹腔粘连状况的改善与否。
直观判定腹腔粘连的检查,要求操作简便、可靠和安全,符合医学伦理。首选腹腔镜探查,并可对残留粘连继续处置。开放性剖腹探查,基本被排除。
气腹CT腹膜腔三维成像,作为唯一可靠的腹腔粘连影像学检查,有着重要的应用地位。
从患者切身利益入手,调动其积极配合的依从性。
病例一:
蔡某某,女,16岁。间发性肠梗阻发作3年 2020-12-22 入院。
3岁龄“急性阑尾炎 腹膜炎” 山西省儿童医院行阑尾切除术(右腹直肌探查切口)。
2020-12-22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术后3天出院。



2021-07-20腹腔镜探查复查,腹腔仅遗留之前未处理的肝脏粘连,原处理创面无任何粘连。术后4天出院。



病例二:
张某某,男,15岁。间发性肠梗阻发作1年 2021-7-22 入院。
10岁龄“急性阑尾炎 腹膜炎” 陕西省略阳县医院行阑尾切除术(右腹直肌探查切口),术后10余天,因腹腔脓肿再度剖腹探查,脓肿引流术。
2021-08-22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术后8天出院。



2022-07-29腹腔镜探查复查,腹腔无任何粘连,术后3天出院。




病例三:
魏某某,女,40岁。间发性肠梗阻发作4年 2019-05-23入院。
16年前宫外孕手术(下腹部纵切口),13年前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手术(麦氏切口),7年前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019-06-03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术后7天出院。



•
2020-01-10腹腔镜探查复查,原腹腔粘连基本消失,仅见下腹腹壁偏右少许膜状粘连。术后3天出院。



病例四:
高某某,女,31岁。 间发性肠梗阻发作18年 2021-9-16 入院。
21年前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手术,间隔3月因肠梗阻行肠扭转手术复位。
2021-10-08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术后5天出院。



2022-08-04腹腔镜探查复查,见左腹壁穿刺孔细小粘连束带,少许肠壁间脏性粘连,腹腔粘连程度革命性改善。术后4天出院。



例一例二,均属于未成年的青少年,组织的可塑性大,周全谨慎的粘连松解术后,致病性粘连得以消除,最大程度控制了手术的创伤性。术后康复理想,症状完全消失。家长出于对孩子健康未来的关切,术后一年,愉快地接受再次腹腔镜探查,确认腹腔再无粘连,达到病理性痊愈标准。
病例三病例四,原发腹腔粘连均较广泛且严重。经规范谨慎的粘连松解术,术后复查,原有粘连部位,大部获得理想的康复。遗留些许轻度的粘连,可在再次腹腔镜探查过程中,予以妥善处置。
气腹CT腹膜腔三维成像,操作简便,成像质量高,便于患者接受,可显著提高现有临床疗效评判体系的精度,是患者最终接受腹腔镜复查的桥梁纽带。
粘连修复、剥离创面完全愈合之假设:
腹膜和皮肤有共同的胚胎体腔表层组织发生学基础,形成光滑韧实的保护层,全面覆盖深层组织,有较完善的创伤自我修复能力。腹膜存在类似皮肤的创伤修复机制,使创面重新腹膜化。
早期粘连为创面的快速修复,提供了额外的血运通道,随着修复的进展愈合的完成,炎性反应日渐消退,富血供的粘连纤维组织,渐吸收萎缩成乏血供的瘢痕。
吸收重塑期后的稳定粘连瘢痕,沿粘连面切开分离。剥离面的组织创伤,完全可以低于正常腹膜的损伤反应,获得完全修复。粘连松解术获得根治性效果,理论上是成立的。
腹膜创伤的粘连修复机制假设,需要获得临床实证支持。谨慎规范的粘连松解术,手术前后腹腔粘连系统性的直观对照,将检验该理论的正确与否。
只有在精准确认再粘连的后果基础上,才能作再粘连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析,避免了现行手术的普遍浅尝辄止,无法究根寻源的弊端。才有利于粘连松解技术向安全可控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对粘连形成发展过程的认识,辨识其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37